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制造核心企业的形成机理

2021-06-15朱国军孙军

当代经济管理 2021年2期
关键词:智能制造

朱国军 孙军

[摘要]在互联网经济与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历史交汇期,中国迫切需要培育一批全球智能制造核心企业。研究解析了创新生态圈与互联网融合效应,提出了智能制造核心企业的内涵和基本特征,运用扎根理论和开放性编码的分析方法,对海尔、小米两家企业开展探索性案例分析,探索智能制造核心企业形成的动力因子、战略资源、能力基础及生态位态势,提出智能制造核心企业形成的一般规律:一是以创新生态圈与互联网融合效应为驱动力;二是以数据资产作为战略资源,构建开放式数据平台;三是以双元学习能力、双元整合能力、双元协同能力为能力基础;四是以提高生态位的范围及中心度为战略态势。通过跨案例比较研究,分析异同,凝练出智能制造核心企业形成范式:海尔的“传统制造业企业互联网转型成长”范式、小米的“互联网企业跨界融合成长”范式。研究对智能制造核心企业的过程管理及培育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启示。

[关键词]智能制造;核心企业;创新生态圈与互联网融合

[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F273.1[文献标识码]A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1673-0461(2021)02-0024-08

全球经济步入互联网经济与开放式创新2.0时代,智能制造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正在向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转变[1]。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为制造业发展赋能,创新生态圈与互联网融合驱动制造业企业竞争优势来源发生变化,打开了技术趕超与持续成长的新机会窗口。西方国家提出“再工业化”战略以及中国实施供给侧改革、“中国制造2025”战略,都试图争夺新一轮全球智能制造核心地位。传统制造业企业与新兴的互联网企业都有机会成长为智能制造核心企业。在互联网经济时代与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历史交汇期,中国正在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需要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智能制造核心企业。中国智能制造企业需要抓住机遇,抓住技术范式转变的机会,引领全球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成长为智能制造核心企业。海尔集团、小米科技便是智能制造核心企业中的典范。本文结合海尔、小米的探索性案例分析,结合中国智能制造企业的创新情境,对智能制造核心企业形成机理展开研究,对其形成过程中核心要素进行识别和分析,凝练智能制造核心企业形成的一般性规律,更好地指导中国智能制造核心企业培育的管理实践。

一、理论基础及概念解析

(一)创新生态圈与互联网融合的效应分析

数字化改变了商务环境的时间、空间与连接和要素[2],从创新链的研究开始向创新生态圈的研究转变[3],企业具有开放链接需要,载体就是创新生态圈,出现了更深入、更细化的知识生产和分工方式,衍生出研发生态圈、商业生态圈、组织生态圈、社会生态圈等,创新生态圈与互联网融合产生了三大融合驱动效应。

一是交互赋能效应。创新生态圈拥抱互联网信息技术,使得企业平台与市场平台统一起来,在经营方向、运营模式和组织方式上实现平台化成长,平台上各类社群主动黏连创新主体,实现了不同智能系统之间的价值联接和交互,存在交互赋能关系。在交互赋能过程中,数据成为企业的核心资产,携带着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的各种生态能量[4],形成知识能量流动,存在巨大势能、动能和内能,产生黑洞效应和网络张力,在内外部协同中实现能量流动与积累,推动网络协同和数据智能双螺旋[5],实现工业全要素、全价值链要素和全产业链要素的深度变革,开辟出智能制造的新时代。

二是双元嵌入效应。双元化(ambidexterity)指组织在权衡复杂情境时候,能够同时发起两种不同行动,解决二元悖论[6]。创新生态圈与互联网融合过程中,智能制造核心企业通过平台接口,连接供给面和需求面,获得双元嵌入效应,既包括科技型创业企业对平台企业生态网络的嵌入,又包括平台企业对科技型创业企业的嵌入[7]。双元嵌入有利于核心企业向内塑造业务内核,打破部门间的数据隔阂,形成自我适应、自我组织的液态型组织;向外延伸搜索利用企业集群资源的能力,与企业集群之间的联系由价值链向价值网络转变,获得环境洞察能力、变革更新能力和柔性适应能力,进入全新的业务领域和应用场景,在生态圈竞争中获得胜利。

