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内涵面临的转化

2021-06-15张翅飞

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教师角色人工智能

摘要:随着智能技术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正在全面进入教育领域,教育的智能化使得传统的教师角色受到了巨大的挑战。人工智能的教育运用本质上是一种技术手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智能化的技术手段将很大程度地取代教师知识与技能训练的重复性工作,而教师对学生的德性范导和理性启迪则弥足珍贵,不可替代。因此,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的地位还是不可动摇,但其角色内涵将面临转化。在未来教师角色内涵转化中,经师和培训师的角色定位将会大大削弱,而人师和导师的育人属性必将进一步凸显。

关键词:人工智能;教师角色;内涵转化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1)04-0023-04

人工智能在20世纪50年代末已受到世人关注,但近几年才取得智能技术的实质性突破。随着智能技术的突破和飞速发展,人工智能与社会各行业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受人工智能的影响,教育行业也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智能技术正深度介入教育教学,教师这一职业也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其传统角色内涵将发生转化。目前,不少学者对人工智能介入教育教学持乐观态度,很多学校也已经准备推广和应用智能教学系统,并将其作为教师教学的重要考量指标。而教师的专业发展也越来越重视技术应用和程序操作,以新兴技术的运用能力作为教师的首要职能标准。但是,有学者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增强世界物化的程度,使技术的合理性和统治逻辑更加根深蒂固”[1]。人工智能介入教育领域势必会较大程度地促进和丰富教师的教育技能,但教育领域更应该“平息一下技术理性的巨大激情”[2]。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更应该去追问教育的本质和教师的角色内涵在人工智能时代将出现怎样的转变。

一、人工智能时代下教师职业面临的挑战

在智能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现代社会很多职业都面临人工智能的挑战,甚至很多职业有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可能。根据英国牛津大学对未来各种职业淘汰率的预测,到2040年,电话推销员、打字员、会计等简单或重复率高的工作的职业淘汰率将高达95%以上,而艺术家、创意工作者的职业淘汰率则在5%以内,教师的职业淘汰率只有0.3%。这份预测根据不同的职业特性分析得出,重复性劳动和程序性操作成分高的职业往往容易被人工智能替代,而要求具有创意和审美能力和以复杂人际沟通为主的职业则不容易被替代。教师需要通过复杂的人际沟通完成工作,但即便如此,人工智能的发展和介入也给教师职业带来了诸多挑战。

首先,人工智能的信息技术能以图文形式或虚拟技术即时地呈现丰富多元的知识形态,这对只能运用传统教学法授课的教师来说是不小的挑战。信息时代,各种信息和知识都能在网络上得到快速传播,学生可以便捷地搜集信息材料,获取新知识。因此,人工智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教育模式的重要性。就教师能力而言,人工智能语境下的教师核心素养不再是对知识的占有能力,而是对知识源头追溯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培养哲学反思能力,在新时代不断地学习和自我更新。

其次,教育管理部门对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持盲目乐观的态度,并且过度关注教育技术,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教师工作变得更为程式化和形式化,甚至可能导致教育的空心化。教育教学中使用技术手段作为辅助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直观。但由于智能技术的飞速成长,教育主管部门越来越偏向把掌握不断更新的智能技术作为教师基本职业技能来要求教师,甚至把改善教学环境和丰富教学手段的技术当成了目的,这样会逐渐忽视教育培养目标中对创造力、想象力、协作和对话等能力的培养,会“损害教化的教育,或者作为角色形成的教育”[3]。教育大体可分为知识传授的教育和教化的教育,对智能教育技术的过度依赖可能有益于知识传授的教育,但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师生关系,弱化教化的教育,弱化教师人格内涵对育人的作用。

最后,如果人工智能技术过度介入教育,可能会加速教学工作的机器化和教师精神的弱化。尽管智能技术的发展使人工智能可能代替人类教师完成一部分的工作任务,例如快速地收集学生信息,准確地分析学生学习的效果,帮助教师命制试题和批改作业,等等。可以说,人工智能在教学活动中已经在开始扮演教师的部分角色。但就目前而言,人工智能在功能方面还有很多弱点,比如长于定量思维而缺乏价值判断力,无法进行复杂的沟通和交流,缺乏综合性能力,无法像人脑一样做到一脑多用,等等。[4]换言之,人工智能完成某些特定工作的能力可能优于人类,但是在完成综合任务时远不及人类。例如,定义规则、主动进行创新学习,激发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能创造爱与尊重的教学情境,等等,这些都是目前人工智能机器无法实现的。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教育活动中需要的智力元素是多方面的,如言语、逻辑、空间、节奏、运动、人际交往等。然而,人工智能缺乏自我意识和灵魂,难以达到塑造学生品格和促进自我成长等方面的教育目标。[5]因此,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还需谨慎。

