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剧的红色“火印”
2021-06-15金莹
金莹
“雪儿山头看大湖,坡娃梁上看雪儿,雪儿看雾浓雾淡,坡娃看湖大湖小……”伴随着轻灵悠扬的歌声,改编自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同名小说的舞台剧《火印》于4月亮相上海保利大剧院,全场小观众在聚精会神、屏息静气的状态下,观看了这个抗日战争中的传奇故事。《火印》通过一个北方村落野狐峪中骏马“雪儿”与男孩坡娃的传奇友谊,讲述了一段战火中的成长故事,也从一个独特的侧面呈现了抗战期间中华民众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历史画卷。剧名“火印”则来源于“雪儿”落入侵华日军之后被烫上的烙痕,具有浓重的象征意味。
舞台剧《火印》由西演·西安儿童艺术剧院出品,薛梅编剧,王筱頔导演,是陕西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舞台艺术创作优秀剧目展演展播剧目之一。而上海则是《火印》全国巡演中的重要一站。在历时93天的巡演中,剧组走进福建、广东、广西、江苏、浙江等全国14个省份28座城市,将“爱与和平”的理念带到孩子们心中。
演出后在上海召开的专家研讨会上,上海专家与主创团队进行了直接而深入的沟通。在谈及创作初衷时,薛梅表示,儿童与动物有着天然的亲切感,故事里坡娃与雪儿的生死经历尤其能引发少年儿童的共鸣。通过这部作品,她试着向台下观众发问:“观众席和坡娃一样年纪的孩子们,如果回到从前,当你置身战火之中,你能像坡娃那样勇敢吗?面对一匹离群的小马驹,你能心生悲悯,救它于危难中吗?”主创团队表示,崇敬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这部作品凝结了他们对历史的追思、对当下的感悟以及对明天的憧憬。
与会专家对这部红色革命题材的优秀儿童剧表示了肯定。动物题材的儿童剧向来受小观众欢迎,其中不乏优秀之作。而这些舞台上的优秀作品,既有共通的人性呼唤,又各具自身的艺术特色。上海戏剧学院戴平教授说:“看这个戏时,我联想到了英国国家剧院的《战马》,还有上海的经典儿童剧《白马飞飞》。这两部作品也都是改编自小说,也都是以马为主角,都写了马的灵性和忠诚,呼唤和平、仁爱、正义、友情。但《火印》在这个基础上体现了自己的特色,表现出一种耻辱与尊严之间的矛盾。舞台的‘土、造型的‘土也与极具现代感的两匹马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带来愉悦的观剧感受。”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荣广润也表达了相似的观感。他说:“国内和英国都有马作为主人公的儿童剧,但《火印》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部红色现代童话,更詩意地表现出了独特的艺术力量。”
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胡晓军提道,当儿童剧中的动物题材被置于大量的社会话题中时,在审美创造上便出现了许多新课题和新挑战。他援引了儿童文学专家刘绪源的观点来作为佐证。
刘绪源曾表示,当代中国动物题材的文艺创作继承了红色革命文学精神,这是好的;但在创作中也出现为了加强教化功能,不但从心理活动到具体行为都对动物形象进行拟人化处理,更是加以道德的判断甚至政治的附会,从而导致动物与人、与人类社会之间的爱恨情感,极易成为思想的对错、意志的善恶之间的冲突,也极易使作品变得扁平、僵硬和呆板乏味。
胡晓军说:“通过观念创新和艺术创新,我们的创作者要去寻求当代儿童剧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升级与新的平衡,比如在题材选择方面,以一人、一物、一事映现历史重大主题已是惯用手段,但需要在具体指向和主题延展之间寻求更大的空间;又如在表现人性方面,以非人类为主要形象并加以拟人化的处理已是非常普遍,但需要在尊重非人类特性的同时,令观众产生既有理性距离、又有感性‘零距离的奇妙的观感;又如在技术运用方面,将音乐、舞蹈、杂技、多媒体进行组合,人偶同台合作甚至以舞台奇观和观演互动营氛造势已不稀奇,但支撑这些技术表现的是先进的创作思维和高远的文化追求。我们必须相信小观众和大观众一样,完全有能力从它们是否必要配置、是否合理使用而作出判断和取舍。”胡晓军认为,《火印》的创作提供了具有理论深度的思考,可以为今后此类国内原创儿童剧的创作提供参照和思路。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副秘书长吴孝明肯定了作品的本土特色和地域特色。他说:“讲好本土故事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火印》的舞台把故事和西北大地联系起来,陕北风味浓厚,在舞台上很好地呈现了地方的风味。”
在对《火印》品质表示肯定的同时,与会专家对这部作品的进一步提升给出了具体而真诚的建议。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院长蔡金萍认为,《火印》中有大量象征性的表达,可能会让没看过原著的人产生理解上的困难。比如,大湖作为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象征,视觉上没有呈现给观众,对小观众来说,这样的认知方式不够直观。专家建议,《火印》舞台简洁干净,如果叙述性的内容再少一些,戏剧性的部分再多一点,事件的动作性再强一点,在表现人物内心时有更强烈的肢体动作,会更有冲击力和震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