三是虚拟集聚效应。“联结”红利成为创新生态圈与互联网融合中最具生命力的价值来源。以“联结”红利为纽带,提高智能制造企业对平台生态上其他创新主体的价值粘性,不断吸收新的中小企业加入平台生态系统。在核心企业引领下,具有竞争合作关系及交互关联的企业、服务供应商、信息提供商、融资机构等企业集群通过线上与线下交互作用,多边平台属性实现制造业企业集群价值共创[8],提高资产的灵活度和适用范围,扩大资产使用的市场范围,降低了对地理空间邻近的依赖,打破产业、企业、区域间的边界,逐步形成虚拟产业集群,提供了制造业发展新机会、新空间。

(二)智能制造核心企业的内涵及特征

智能制造核心企业是平台生态的产物,以数据驱动为理念,将制造业与大数据相结合,通过“线上化”的协同-沟通路径配置生态圈创新资源,在跨行业、跨业务部门、跨管理层级的智能制造企业生态共同体中处于核心引领地位,是研发生态圈源头、商业生态圈核心、组织生态圈盟主、社会生态圈平衡者。

一是研发生态圈源头,迭代共演中成长。智能制造核心企业呈现迭代创新特性,在不同应用场景和垂直领域集聚研发资源,实现产品迭代创新,形成“跨群研发网络外部性”,加快整个创新系统的创新速度和强度,引领生态圈站在技术标准制高点。

二是商业生态圈核心,价值共创中成长。智能制造核心企业呈现数据联结特征,在商业生态圈中线上与线下营销交互,产品与服务呈现边际报酬递增趋势,获得跨界型快速平台增长[9],开展品牌国际化,实现多品牌协同的全球化发展格局。

三是组织生态圈盟主,开放共生中成长。智能制造核心企业呈现网络化成长特征,在生态圈的组织结构上具有盟主特征,呈现无边界成长,拥有平台领导的实质选择权,产生平台包络现象。

四是社会生态圈平衡者,政策匹配中成长。社会生态圈中蕴含平台成长及科技创业型中小企业成长所需的制度环境、创业政策等。智能制造核心企业对区域、行业创新政策体系具有供需匹配的调节作用,呈现“平台—政府”双元管理范式,有意愿也有能力推动企业与政府、科研机构、风险投资机构、创客等的社会生态协调。

(三)智能制造核心企业形成过程的分析框架

以新一轮全球智能制造核心企业争夺战为背景,创新生态圈与互联网融合形成的交互赋能、双元嵌入、虚拟集聚效应是本项目选题出发点,以中国智能制造核心企业管理实践为研究对象,参照Sielkow和VandeVenZ的建议,采用演绎式理论发展的论文结构,分析智能制造核心企业形成的动力因子、战略资源、能力基础及生态位态势,通过跨案例比较分析,凝炼出智能制造核心企业的形成范式,为中国智能制造核心企业成长及培育提供理论支撑。

二、研究方法与案例分析

(一)研究方法

借鉴运用扎根理论,运用案例数据收集方法,采用MilesandHuberman(1984)的思路,严格遵守StraussandCorbin编码技术程序界定相关概念内涵,提炼创新生态圈与互联网融合驱动智能制造核心企业形成的动力、战略资源、能力基础及生态位态势。双案例研究方法可以通过跨案例比较,对研究结果予以深入检验,获得一般性规律的研究结論[10]。海尔和小米作为智能制造核心企业典范,通过案例内分析、跨案例分析可以更好对形成机理进行提炼和分析,符合案例的典型性和普遍性要求。