二、人工智能的教师角色扮演

智能技术的发展使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类教师完成一部分单调和重复性的工作任务,可以很大程度上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解放出来。有学者认为,未来人工智能的教师和教学角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十二个方面:自动出题与批阅、学习障碍诊断与及时反馈、问题解决能力测评、综合心理素质测评与改进、体质健康监测、综合素质评估与形成性报告、个性化教学、智能导师、学生成长发展指导、精准教研、个性化学习内容生成和教育决策仿真计算等。[6]这十二个方面基本上囊括教师工作的全部内容。相对于人类教师来说,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确实具有较大的优势,例如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资源,思维迅捷,逻辑清晰,等等。但是目前人工智能的智能程度尚低,无法独立完成上述十二个方面的所有事情。因此,基于人工智能的优势与特点,它在处理知识性的教学内容或者在数据的分析和引用等方面可以很好地担任教师助手的角色。具体而言,在知识的传授方式上,人工智能可以运用图文和链接等形式呈现出丰富多元的知识样态。在教授的知识内容选择上,智能教学系统可以使教师即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学习程度,这可以使教学活动中知识的呈现更加精准,让教师做到有的放矢。在知识学习的模式上,海量的知识可以通过智能化的教学网络在师生间共享,使知识教学活动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另外,人工智能思维的客观和迅捷也能帮助师生更有效地完成文本加工和知识整合的工作,使知识教学活动省时而成效卓越。总之,人工智能的优势主要体现为教育技术的更新使知识性学习变得丰富与便捷。

但是,人工智能难以理解教育育人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心灵的唤醒和人格的培养,是鲜活的生命陪伴和真善美的精神熏染,是责任心和感恩心的培育。这些对于人工智能来说难以理解,其根本原因在于人工智能缺乏像人类一样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类通过身体的感知结构,在生活实践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自我意识是把自己当对象看,同时又把对象当自己看的意识,具有一种反思结构。[7]而智能机器虽然具有人类意识片段的功能,但这种功能有局限性,无法加载人类的主流价值理念,因此“缺少像人类自我意识对周围环境、对外部世界的统摄性力量”[8]。所以,人工智能并不真正具备自我意识,也很难与环境产生真正的互动,难以理解育人教育的情感互动和人文体验。

人工智能在具体教学上也有其难以弥补的能力局限。人工智能的功能在于模拟人类的认知,它在情感、意志等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方面则是缺失的。在实际的教学场景中,人工智能还不能胜任课堂教师的角色,其主要原因如下:第一,人工智能没有心理上的情感和意志属性,不能读懂他人的情绪,“无法与学生建立‘你我关系,人工智能所提供的教育始终局限于技能的学习”[9]。第二,人工智能缺乏社会属性,难以真正做到与学生进行复杂的沟通和意义交流。第三,人工智能缺乏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缺乏独立的怀疑和批判能力,很多时候只能参照预定的虚拟答案被动解答问题。由于只具备知性智能而缺乏德性智慧,人工智能对于不确定性和情感化的育人问题完全无力应对,无法运用人格熏染、意义沟通等人类教师的重要教育手段,也不能从事道德引领和价值观塑造等教化方面的工作。

智能技术正在加速改变当代教育的格局和场景。一方面,人工智能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目标。例如,传统教学以单一课堂教学为主,人工智能的应用催生了发现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协作式学习等多种学习模式,促进了教与学的立体化,使教学目标由知识系统的传授转向以创造、审美、协作和知识情景化运用为内容的核心素质培养。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以其强大的功能构筑了一个教育的技术环境,运用技术将教育导向标准化,这极大地压缩了教育活动中人的作用。例如,在教师专业发展倾向上,“越来越把教师看作能按照既定的技能、储存好的知识、规定好的程序进行教育操作的技术员”[10]。又如,在管理部门对教师的年度工作考评中,程式化的技术操作占比也越来越大,主要评价内容不再是人本身,而是外在化的事实和标准化的技能。现在的教育理论研究也多局限于教育技术技能而缺乏人文内涵。

作为教师角色的人工智能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其对教育领域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作为知识性教学过程的辅导角色,人工智能能丰富教育教学手段,这是值得推广的。而作为技术性教学环境导演角色,人工智能正在教育界掀起一股技术理性的激情,这应该引起警惕。

三、人类教师角色内涵的发展变化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对人类教师的职业角色产生了巨大影响,人类教师的角色内涵也因此发生转变。虽然人类教师的部分角色可能被人工智能替代,但人类教师有属于自身的独特价值。人工智能长于技能,而人类教师长于德性,德性与技能属于不同的层面。在智能时代,人类教师角色的主要任务将不再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在于立德树人的教育,在于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塑造。德性使人类教师具有独特的价值判断能力,而人工智能“可以增强人类的智能,但他们无法取代人类的判断力”[11]。在教化和育人的工作方面,人类教师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如对学生人格的熏染和心灵的滋养等。

