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体育活动开展的困境与思考

2021-06-15许弘李先雄

体育学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体教青少年融合

许弘 李先雄

摘 要:體教融合是体育强国、教育强国的重要抓手,更是新时代体育和教育部门工作的重点,其内容丰富、内涵深邃,是教育、体育融合发展的指导性纲要文件。但是,目前体教融合还面临着教育和体育发展的分离、主体内生动力缺失、体育功能单一功利化、家庭和社会体育缺失、后备人才培养不畅等问题。要通过全面落实体教融合制度设计,推进青少年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化体教融合主体责任,切实调动其发展内驱力;贯彻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理念,融合体育教育的价值功能;落实“家-校-社”联动机制,推动青少年体育活动开展;夯实人才培养的基础,保证高质量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等策略,坚持“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原则,制定切实工作举措,有效配置资源,合力推进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开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 键 词:体教融合;青少年体育活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1)02-0007-06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cultural education is not only the key to the powerful country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but also the key work of the department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as well as the instructive compendium files for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nd sports with fruitful content and profound meaning. However, at present, the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cultural education is faced with following problems such as the paradox of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nd sports, the lack of internal motive force of the main body, the single utilitarianism of sports function, the lack and restriction of family and social sports, and the poor training of reserve talents cultivat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totally carry out the system design of the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cultural education and to propel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governance system and ability for the youth; to intensify the subject responsibility of the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cultural education and to better mobilize its internal development drive; to carry out and implement the idea of “teaching well, diligent practice, frequent competition” and to integrate the value func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cultural education; to conduct the collaborative system of “family, school, community” and to promote the activity development of the youth sports; to enhance the foundation of the talents cultivation in order to ensure the cultivation of the high-quality reserve talents of competitive sports and other strategies, and to insist on the principle of “integrated design and promotion”, to carefully make some paths during work and effectively allocate resources, that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activity of youth sports, and develop the socialism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who will be developed in comprehensively moral, intellect, sports, art, and labor.

Key words: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cultural education;youth sports activities;reserve talents cultivation for competitive sports

体教融合是建设体育强国、教育强国、体医融合、健康中国的重要抓手,更是明确了新时代体育和教育部门工作的重点。2020年印发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内容丰富、内涵深邃,是今后指导教育、体育融合发展的指导性纲要文件。《意见》从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等8大方面提出37项具体措施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1]。

当前,体教融合工作迅速推进,但也面临很多现实的挑战。本研究在分析体教融合面临困境的基础上,提出青少年体育活动发展的策略。

1 面临的困境

1.1 教育和体育发展的分离

教育部、体育总局在青少年体育发展目标上,都是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杨国庆认为,出于竞技体育超前发展的需要,体育系统建立了一套独立运行、自成体系的专业训练体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使得体育与教育内在价值的联系减少。过分重视竞技成绩而忽视普及以及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使得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广受诟病[2]。钟秉枢认为,一方面,恢复高考后,应试教育导致学生负担加重,体育课受到排挤,难以开足开齐;另一方面,为了取得高水平的运动成绩,参与训练的学生训练时间延长、训练量加大,文化课学习受到影响,而市场经济下运动员原有的退役保障制度也受到冲击。种种原因使得原有的训练体系以及学校体育和文化教育有机融合的态势遭到破坏,造成了体育和教育宏观层面和实施层面的分离[2]。

如何聚合两个部门的力量共同发展,避免出现体育与教育两个部门及体育与其他学科教育出现严重分离现象,从而导致青少年体育与健康发展严重受阻[3]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客观的说,体育与教育之于青少年的终极性管理目标是一样的,但是各自运转的体系带来的离散作用,造成一些具体工作的分离。虽然这样的分离并不是主观的,但是事实上造成越是单独发力越远离的结果,这种分离具体表现为运动员培养过程中体育和教育发展目标的分离、两个管理部门功能指向的分离、运动员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的分离、体育教育和其他学科教育的分离,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训练、竞赛、管理等方面衍射作用的分离。