(二)案例的选择

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方法,演绎与归纳案例分析方法相结合,检验智能制造核心企业形成机理。海尔和小米都是智能制造核心企业的典型。其中,海尔是传统制造业的领先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变革,实现了自身智能化、平台化转型,孵化3家上市公司、两家独角兽公司、12家瞪羚企业,获得投资的企业近千家。小米是大型移动互联网企业,2010年进入制造业,获得高速成长,从事智能硬件和电子产品研发、智能家居生态建设,孵化了4家上市公司,生态链公司已接近400家。本文通过对海尔、小米的双案例研究,识别出关键构念与核心要素,检验智能制造核心企业的形成机理。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

研究团队自2012年开始以“智能制造企业的形成规律”为主题对海尔、小米开展持续追踪和调研,获取案例数据。其中,一手数据主要采用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深度访谈途径获得,访谈对象包括海尔、小米的高管、中层、研发骨干、销售骨干、生态链企业高管、合作研发伙伴、供应商及部分用户代表,每次访谈30分钟到60分钟,共收集录音转换文字稿5万余字。研究团队还定期浏览企业网站,收集10万余字的专业报告、新闻报道等二手案例分析资料。研究团队定期对一手数据和二手数据开展三角验证,以提高案例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基于Miles和Huberman(1994)经典扎根理论所提出的编码技术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11]。首先将收集的关于“智能制造核心企业形成的动力、战略资源、能力基础及战略态势”相关的一手和二手数据资料转换为简练且容易识别的编码,结合开放式编码对数据进行概念化,提炼出25个概念,运用主轴性编码方法,从概念中进一步凝练,分析概念间的关系,导出11个不同的范畴,然后运用选择性编码整合,精炼出“融合驱动力”“数据资产”“双元能力”“生态位态势”这4个核心范畴。已经形成编码结果不断比较迭代以及有价值的研究结论与理论模型。对海尔和小米选择性编码及主轴编码测量变量如表1所示。

三、案例讨论与研究发现

(一)案例内分析

1.海尔的案例分析

(1)动力因子分析。海尔创新生态圈与互联网融合驱动力的过程编码见表2。

一是研发生态圈与互联网融合驱动力。海尔在2013年搭建开放式创新平台HOPE,通过“企业平台化”和“员工创客化”[12],发现并创造消费者集成式需求,吸收大众用户共同创新,开展前沿技术开发与应用,建设全球化无边界的创新生态系统和全流程创新交流社区。海尔通过与大企业共创,与小企业共享,带来开创性创新活动及开创性人才供给[13],从自有研发中心向“1+N”研发网络转变,形成专业多样化研发局面[14]。

二是商业生态圈与互联网融合驱动力。海尔让各类智能硬件产品成为网器,与经销商、供应商、客户、信息技术提供商等组成商业生态群落,对接内外部技术和销售的沟通,提高企业满足市场需求的响应速度,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业态,满足市场对产品多样化、新颖性的需求。

三是管理生态圈与互联网融合驱动力。海尔依托工厂数万个传感器实现人员、设备、物料和产品的智能交互,为全球25个工业园、122个制造中心和108个营销中心提供智慧管理服务方案,加速生产方式柔性化、经营管理平台化、产品服务生态化,产生互联网信息聚合和颠覆效应。

四是社会生态圈与互联网融合驱动力。海尔推动企业与政府、科研机构、风险投资机构、创客等的社会生态协调,促进平台渠道、品牌渠道等平台资源共享,推动创新孵化和创新加速。海尔打造出全国首家官方认证的瞪羚独角兽企业加速器,加速项目超过340个,总估值超过1200亿元,平台创业成功率超过50%。

(2)战略资源分析。海尔数据资产及数据平台架构的过程编码见表3。

一是数据资产的获取。数据资产成为海尔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海尔通过推进研发数据资产化,从单点突破快速进入技术协同,[JP4]提高研发数据的利用效率,加快技术扩散速度,缩短技术创新周期,突破核心技术,产品不断迭代。海尔通过推进商业数据资产化,获得“新计算”能力,对用户、产品、市场大数据分析,更好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海尔通过推进管理数据资产化,开展跨业务部门、跨管理层级、跨产业链环节集成运作,对传统制造模式和组织模式变革,形成“小世界网络”的企业共同体[15]。

