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游戏与儿童主体性发展关系之辨析

2021-06-15唐丽

求学·教育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主体性游戏

唐丽

摘 要:游戏衍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活动,是儿童学习生活技能的重要方式。从本质特征上来看,游戏具有本能性、自主性、创造性等特质。游戏是促进儿童意识自觉与行为自主相统一的基本手段,具有目的性与自由性相统一的核心特点,因而成为儿童主体性发展的天然途径。

关键词:游戏;意识自觉;行为自主;主体性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课题名称:游戏与幼儿主体性建构的关系研究,项目编号:2019SJA0707。

一、游戏的起源与发展

(一)原始玩具的出现及其启示

随着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儿童墓葬中一些石球、陶球的发掘,与生产劳动相区别的另一类人类活动——原始社会的儿童游戏被揭开了神秘面纱。

这些石球和陶球比旧石器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石球要小,且以十字形、网纹等线条做饰,具有审美意味。考古学家推断,这些球类物品就是早期的儿童玩具。考古研究还认为,这些石球、陶球则可能是由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的工具性石球演化而来,是一种适合儿童的,以游戏的方式训练儿童掌握投掷石器捕猎的用具。

原始游戏及玩具的出现说明:游戏不仅与人类适应生存、谋求发展的本能息息相关,而且是一种适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的活动。

(二)游戏与儿童教育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游戏逐渐成为人类童年不可或缺的日常活动之一。在古代社会,游戏是儿童日常生活和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希腊时期,雅典“幼儿在家庭教师的引领下,可以玩玩具(如木偶、皮球等)、做游戏”;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非常重视游戏,提出要为3-6岁儿童设立专门的游戏场,由国家选派专门人员进行讲故事、做游戏、学音乐等儿童教育活动。在古代中国,游戏的形式也非常丰富,“大致有运动游戏(如投射类游戏、杂戏类游戏)、智力游戏(如棋牌类游戏、拼摆类游戏)、语言文字游戏(如绕口令、猜谜语、回文)、生活游戏、科学游戏和文艺游戏等几大类” 。

在近现代社會,游戏逐渐成为儿童教育研究所关注的重要内容并进入了幼儿园课程领域。被誉为“现代幼儿教育之父”的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在创立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时,就明确了游戏是幼儿园最重要的教育途径。他还创造了一组特殊的游戏玩具——恩物,应用于幼儿园教育活动中。

我国现代幼儿园教育滥觞于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1932年,由陈鹤琴主持制定的《幼稚园课程标准》所设计的课程范围包括音乐、故事和儿歌、游戏、社会和常识、工作、静息、餐点共7项,明确了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地位。

二、游戏的内涵与本质特征

从游戏的起源来看,游戏既是生产劳动的衍生活动,又与儿童的本性息息相关。从游戏与人的关系来看,游戏是人类适应生存的手段,是儿童学习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人是游戏的主体,儿童游戏的开展必须考量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此,游戏这一活动具有丰富的内涵。

作为幼儿园游戏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先驱者,福禄贝尔把游戏看作是儿童内在本质的自发表现,是一种创造性的自我活动和本能的自我教育方式。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人借助想象来满足自身愿望的虚拟活动。荷兰学者约翰·赫伊津哈在《游戏的人》一书中将“游戏”定义为没有明确意图、纯粹以娱乐为目的的所有活动。我国现当代学者多将游戏看作是一种幼儿喜爱的、主动的活动,是幼儿模拟和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教育大辞典》将“游戏”的定义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性活动。

从对游戏概念的各种界定来看,游戏,特别是儿童游戏具有以下本质特征:

首先,游戏是人的本能性活动。人具有学习生存技能、追求快乐等本能,这些本能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获得体现和释放。

其次,游戏是一种自主性的活动。游戏能给人们带来快乐,能够激发儿童的兴趣,是儿童乐于参与的活动。

最后,游戏是充满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活动。特别是对于对儿童来说,虽然很多游戏活动是对现实的模拟和反映,但是仍然充满了创造性。在游戏的过程中,儿童会有意或无意地将现实性的元素通过想象的、思维的以及行为上的改造,使之成为适合自己进行的活动。

总之,游戏不仅仅是人类一种本能活动,更是人作为发展的主体,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而自发或积极参与的一种创造性活动。

三、游戏与儿童主体性发展的关系

(一)游戏是促进儿童意识自觉与行为自主相统一的基本手段

意识自觉与行为自主是主体性的本质特征。弗洛伊德认为,在游戏中,儿童如同一个富于想象力的作家,“他创造了一个自己的世界,或者更确切地说,他按照自己的中意的新方式,重新安排他的天地里的一切。”游戏能够给儿童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是儿童乐于接受的,也往往是儿童自觉发起的,并且更能激发儿童内在的动机和兴趣。

儿童在游戏中的自觉性更强,意识的苏醒程度更高。意识自觉性和苏醒程度越高,意味着在游戏的过程中,儿童行为的自主性就越高。反过来,自主性越高的游戏行为也能够帮助儿童获得更强的自我效能感。实践表明,相较于劳动、生活等其他活动,游戏对于儿童来说是更有趣也有效的学习方式。游戏自主性越强的儿童,情绪越是积极乐观,越是喜欢挑战和探索,也更容易获得学习上的成功。

(二)游戏实现了目的性和自由性相统一的主体性价值追求

人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对外界客体的自觉和自主改造上。在这个过程中,人沦为工具和手段,客体改造成功是目的,这个目的被称为客体目的。然而,主体性还应追求更高的目的,即以人为目的,以实现人的自由为目的。也就是说,自由是对客体目的的超越,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形式和终极的价值追求。意识自觉和行为自主都是主体自由的体现。

在一般的生活或者劳动活动中,大多需要艰苦的努力才可能达到客体目的,主体的自由往往是主动或被动被忽视的。然而,在游戏中,意识的自觉和行为的自主都是轻而易举就可以获得的。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里写到:“劳动是被迫的活动,而游戏则是与劳动相对立的自由活动。”特别是对于儿童来说,游戏本身就是目的,不受其他目的的制约。

(三)游戏是儿童实现其主体性的天然途径

人的主体性体现在改造外部世界、发展自我两个方面。游戏既能使儿童获得自我满足与成长,又能帮助儿童认识和改造世界,是实现其主体性的天然途径。认知发展理论创始人皮亚杰认为,通过想象和同化作用,游戏不仅可以帮助儿童学习如何解决与外部世界的冲突,而且可以有效使他们获得情感方面的满足。新石器时代的玩具石球就证明了这一点:一方面,通过游戏化的虚拟现实(用石球游戏模拟和练习用重物投掷猎物),儿童逐步学习和掌握捕猎之类的生存技能;另一方面,在这一过程中,儿童心情放松,享受快乐,激发内在的力量,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升华。即使是儿童在现实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难以实现的愿望或难以解决的心理冲突,都可以经由游戏来解决,例如,儿童通过警察角色扮演游戏来满足其追求除暴安良的精神需求。

当儿童处于游戏中时,他的意识上是自觉的,行动上是自主的,心理上是自足的。在这种自由自在的状态中,儿童已经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体,其主体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尊重、展现和激发。因此,探讨游戏的真谛,使游戏成为儿童教育的基本途径或者主要途径,是教育的应然之义。

猜你喜欢

主体性游戏
游戏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爆笑游戏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第八章 直接逃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