1.2 主体内生动力缺失

首先,近20多年我国青少年体育的现状可以形象描述为“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足以反映其地位高、落实虚的事实[4]。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多政策难以从深处协调解决,体育和教育的利益诉求表达还不统一明确,融合的主体利益障碍仍然存在。各省各地的管理部门人手紧张,很多地方性政策出现执行异化现象,导致青少年体育工作人为出现部门间的分裂。体育和教育的主体责任不明,还有部分同志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你的事我的事千万别出事”的态度,大家认为学校体育的管理岗位属于一个“技术含量低、谁都可以对付”的小三门管理岗位,无所谓好坏,无所谓业绩,只要不出事,岗位业绩无法考量,导致实际工作的难以推进[5]。

其次,学校体育管理者和体育教师的认知与理解水平决定了“教”的效果。近20年来,学校体育“教与学”的两大直接参与主体认识与定位模糊不清,体育教师经常莫名其妙的被安排、被请病假,体育课常为主科(语数外)让路。长此以往,不懂体育的领导也就认为体育课无所谓,从而导致不少学生有时间也不去运动,有机会也会疏于或懒于锻炼。如此恶性循环,导致原本属于青少年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身体活动(体育运动)从此烙上了非常不重要、没有必要参加的“标签”。

再次,学校体育的风险防控机制还不够完善。学校体育教学与训练工作中稍有安全事故,就不问青红皂白地对体育老师横加指责与处罚,加上各种无厘头的“校闹”,导致学校健身房关门大吉,甚至还有在户外健身器械上悬挂“严禁使用”的标牌。再加上长期应试教育,很难真正让青少年产生学习和参与练习体育的主动性,从而导致教学双方参与主体的内生动力严重缺乏。

最后,家庭、社会力量进入学校的规则不明晰、不明确,诸如社会俱乐部的资历问题,政府购买服务的政策还不够完善,社会多元参与学校体育不融合不协调,体教融合促进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外部动力尚不成熟。

1.3 体育功能单一功利化

我国中小学12年共1 000多学时的体育课,居然没有教会学生一项体育项目[6],令人十分疑惑。国家也三令五申“体育重要,我们要动起来”,但效果仍不尽人意。

通过多地的走访与调研发现,近10年来我国各级城市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学历已经达到本科甚至硕士水平。相关教案可以说是细致入微,项目技术教学细节的研究非常精细,教学过程也已经达到准专业化程度。尤其是各学校对体育教学规范的严格规定。但现实还是教师依然没有教会学生,学生还是一项体育运动技术没有掌握[7]。

近20年,教育部、体育总局等部委不断印发各类保证学校体育活动有效开展的文件,但效果不尽如人意。不少学校为避免学生发生运动伤害事故而采取“减少或取消体育活动、降低体育项目难度”做法,从而形成了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应付式”“温柔型”“三无七不”“放羊式”的局面[8-10]。近年来,体育锻炼标准修改了5次,专家的解读听上去更趋科学合理,殊不知该标准越来越低[11]。测试由户外转到室内、由人工测试改为所谓“客观公正”的仪器、由激励学生锻炼为主体发展到只要简单体质测试评价、由注重体育教育过程发展到仅看体质数据结果,诸如此类一系列不争的事实,不能不说是中小学学校体育功能被为弱化,体育课被单一功利化与其评价标准存在一定关系[12]。

受功利主义、“应试思维”的影响,参训或参赛就必须与升学或考试挂钩,把健康素养内容去得干干净净,只练考试内容,比赛只为拿等级运动员证书,否则就是浪费时间。更有甚者为了升学或考试铤而走险,从而出现各类形式的舞弊问题。这种根深蒂固的“应试思维”,基本上征服了所有家长[3,12]。还有就是各级各类宣传报道和部分专家的解读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认为“学校体育就是学生体质测试达标和竞技体育金牌”。虽然有关评价内容看似全面得无可挑剔,但实际落地却不尽然。与其说是目标导向,还不如说是目标单一[3]。由于“不正常”的大环境引领,让不懂体育的领导们“勉为其难”接受了这种现实和“习惯性”地以“竞技体育成绩和体测的达标率”来评价学校体育的开展,简单和应付式地从数据上完成考核“优秀”的任务。长此以往,学校体育功能就被自然地弱化,导致了中小学体育课的功能被单一功利化、边缘化[4]。体育健康教育的功能单一功利化必然導致教育和体育相互结合的困难和功能的异化。