二是数据平台的架构。海尔开展研发数据平台的架构,打造专注智能制造的智造云,共建国家高端智能家电创新中心,实现数据平台“规模化”和“小微化”协同发展;开展商业数据平台的架构,以生产定制化和供应链整合为切入点,打造助力企业数字化营销的智数云和海立方平台;开展管理数据平台的架构,打造具有海尔管理特色的智企云,提供技术创新、应用示范、技术服务、标准体系和产业孵化等服務项目,建立自我管理属性的小微企业网络。

(3)能力基础分析。智能制造企业开展跨组织界限双元能力培育,嵌入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具体包括双元学习能力、双元整合能力及双元协同能力(见表4)。

一是培育双元学习能力,实现知识引领与价值共创。智能制造核心企业的形成需要适应性双元学习能力和探索性双元学习能力的支撑。海尔依托全球研发中心、超前研发部、研发生态圈头部参与者、创客、交流社区等,通过多维度平台引流吸引平台参与者,集聚研发资源,提高平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群体间的关联性,突出模块化簇群的共有、互补的竞争力,推动家电智能制造各项标准体系建设和智能制造共性技术的研发,获得智能家电、无线电传输家电、半导体等国际专利的主导权,使企业获得技术标准制定权。例如,海尔卡萨帝F+冰箱的研发便是通过HOPE平台搭建的全球一流研发网络,在两周内锁定技术方案。

二是培育双元整合能力,实现匹配协调和价值共演。智能制造核心企业的形成需要产品服务网络双元整合能力和虚拟价值网络双元整合能力的支撑。海尔以用户价值为中心的研发共创社群、研发共同体等新兴模式,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向消费者提供“数据-服务-产品”综合工具包,建立技术与市场的链接机制,在信息空间引领数字化虚拟产业集群,实现多品牌协同的全球化布局。

三是培育双元协同能力,实现平台架构与价值共生。智能制造核心企业的形成需要战略双元协同能力和组织双元协同能力的支撑。海尔做为布局者和赋能者,以“资源接口人”“行业引领平台”“三自驱动平台”为桥梁,综合运用各种管理工具、手段,开放并联,为生产、研发、市场模块提供通用接口,促使平台系统按照特定方式相互作用、相互合作,简化业务流程,提高运营效率,高效弹性地对物流供需做出科学决策,将消费者潜在需求转化为真实的产品或服务。

(4)战略态势分析。海尔生态位的范围及位置中心度的过程编码见表5。

一是扩大生态位的范围。智能制造核心企业的形成需要拓展企业产品的生态范围和扩大企业服务的行业范围。海尔依托COSMO平台推进“规模化”和“小微化”数据中心协同发展,实现跨行业、跨领域创新,整合研发、供应链和全球渠道资源,实现智能零售到智能制造的生态协调和产业链一体化,拓展企业产品的生态范围。海尔为其他行业客户提供全流程、全方位的运营解决方案,覆盖汽车、电子、服装、农业等11个行业,吸引了Oracle、SAP、菲尼克斯、亚马逊等20多家世界一流企业,聚集了3亿多用户和380多万家企业。

二是提高生态位的位置中心度。智能制造核心企业的形成需要提高智能互联产品的网络中心度和不同场景生态品牌的影响力。海尔通过构造强弱差序的多条平台价值链,提高其在创新生态圈的中心位置,发挥场景生态优势,推动海尔生态品牌演进迭代,形成“世界第一家电品牌群”,包括海尔、美国GEAppliance、新西兰Fish&Paykel、日本AQUA、卡萨帝和统帅等六大品牌,不断提升全球品牌价值和全球影响力。

