APP下载

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实施路径探索

2021-06-15潘恰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16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摘 要:本文结合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分析了高校课程思政实施的价值,提出了高校课程思政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师、课程、学校三个维度论述了有效开展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实施对策。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6.070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后,各高校贯彻会议精神,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改革,逐步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从谋篇布局到下棋落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从“小思政”走向“大思政”的全新格局。

1 高校课程思政实施的价值

课程思政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掘所有课程的育人价值,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价值,实现思政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深度融合,构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高校德育新模式。根据课程的特点,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中华传统文化和优秀美德教育、职业文化和工匠精神教育等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高校课程思政实施存在的问题

由于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意识、素养与能力不足,思政授课方式生硬,未深入挖掘专业课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导致在教学中出现了“教书”与“育人”两张皮的现象。

2.1 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素养与能力有待提升

专业课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主体,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专业课教师的育人意识、人文素养和政治理论能力关系着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长期以来,思政教育是由思政教师“单兵作战”,高校思政教育处于“孤岛化”的窘境。部分专业课教师没有正确认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观念尚未树立,对实施课程思政缺乏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还有部分专业课教师虽然有实施“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但缺乏对思政教育的系统理解和应用能力,不熟悉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规范,没有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规律和话语系统。

2.2 未深入挖掘专业课蕴含的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没有现成的教材和教学资料,需要专业课教师自己去发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部分专业课教师没有重视思政教育,没有在教育理念上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思想协调统一,在专业课备课任务重、课时数有限的情况下,没有认真实施甚至直接忽略思政教育,导致了课堂思政教育的缺失。部分专业课教师由于德育意识和思政理论能力的不足,无法巧妙灵活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专业需求和岗位职能结合,往往是点到为止,学生还没有理解消化,导致德育效果不明显。

3 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实施路径

以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为出发点,从高校实际出发,针对高校课程思政实施存在的问题,就高校如何有效开展“课程思政”改革提出如下对策。

3.1 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强化教师育人能力

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水平直接影响着课程思政的效果。高校要为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课程思政教师创造条件。

3.1.1 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提升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走出思维误区。部分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的深度不够,认为育人只是思政教师的职责,未担起专业课教师的育人使命。专业课教师不仅带领学生学习知识,更是学生品格锤炼的引路人。

3.1.2 提高教師的人文素养和政治理论水平

教师必须加强理解,改变思路,努力建立适应“课程思政”的理论体系。树立正确育人观、价值观和教学观,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不断提炼课堂教学中的思政育人元素,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同步前进。通过理论学习、交流培训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和政治理论水平。系统学习和领会思政基本理论,充分利用在线思政学习资源,看时事、读政策,在线学习思政教育专家的讲座和视频,消化吸收其中的思政精髓,并融入课程建设中。

3.1.3 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建立以专业为单位的课程思政研究组。该研究组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该专业相关课程的课程思政标准、建设课程思政素材资源库、制订课程思政学期计划,制作课程思政课件,深入挖掘本门课程的思政元素,明确思政元素的融入点、课程思政的重点和难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3.2 抓好课程这一重要载体,创新课程育人方式

在教学中,要使课堂成为思政教育的载体,遵循教书育人、德育为先的规律,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模式、深挖思政元素,提升授课的有效性。

3.2.1 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模式

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要立足专业,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寻找专业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学习体验。

(1)丰富教学方法,在分组讨论、情景模拟、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的探索实践中,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的参与中主动思考,渗透思政育人元素。

课堂教学活动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精选与专业相关的思政案例,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社会现象,创造专业知识与社会实事的交汇点;采用“分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互动交流,通过交流分享,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采用“情景教学法”,模拟工作岗位中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操作根据工作标准进行评估,培养学生严谨负责、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采用“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理论结合实际,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采用“实验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以致用。

(2)创新教学模式,推进在线开放课、微课在课程思政中的应用,将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融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互动交流,达到较好的思政育人效果。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是“微时代”下的产物,非常符合当下学生的知识获取习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微课”短小精悍、碎片化的特点开展教学,学生在微课学习的过程中探究欲被激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地点不受限制,能根据实际需求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计划。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被动学习变为创造性地主动性地学。

在线开放课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通过网络实现了教师、学生的快速有效沟通,有利于学习问题的探讨。学生可以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发表观点,交流学习经验,分享学习感悟。

3.2.2 加强思政与专业课的融合,深挖思政元素

梳理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和经典案例,加强思政内容与专业内容的深度融合。例如,在《传播与策划》的摄影实践教学中,镜头聚焦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主题,挖掘典型人物和故事;在《数控技术》《汽车营销与服务》等专业的实训环节中,弘扬工匠精神,引导学生爱岗敬业,坚守岗位职责,培养积极的工作态度;在《会计》《投资与理财》等专业的教学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将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坚持准则等思政内容融入;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分享大中企业的典型案例,强化自力更生、踏实工作的价值导向;在《软件技术》《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中,通过介绍“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引出遵守法纪、文明上网等观点,提升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

3.3 坚持学校顶层设计,出台相应制度举措

学校根据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的总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进一步加深全校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的理解认识,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

3.3.1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规章制度

成立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組,健全工作机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加强制度设计与完善,把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纳入学校事业发展的规划和发展战略之中,强化顶层设计。

3.3.2 加强协同联动,形成育人合力

建立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教学工作机制。实施校系二级管理,各系建立有效机制帮助教师梳理思政教学任务,加强各学科体系间任课教师的交流沟通,定期开展调研和专项研讨,确保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3.3.3 加强工作考核,强化激励引导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使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成为评教的重要考核指标。完善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注重教学过程评价,丰富课程思政育人评价方式,增加评价比重。将课程思政纳入学校教学改革项目、课程分类建设项目的选题范围,通过项目的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经费资助和建设保障。

4 结语

高校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构筑“大思政”育人格局,扎实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做好思政课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融会贯通,必将让思政教育走进学生的心里。

参考文献

[1]成桂英.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三个着力点[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2018,(9):67-70.

[2]杜丽臻.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以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为例[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9,(8):61-64.

[3]熊素娟,祝志勇.“在线开放课程”思政教育的路径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3):78-83.

[4]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2018,(03):64-69.

[5]王石,田洪芳.高职“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4):15-28.

基金项目:2020年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Y202045145)。

作者简介:潘恰(1988-),女,硕士研究生,浙江经贸职业学院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