1.4 家庭、社会体育缺失

现代社会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现状,使隔代的家庭教育成为现实。加之家庭教育中对体育锻炼认识的不足、电子产品的大量介入、父母陪伴缺失等[13],造成家庭体育严重缺失。

目前,我国社区体育的开展情况堪忧,社区建设之初体育用地与设施蓝图一片大好,如健身场所、健身路径,匹配的体育公园等一应俱全,但小区竣工后,规划中的体育用地、健身场所挪作他用,此类现象比比皆是。还有就是长期缺失与放任的社区管理,疲于处理邻里鸡毛蒜皮之事等,加之学校体育参与社区体育尚未有明确的政策细则配套规定,社区体育很难推开[3,13]。长此以往,家庭、社会沦为一个逐渐淡漠的状态,体育、教育优势资源融合的根基随之慢慢丧失。

1.5 后备人才培养机制不畅

当前,我国体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大困境在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萎缩严重,尤其是足、篮、排三大球后备人才匮乏,成为体育强国建设的掣肘[8]。金牌体育导向使体育系统内部形成了人才培养的“独立王国”,运动员高淘汰率和文化素质不高的现实使很多家长不愿让有运动天赋的青少年从事竞技体育,使得体育远离学生。在传统金字塔模式下的“二线”和“三线”队伍参训人数逐渐减少,“二线”与“三线”运动员培养层次和阶段划分已不复存在,后备人才规模小、效益低,严重阻碍我国竞技体育发展[3,14]。同时,通过国民教育体系构建和完善以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为基础的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的人才培养体系,深化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制度改革[14],推进学生参与职业赛事的学籍保留等制度还不完善。这些问题从深层次的衍射效应来看,实际反映了当前教学、训练、竞赛、条件保障等管理体系方面教育与体育不融合的政策和利益诉求不兼容问题。

2 发展的策略

2.1 全面落实体教融合制度设计,推进青少年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和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目标、思路和任务,要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教会学生运动技能、培养学生健全人格。2014年印发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中小学体育工作评估办法》《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办法》落实学校体育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从评价机制的改革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发展。2016年印发的《中小学体育工作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从加强管理规范办学条件、质量控制、绩效评价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制度依据。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2年,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开齐开足体育课,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学校体育工作制度机制更加健全,教学、训练、竞赛体系普遍建立,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明显提升。到2035年,多样化、现代化、高质量的学校体育体系基本形成”[15]。这些都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相关要求,扎实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加强督导评估,着力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提供了扎实全面的依据。

总体看,十八大以来学校体育实现了纳入教育现代化评估指标体系、纳入立德树人主渠道、纳入考试制度改革、纳入督导评价内容、纳入全民健身计划、纳入体育产业发展规划等“六纳入”,学校体育全方位、多角度地融入了教育改革大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突出综合施策,提高青少年体育治理能力[16]。但不可否认的是,顶层设计下,还需强化和落实。

新的时代需要重点研究和突破的有以下5个方面。(1)训练竞赛体系的建设。以足球项目为先导,教育、体育部门整合学校比赛、U系列比赛等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研究篮球、排球等赛事体系的融合规划,研究注冊体系的统一。借鉴足球等强国青训经验,强化体育教育部门分工,研究明确足球等项目的“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事宜,避免单独发力。(2)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和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按照“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模式,整合现有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特色学校。以体育特色学校认定办法为基础,研究制定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认定办法、建设规划和评估规则。加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和招生工作,提高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的条件,建议报考资格由原来的二级运动员提升到一级运动员,同时根据学校类型提高文化课的要求,鼓励高水平运动员进入高校就读体育学类专业。(3)一条龙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以足球项目为先导,依托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组成对口升学单位,建立健全“一条龙”人才体系,解决体育人才升学断档问题。(4)在校生运动员等级认定标准和实施机制。教育和体育部门要认真共同启动和研究运动水平等级认证工作,研究运动技能等级评定标准并共同评定。(5)社会体育组织参与学校体育工作。聚焦“教会、勤练、常赛”的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要求,建立涵盖体育意外伤害的学生综合保险机制,破解不敢放手开展体育活动现状。满足在国民教育体系内培养优秀竞技人才的需要,建立面向运动员的终生保险机制。聚焦社会体育俱乐部进校园的星级评定工作[16]。