2.小米的案例分析

运用主轴性编码方法,对小米同样开展探索性案例分析,编码内容放在下列具体分析过程中,不再列表表示。

(1)动力因子,见以下4个方面。

一是研发生态圈与互联网融合驱动力。小米让客户参与产品设计,利用粉丝反馈的信息不断实现产品迭代创新。在选择可嵌入的科技型创业企业时,以企业持有研发资源的先进性为关键指标,不断增加研发资源积累[16]。

二是商业生态圈与互联网融合驱动力。小米以互联网作为销售渠道,并通过MIUI论坛为核心用户提供免预约的购买服务,通过高效线上线下新零售渠道,将各类智能产品直接交付到用户手中[17],并依托硬件接口,持续为用户提供丰富的互联网服务。硬件是小米重要的用户入口,以用户参与感为指导进行创新,购买行为变成有参与感的交互性活动,通过粉丝战略实现强用户关系,形成“硬件+新零售+互联网服务”商业模式。

三是管理生态圈与互联网融合驱动力。小米为生态链企业提供云服务、硬件、软件、供应链、采购等全面支持,补齐创业团队的不足。积极打造小米之家,数量已经超过600余家,使其成为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的多品类服务型平台[18]。

四是社会生态圈与互联网融合驱动力。小米生态链投资团队以孵化器为发展定位,做数字时代生活方式的创立和推动者,“投资+孵化”小而精悍的初创企业,专攻某一细分行业或者产品领域,覆盖智能硬件、医疗健康、金融、汽车交通、生活消费用品、游戏、教育、社交网络、文化娱乐等领域[19]。

(2)战略资源,见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数据资产的获取。小米所有的硬件产品通过手机实现连接和全时在线,用户和粉丝为小米提供一个巨大的大数据金矿。小米将用户和粉丝进行金字塔分层级管理,对不同社群采取不同管理,开展数据分析,满足不同粉丝的需求,派生出许多高附加值的服务产品。

二是数据平台的架构。小米逐步形成了包括零售平台、云平台、IoT、流式平台等多平台的价值网络。小米的全球最大规模消费级IoT物联网平台链接超过5万家企业、2亿台智能设备。MIUI月活跃用户达到3.096亿。小米流式平台为小米集团各业务提供一体化的流式数据解决方案,每天数据量达到2万亿条,实时同步任务1.5万条,实时计算的数据1万亿条。

(3)能力基础,见以下3个方面。

一是培育双元学习能力,实现知识引领与价值共创。小米在成长过程中遭遇多次专利诉讼,核心部件依赖国外厂商,导致一段时间内海外市场受阻。小米有针对性地在通讯基带方面与联芯科技合作,处理器和显卡与ARM合作,通过寻找合作伙伴、与国际手机厂商做交叉许可等方式来弥补技术上的缺失。小米还积极开展探索性双元学习,通过跨界搜索寻求最优秀的人才,成立“小米探索实验室”,加快突破核心元器件的关键技术。2017年小米發布了定位中高端的自主研发芯片“澎湃S1”,成为了全球范围内有同时生产芯片和手机能力的第四家企业。

二是培育双元整合能力,实现匹配协调和价值共演。小米基于互联网技术进行产品开发和销售等流程,采用“顶配低价”的产品定位,改变了传统手机行业的销售模式与竞争模式。小米在2014年提出了“生态链产品”的概念,构建“企业-顾客-环境”共创型产品服务系统[20],推出了系列智能硬件产品,获得高性价比品牌认知和商业模式创新能力。小米的服务对象除了智能硬件企业、智能硬件方案商、传统家电厂商、语音AI平台,还通过投资入股方式,进入生活服务、酒店、地产、金融等多个领域。

三是培育双元协同能力,实现平台架构与价值共生。小米与生态主体之间做到价值观统一、战略导向一致、战略目标嵌入。小米系资本采取了获取控制权而非控股权的模式,借助原有品牌和团队经验的优势,获得管理协同、销售协同、运营协同、生产协同以及投资协同,产生倍增效应。