人类具有意识体验和整体感知能力,能在实践活动中意会和反思,能产生情感感受和道德动机,拥有能动的意志力量和精神属性,这些都是人工智能难以具备的。对人工智能与人类教师在专业教学上的特质进行对比不难发现:人类教师在思想上具有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双重维度,具有社会属性和心理屬性,既具有对象意识又具有自我意识,能胜任共情性、创意审美和人文教育类工作。此外,人类教师的鲜活人格可以产生感染性和默会性的教学效果,使教师能够应对变幻的不确定性情境,能实现复杂的情感交流互动,能以人格魅力彰显育人价值,能成为学生人生发展的导师,等等。[12]因此,以知识性传授为主的“教书匠”将逐渐被人工智能超越,而“育人”成为人类教师角色内涵中不可替代的专业特质。人类教师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开展公民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人文精神,情感陶冶和心理疏导的个性化教育等方面都大有可为。

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使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发生了新变化。智能时代最不缺的就是知识资源,以知识学习为主的传统培养目标将退居次要地位。在知识教育方面,教师更应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避免学生迷失于海量的网络信息之中,引导学生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信息与知识资源。另一方面,在人工智能时代,信息和知识成为社会的主要结构特征,而未来社会的各类行业岗位也将以“知识工作者”为主。“对知识工作者来说,光有智商是不够的,因为他们面对的不再是机械执行命令的下属,而是性格和价值观各不相同的地位平等的专业人员。”[13]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保护好学生的同情心、好奇心、团队合作精神等人类特有的品性,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审美的能力。

因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人类教师角色重心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人工智能时代的人类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必须“转识成智”,要通过知识的学习训练来给予学生智慧的启迪。新时代知识的传授越来越借助人工智能,人类教师要引领学生对已有的概念和知识体系进行思考和分析,甚至通过一些习以为常的现象和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人工智能时代的人类教师要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操作人工智能技术的能力,但人文道德素质更应成为职业素养的核心。人类教师要具备健康的价值观、敏锐的哲学反思和批判思维能力、优雅的艺术审美能力和强大的综合创新能力,在教育活动中要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人格形成产生影响。人工智能时代,学生更需要个性的陪伴、人文的关怀和智慧的引导,人类教师要从传统教书的“经师”、传授知识技能的“培训师”向教化育人的“人师”、启发指引的“导师”转型。

有学者认为,智能时代人类教师应由“全才”向“专才”转化,由教学者变为辅助者,由专业指导者转化为人生向导。[14]其实这种观点恰恰颠倒了人与机器的角色内涵,如果把人类教师作为辅助者,那么教师将失去主导地位,难以有效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互动与交流。人工智能在未来更适合“专才”和“辅助者”的角色,人工智能的诞生是为了代替人类劳动,而非代替人类思考,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只能是工具与使用者的关系。在教育与教学活动中,人类教师仍然应该处于主导地位。

在未来时代,人类教师并不会被智能机器取代,因为人类的价值判断能力不可取代。虽然人工智能技术不能取代人类教师,但未来的教师还需要加强合作意识,提高智能教学工具的操作水平。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教师依然会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担任主导性角色,但其角色内涵将会发生转变:教师工作中知识性、技能型和规范性强的部分将由人工智能协助完成,这其中人类教师依然会担任主导性角色;而思想性、审美性和教化育人方面的工作则只有人类教师才能完成,只是未来这方面的教学工作将对人类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人类教师角色内涵转化中,“经师”和“培训师”的角色会大大削弱,而“人师”和“导师”的角色必将逐渐强化。总之,未来时代人类教师的角色内涵必将发生转变,但作为教师不宜过于依赖智能技术,反而要发挥作为教育者的主导性作用。

(张翅飞,黄冈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参考文献:

[1] 杜森.人工智能对人类思维方式的影响及哲学反思[J].渤海大学学报,2016(2):134-138.

[2][10] 金生鈜,曹永国.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心灵[J].教师发展研究,2019(6):27-34.

[3][9] 苏令银.论人工智能时代的师生关系[J].开放教育研究,2018(4):23-30.

[4][13] 王作冰.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革命[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66-75,8.

[5] 蔡恒进,蔡天琪,张文蔚,等.机器崛起前传:自我意识与人类智慧的开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160-163.

[6] 余胜泉.人工智能教师的未来角色[J].开放教育研究,2018(2):16-28.

[7] 邓晓芒.哲学起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72.

[8] 蔡恒进.人工智能时代必须敬畏的天命[J].湖南大学学报,2019(1):32-36.

[11][14] 张优良,尚俊杰.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角色再造[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9(4):39-45.

[12] 李栋.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特质的新定位[J].中国教育学刊,2018(9):87-95.

實习编辑:刘恋

猜你喜欢

教师角色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之父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教师角色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及角色转换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与教学行为
新媒体环境下多模态商务英语课堂教师角色定位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
下一幕,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