2.2 强化体教融合的主体责任,切实调动其发展内驱力

对于青少年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五育并举”。教育部门要围绕“师生校家社”5大主体、“人财物时空”5大条件,把全国教育大会关于学校体育美育的重要部署推向纵深、推出实效,切实改变“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美、缺于劳”的现状。(1)要“解放”体育教师,要让体育教师精于业务、善于思考、学会研究、敢于创新,让体育教师回归教学岗位,从教学型向专家型的思路转变。(2)要明确体教融合责任主体的岗位职责,让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学生家长从过去的“金牌”体育认知中走出来,强调人人参与体育,人人有机会而且必须接受体育教育,要强化每一位体育教师的责任与担当意识,切实上好每堂体育课,真正落实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开展。(3)要明确人才培养的共识,要和体育部门及协会统一思想,明确足球、篮球、排球等相关项目的发展思路,明确人财物的资源整合方向,明确省、市、县、校的职责所在,做到相互依托,互有分工。

体育部门应充分认识到,体育是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教育更是体育最基本的功能,“政、社、家、校”必须全面深刻认识体育的教育功能,还要积极主动创设引导青少年热爱体育和接受体育教育的氛围,更应该理解“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精髓[17]。社会体育是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重要的补充与延伸,培养青少年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庞大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群体的作用,在志愿服务的基础上在全社会开展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体育教育活动指导,造就全社会热爱和参与体育活动的良好氛围。同时要创造条件统筹安排技术指导人员,为“满天星训练营”“青少年训练中心”提供专业技术支持。

2.3 贯彻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理念,进行体育教育的价值融合

早在周朝的学校教育中,学生要掌握的6项基本技能(礼、乐、射、御、书、数)中,体育(射、御)就占有了重要地位。即便是在古代的教育体系中,体育也不仅仅是简单的技能传授,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君子风度、为人智慧和谋略[18]。在目前社会大众的观念里,认为进行体育训练会影响学习成绩。其实,体育锻炼对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成绩是有好处的,并已得到国内外大量研究的佐证。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真正做到“五育并举”,把体育上升到育人层面,跳出体育看体育,全面认识体育的真正意义和价值[19,21]。

为此,(1)要强化主体意识,引导教师在“教好”、学生在“学好”、学校在“管好”上下功夫,针对学校体育区域、城乡、学校、群体之间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现状,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有教无类[20]。遗憾的是,在现代文明社会中,体育长期处于教育系统中的薄弱地位。现今,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强力推进下,青少年体育才逐渐被“重视”起来。但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种“重视”仅仅是一种工具理性下的被动参与,而并非体育教育的本质。对于“教会”而言,师资是关键,体育教师的主动作为显得尤为重要。(2)要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激励教师爱岗敬业,认真工作,从纯粹的教学型向教学研究性转变。只有“教会”才能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只有“勤练”才能让学生巩固技能增强体质,只有“常赛”才能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实现锤炼意志、健全人格的目标。(3)要从中央到地方到学校共同改革推进,形成整体发展的联动格局,这样才能带动师生思想观念上的移风易俗,才能强化对学校体育综合育人功能的认识,才能促进改善办学条件上的改天换地,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场地器材建设,才能实现凝聚力量上的众志成城,调动“师生家校社”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争取更广泛的社会各界支持。