(4)战略态势,见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扩大生态位的范围。小米与生态圈内其他企业高度联结和契合,通过优势互补,产品线从智能手机及耳机、移动电源等手机周边产品和音箱、手环等相关移动智能硬件,扩展到智能电视、机顶盒、路由器、空气净化器、电饭煲等家居消费产品,布局线下渠道和金融业务,形成了“软件+硬件+电商+渠道+生态链+大数据+金融”的生态位布局模式,实现最大的系统生态效应。

二是提高生态位的位置中心度。2016年发布了全新生态链品牌“米家”,和小米、Redmi(红米)、美图、POCO和黑鲨品牌构成了系统的品牌生态体系,理清生态链产品和主业产品的关系。2019年“BrandZ全球最具价值品牌百强”小米排行全球第74名。2019年福布斯全球数字经济100强小米位列第56位。2019年小米在45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智能手机出货量名列前五。小米在印度市场成为出货量和份额排名第一的智能手机品牌。

(二)跨案例的比较分析

1.案例企业的共同特征

一是创新生态圈与互联网融合对智能制造核心企业形成的作用显著。传统制造业龙头企业海尔和互联网核心企业小米,充分发挥交互赋能效应、虚拟集聚效应及双元嵌入效应,以数据资产为战略资源,培育双元能力基础,提高生态位的范围及位置中心度,奠定了智能制造核心企业的地位。

二是智能制造核心企业形成过程与制造业平台化、智能化转型升级过程相辅相成。海尔、小米将在家电行业、智能手机行业积累的能力跨产业应用,带动了制造业的研发体系和商业运行方式重构,引发了制造业质量、效率和动力变革。

2.案例企业的不同特征

一是形成范式不同。两家案例企业分别代表两类智能制造核心企业的形成范式。海尔属于传统制造业龙头企业,将自身在制造业务上的工业云布局经验总体提升,研发工业互联网平台,获取数据资产,培育能力基础,形成良好的战略态势,该模式被称为“传统制造业企业互联网转型成长”范式。小米则属于互联网核心企业,自身原本没有制造业发展经验,依靠与生产代工企业或者其他科技创业企业合作,发挥互联网平台领导能力,引领生态圈企业实现平台载体的建设与升级,该模式被称为“互联网企业跨界融合成长”范式。

二是数据资产的优势存在不同。小米等互联网核心企业跨界成为智能制造核心企业,优势在商业类数据资产,劣势在研发类以及管理类数据资产,该范式对销售流程再造效果更佳。海尔等传统制造业龙头企业互联网转型成为智能制造核心企业,优势在研发类、管理类数据资产,劣势在商业类数据资产,该范式对核心技术突破效果更佳。

三是数据平台架构的构建逻辑不同。海尔的数据平台架构采用内延式构建逻辑,以自己投资、收购入股方式扩大创新生态圈,建立共生依赖关系,凝聚数据平台系统成员,系统内联系紧密,但整体风险更大,进入其他行业领域的速度相对较慢。小米的数据平台架构采用外延式构建模式,MIUI系统和智能手机是联结一切的平台终端,通过投资参股或者战略合作方式,在软硬件高度结合的领域,增加智能硬件终端的连接接口,提升生态圈的用户体验,更加开放和宽松,能够快速进入其他行业领域。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智能制造核心企业的形成过程系统包括4个融合驱动力、1个新型战略资源、3个双元能力、两个生态位态势的联动发展,在动力因子、战略资源、能力基础和战略态势这四大核心要素推动下,成长为核心企业。海尔和小米的成长不是个案,它蕴含着智能制造核心企业发展的必然规律,其对智能制造核心企业形成的认知和创新应对,对于科学培育智能制造核心企业具有重要价值。如图1所示。

第一,4个融合驱动力是智能制造核心企业形成的动力因子,通过研发生态圈、商业生态圈、组织生态圈及社会生态圈与互联网融合驱动,实现研发、商业、管理知识网络扩散,推动智能制造核心企业的结构变迁和成长逻辑。

第二,数据资产是智能制造核心企业形成的战略资源,主要包括研发类数据资产、商业类数据资产、管理类数据资产,依托数据资产开展数据平台的架构,推动企业向平台化、智能化转型。数据平台模块是开放双向的,为平台参与者提供增值产品或者服务,面向需求建立平台交互逻辑,模块化整合资源,实现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市场优势相互协同。

第三,3个双元能力是智能制造核心企业形成的能力基础,主要包括双元学习能力、双元整合能力、双元协同能力。依托适应性与探索性双元学习能力,推动企业进化迭代中研发演化,实现知识引领与价值共创;依托产品服务网络与虚拟价值网络双元整合能力,推动数据联接中价值跃迁,实现匹配协调和价值共演;依托战略与组织双元协同能力,推动开放共生中实现生态共演,实现创新政策匹配与创新生态环境优化,夯实平台架构,提高嵌入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的深度、力度及广度。

第四,两个生态位态势是智能制造核心企业形成应有的战略态势,包括生态位的范围和生态位的位置中心度。智能制造核心企业生态位的范围取决于研发生态圈、商业生态圈、组织生态圈、社会生态圈的边界情况,生态位的范围越大,越有利于引领生态圈,实现互利共生。智能制造核心企业生态位的位置中心度体现了其在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的地位。

(二)理论意义及实践启示

1.理论意义

智能制造核心企业的形成具有时代新特性,对经济学及管理学众多经典理论观点产生颠覆影响,需要对相关理论体系予以深入探索并系统重构。

一是对智能制造核心企业平台化成长理论的推动。智能制造企业竞争不再是某个企业竞争,而是生态圈竞争,生态圈与生态圈间的实力对抗,已经成为全球市场竞争的主流。赋予了平台经济新定义,为平台经济发展带来了新要素、新动能、新路径,拓展了智能制造核心企业研究的学术理论范畴。

二是对智能制造核心企业开放式创新理论的丰富。根据海尔和小米智能制造核心企业的形成实践,探索创新生态圈与互联网融合效应,深入分析了智能制造核心企业形成过程的动力、战略资源、能力基础及战略态势,完善了现有的开放式创新理论,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实践启示

以创新生态圈与互联网融合为研究切入点,以智能制造核心企业形成机理为研究对象,对帮助中国企业赢得全球智能制造核心企业争夺战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一,对于智能制造企业领导者来说,应该从创新生态圈与互联网融合视角做出更为全局的思考。构建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将平台架构打造成生态中拥有统一体验的操作系统,例如海尔的COSMOPlat平台、小米MIUI,成为生态圈竞争的制高点,在布局产品生态系统时候设计平台联结的接口,在联结中获取数据资产,培育双元学习能力、双元整合能力、双元协同能力,不断提高生态位的范围及位置中心度,为智能制造核心企业形成及培育的管理实践提供指导和借鉴。

第二,智能制造核心企业管理者可以选择不同的发展范式,可采用海尔的“传统制造业企业互联网转型成长”范式,依靠自身的技术积累与工业数据资源积累,自主研发数据平台,实现服务智能化转型,将产业集群中其他企业纳入开放的智能制造生态体系;也可采用小米的“互联网企业跨界融合成长”范式,通过“数据云端化-数据交互-资源优化-产业转型”,完善“云、网、端、台”结构,促进企业在制造业领域平台化、智能化转型。

(三)研究展望

本文相关研究结论是理论分析基础上的升华,然而定性研究在框架验证和规律挖掘方面具有一定不足。

第一,在我国当前竞争力较强的家电行业和智能手机行业中选取案例,未来可以考虑对制造业中其他行业进行跨行业研究,调研更多企业,采用“时序分析技术”对目标案例进行横向比较与纵向关键事件分析,对研究结论进行修正和检验,以形成全面的研究论断。[HJ1.4mm]