2.4 落实“家-校-社”联动机制,推动青少年体育 活动开展

学校体育活动应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不仅仅只是在学校里开展,更不能割裂家校社的联系,应该坚持家庭体育为基础、学校体育为中心、社区(社会)体育为延伸和拓展,三维一体并长效地推进我国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开展。

教育部、体育总局印发的文件中一直强调青少年在学校中形成的运动技能迁移至家庭、社区等校外,甚至能延续至成年或终身[12]。由于父母认为小孩去参加一些身体活动都是浪费时间,家长明确的反对与限制态度以及社区活动场地设施缺乏,加之学业负担重等原因,导致我国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严重偏低。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类主要通过后天习得行为意识,而一个人获得行为模式主要的因素是环境[21]。运动生理学和心理学专家认为,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后天习得身体活动行为的最佳时期,此时期习得的行为持续时间最长。优质的综合活动环境能提高青少年身体活动参与度,并能营造积极的身体活动与健身的文化氛围[22]。

为此,(1)家庭作为影响力最强的环境因素,父母应做到积极支持身体活动,并尽可能身体力行。(2)在校学习体育课程,其不仅仅是一种发展身体的方式,更不能把运动严格束缚在“强身健体”的规则中[21,23]。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不仅能达到健体强身的目的,还能享受乐趣、健全人格、锤炼意志。(3)要确保经过专业训练的体育教师进入课堂,在课堂上提供充足的设施和资源,方能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和身体活动能力。社区体育发展作为促进身体活动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我国却面临“有设施、无意识、缺组织、活动少”及社区体育设施都与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不符的尴尬现状[21]。为了均衡社区体育的环境作用,应逐渐重视城市规划中对于社区体育的建设,成立相对应的管理组织,并进行星级评定,定期举行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身体活动形式。此外,要注意环境的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发展,在多个环境协同力的促使下推动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

同時,要为我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机会参与体育活动。有规律的体育活动是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在预防慢性疾病,包括心脏病、癌症和中风中发挥强大的作用。它还可以造就强壮的骨骼和肌肉、增加体质、减少焦虑和抑郁、积极促进心理健康[25]。(1)要创新学校体育活动内容,根据学区和学校给所有学生提供多种内容选择身体活动的机会,满足校外“每天60分钟的体育活动,达到中等强度水平”,并且作为终生体育发展其理论知识、技能和信心。(2)要加强学校综合体育活动计划所有内容之间的协调性与配合性,以高质量的体育教育为基础,广泛开展上学前和放学后、大课间和课间、学校员工参与以及家庭和社区参与的各类体育活动综合性计划[19,21]。(3)要通过民生工程(基础类)、提升工程(完善类)、配增工程(特色类)完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新小区建设,加强运动场地设施的建设和使用,将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纳入健康社区、健康校园建设评价体系。

2.5 夯实人才培养的基础,保证高质量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

教育部和体育总局高度重视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要做好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和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管理和人才培养工作。(1)明确建设定位。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是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的重要举措,是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优秀后备人才的“蓄水池”,促进有体育天赋的孩子从事体育事业,完成特别是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国际重大体育比赛任务,充分展示我国大学生的精神面貌。(2)全面研究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人才辐射作用,研究确定大学、中学、小学的人才培养带动体系,推进国家队和省队与高校的合建与规划。(3)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拟定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合并以后的评定、竞赛、培训方案。研究高水平运动队资格认定、学籍管理、学分认定、训练竞赛、离队伤退、奖励处罚、赛事要求等方面管理规定。加强政策引导,研究制定平时表现和学分、毕业、升学等挂钩政策,对于品德良好、成绩优秀的运动员在毕业时刻享受保研、评优等待遇。(4)研究完善高水平运动队调整方案。建立更加明晰的评价体系,以成绩为评价标准,明确建设高水平运动队每年应达到的运动成绩(如研判参加世界大运会各校参赛人数、频次与建设资格的关系,明确建设单位参加世界、全国、全省比赛的赛事成绩)。其中,重点研究集体项目的招生人数与现有世界、国内大赛的招生数量的关系,实行动态调整,合理压缩目前的规模。(5)加强监督、明确责任。进一步明确监管责任主体,对有问题的招生学校,与后续建设资格挂钩,严格处罚措施并定期督查。

参考文献:

[1] 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 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EB/OL]. (2020-09-21) [2021-02-22].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9/21/content_5545112.htm.