第二,结合案例分析,探索智能制造核心企业两类形成范式。传统制造业企业可开展互联网转型成长为智能制造核心企业,互联网企业可以跨界融合成长为智能制造核心企业。这两种成长范式的研究深度还不够,未来可以对每一类范式开展深入的实证检验与分析。

第三,研究方法上采用案例分析方式,未来研究可以采用仿真研究方法及大样本实证研究方法,利用大规模统计检验和经济计量学模型等对中国智能制造核心企业的形成過程做进一步的定量说明,以求真正总结提炼出智能制造核心企业形成与动态演化的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林勇,张昊.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微观机理及价值[J].研究与发展管理,2020,32(2):133-143.

[2]陈剑,黄朔,刘运辉.从赋能到使能——数字化环境下的企业运营管理[J].管理世界,2020,36(2):117-128,222.

[3]BRADFORDB.Policingandsocialidentity:proceduraljustice,inclusionandcooperationbetweenpoliceandpublic[J].Policingandsociety,2014,24(1):22-43.

[4]朱国军,孙军,张宏远.互联网核心企业成长的逻辑机理与要素框架——基于扎根理论的多案例探索性研究[J].江海学刊,2019(5):247-253.

[5]MCGUIRETIM,JAMESMANYIKA,MICHAELCHUI.Whybigdataisthenewcompetitiveadvantage[J].Iveybusinessjournal,2012(7/8):1-13.

[6]STETTNERU.Ambidexterityunderscrutiny:explorationandexploitationviainternalorganizationalliancesandacquisitions[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14,35(13):1903-1929.

[7]李平,蒲晓敏,田善武.嵌入式创新范式研究[J].管理评论,2019,31(7):3-12.

[8]SALVADORALEXANDREBORBA,ANAAKEMILKEDA.Bigdatausageinthemarketinginformationsystem[J].Journalofdataanalysisandinformationprocessing,2014(2):77-85.

[9]刘江鹏.企业成长的双元模型:平台增长及其内在机理[J].中国工业经济,2015(6):148-160.

[10]朴庆秀,孙新波,苏钟海,等.制造企业智能制造平台化转型过程机理研究[J].管理学报,2020,17(6):814-823.

[11]郭艳婷,郑刚,钱仲文.开放式创新视角下企业基于跨边界协同的新型追赶路径与模式初探[J].科研管理,2019,40(10):169-183.

[12]王凤彬,王骁鹏,张驰.超模块平台组织结构与客制化创业支持——基于海尔向平台组织转型的嵌入式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19,35(2):121-150,199-200.

[13]胡国栋,王晓杰.平台型企业的演化逻辑及自组织机制——基于海尔集团的案例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9(3):143-152.

[14]杨磊,刘海兵.创新情境、吸收能力与开放式创新共演路径——基于华为、海尔、宝洁的跨案例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20(2):36-45,53.

[15]王伟光,冯荣凯,尹博.产业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控制力能够促进知识溢出吗?[KG-*4][J].管理世界,2015(6):99-109.

[16]长青,黄荟婕,张璐,等.企业能力视角下价值主张形成机理研究——以小米公司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37(13):102-111.

[17]陈思睿,杨桂菊,王彤.后发企业的颠覆性创新机理模型——基于小米公司的探索性案例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9,12(4):365-382.

[18]夏清华,李轩.乐视和小米公司商业生态构建逻辑的比较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2):44-54.

[19]王金凤,于飞,冯立杰,等.市场环境影响下颠覆式创新实现路径研究——基于小米公司案例的扎根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37(5):1-9.

[20]曾经莲,简兆权.互联网环境下产品服务系统研究:企业—顾客—环境价值共创视角[J].中国科技论坛,2017(8):87-93.

(责任编辑:李萌)

猜你喜欢

智能制造
计量科学在智能制造产业中的应用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制造业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