[2] 中国教育报. 深化体教融合的路该怎么走[EB/OL]. (2020-09-29) [2021-02-22]. http://www.moe.gov.cn/jyb_ xwfb/s5147/202009/t20200929_492333.html.

[3] 钟秉枢. 问题与展望: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44(10):5-12.

[4] 杨立远. 体教融合背景下体育中考的历史回顾、现实困境与发展出路——“体育中考”云学术工作坊综述[J]. 体育与科学,2020,41(6):111-116.

[5] 潘凌云,王健,樊莲香. 我国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的逻辑辨识与推进策略——基于“观念·利益·制度”的分析框架[J]. 体育科学,2017,37(3):3-12.

[6] 毛振明. 对体育课程一体化改革方向的整体性思考[J]. 中国学校体育,2018(9):29.

[7] 李斌. 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施困境与对策——从制度变迁中路径依赖的成因谈起[J]. 体育科学,2017,37(3):13-20.

[8] 刘波,郭振,王松,等. 体教融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诉求、困境与探索[J]. 体育学刊,2020,27(6):12-19.

[9] 搜狐网. 时评:体育教育名存实亡 青少年体质持续“坐滑梯”[EB/OL]. (2020-06-01) [2021-02-22]. https://www.sohu.com/a/167247619_503597.

[10] 王蔚. 学生体质健康测评持续下滑 怕出汗怕对抗还上啥“体育课”?[N]. 新民晚报,2019-05-22(1).

[11] 周凰,古雅辉,刘昕. 中考改革背景下学校体育发展的热效应与冷思考[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7):68-75.

[12] 郑小凤,张朋,刘新民. 我国中小学学生体质测试政策演进及政策完善研究[J]. 体育科学,2017,37(10):13-20.

[13] 孔琳,汪晓赞,徐勤萍,等. 体教融合背景下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发展的现实困境及解决路径[J]. 中国体育科技,2020,56(10):29-35.

[14] 钟秉枢. 体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完善的路径研究[J]. 体育学研究,2020(5):13-20.

[15] 新华社.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EB/OL]. (2020-10-15) [2021-02-22]. http://www.gov.cn/xinwen/ 2020-10/15/content_5551609.htm.

[16] 许弘,李先雄. “强基计划”应先固本:学校体育评价何去何从[J]. 体育学刊,2020,27(5):74-78.

[17] 中新网. 习近平:孩子们要文明精神野蛮体魄[EB/OL]. (2020-04-22) [2021-02-22]. http://www.chinanews.com/ shipin/2020/04-22/news854428.shtml.

[18] 王登峰. 体教融合的历史背景与现实意义[J]. 体育科学,2020,40(10):3-7.

[19] 李爱群,吕万刚,漆昌柱,等. 理念·方法·路径:体教融合的理论阐释与实践探讨——“体教融合:理 念·方法·路径”学术研讨会述评[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0,54(7):5-12.

[20] 張文鹏,王志斌,潘凌云,等. 中国学校体育政策的形塑路径[J]. 体育文化导刊,2017(8):18-22.

[21] 柳鸣毅,丁煌. 我国体教融合的顶层设计、政策指引与推进路径[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44(7):461-465.

[22] 戴兴鸿,赵洪波,詹建国. 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协同动力机制模型构建及提升路径研究[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8,33(4):299-304.

[23] 季浏.《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实验版”的继承与发展[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30(3):196-203.

[24] 汪全先,王健. 我国学校体育中的当代伦理问题及其消解路向[J]. 体育科学,2018,38(1):79-89.

[25] 李祥臣. 主动健康:从理念到模式[J]. 体育科学,2020,40(2):83-89.

猜你喜欢

体教青少年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青少年发明家
融合菜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体教结合的完美典范——英国拉夫堡大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