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龙眼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简介
2021-06-15唐大成李彩
唐大成 李彩
摘 要 重庆是我国龙眼种植的最北缘地区,目前栽培面积超过7 700 hm2,种植效益普遍偏低。从园地选择与规划、种苗要求、栽植技术、田间管理、果实采收及处理等方面介绍了龙眼的优质、丰产生产管理技术。
关键词 龙眼;栽培技术;优质;丰产;重庆市
中图分类号:S667.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10.012
由于龙眼生产区的交通、区位条件一般都不太好,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投入强度较低,早结、优质、丰产生产技术缺乏,龙眼种植效益不高。笔者从事龙眼技术研究及推广多年,学习、总结了一些龙眼栽培管理经验,现分享给广大龙眼生产者,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快速提高重庆市龙眼种植的经济效益,增加果农种植龙眼的收入。
1 园地选择与规划
1.1 园地选择
1.1.1 气候条件
年平均气温18 ℃以上,最冷月均温>7 ℃,极端最低气温>-2 ℃,≥10 ℃的年积温>5 800 ℃,年日照时数≥1 100 h,年降雨量≥1 000 mm,年均相对湿度60%~85%。
1.1.2 产地环境
产地应选择在长江流域海拔300 m以下地区,要求交通方便,地势开阔向阳,坡度低于25°,水源有保障,地下水位低于1 m。土壤以冲积潮土或紫色土为宜,pH值为5.5~6.8,土层深度0.8 m左右。同时,应选南向、东南向坡面建园,避开容易发生霜冻的低洼地。
1.2 园地规划
1.2.1 道路系统
设主路、干道和便道。主路贯穿全园,宽3 m。干道纵横交错,宽1.5 m,按2.00~3.33 hm2配置小区,干道环绕切割划分小区。人行便道以生产管理为中心,宽0.8 m[1]。
1.2.2 排灌系统
坡地果园上方沿等高线修筑拦山堰,堰宽1 m,深0.8 m。沿汇水线修“竹节”排洪沟,规格0.8 m×0.6 m。每50~100 m设沉沙凼。主干、便道及梯台均设置排水背沟。主干、便道及梯台均设置排水背沟。每小区至少建200 m3的蓄水池1个。
1.2.3 附属建筑
视生产管理需要和用地许可,在园内建生产管理用房、产品分级包装处理和贮运场所。
2 种苗要求
2.1 品种选择
选择适宜当地的品质优、抗病性强、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早中晚熟品种配套,如涪陵黄壳、泸丰1号、宝石1号、高宝、福晚8号、立冬本及其他优良品种等[1]。
2.2 苗木規格
原则上使用营养桶嫁接苗。苗木要求:品种纯正、生长健壮、叶色浓绿、须根发达、无严重病虫害、嫁接口愈合良好,二次新梢老熟,苗高65 cm以上。嫁接口以上3 cm茎粗大于0.8 cm,2~3个15 cm以上分枝。
3 栽植技术
3.1 种植密度
平地株行距5 m×5 m,缓坡地株行距4 m×5 m。梯地随弯就势,带状种植,株距4 m。
3.2 定植时间
春、秋两季均可。春植一般在2—4月,秋植一般在10—11月。
3.3 种植穴准备
定植前,挖好长、宽、深分别为1 m、1 m、0.8 m的定植穴,每穴施入青杂草和秸秆20 kg、土杂肥50~100 kg、磷肥1.2 kg和生石灰0.5 kg,基肥与表土混匀,分层填压,表土居上,高出地面约15 cm。
3.4 修整苗木
过长的根系适当短截,破根和烂根需在破烂处剪断,病虫根从基部疏除;剪除过多的叶片和枝条,保留2/3左右叶片(容器苗可不修剪)。
3.5 定植方法
将修整后的苗木放入定植穴中,并将根系舒展,苗木扶正,嫁接口朝迎风方向,边填土边向上提苗、踩实,最后回土做成宽1 m的定植带或直径1 m的馒头形树盘。定植后浇透定根水,用杂草覆盖树盘保墒。
4 田间管理
4.1 土壤管理
4.1.1 中耕
每年结合施肥中耕2~3次。
4.1.2 间作或生草
幼树期可在行间间作与其无共生性病虫害、浅根、矮秆的豆科植物或禾本科牧草,如黄豆、花生、白三叶草、黑麦草等,也可间种榨菜。忌间种高秆、藤蔓作物,成年园提倡免耕生草。
4.1.3 覆盖
冬、夏两季用秸秆、青草等覆盖树盘,厚度10~15 cm,距主干10 cm左右。
4.2 施肥管理
4.2.1 土壤施肥
4.2.1.1 幼树施肥
全年施肥6次,坚持“一梢二肥”,即每次新梢萌动前施促梢肥,新梢红叶末期再施1次壮梢肥。以腐熟沼液和人畜粪尿或商品有机肥配合速效化肥为主,第一年每次株施30%的沼液或人畜粪尿3~5 kg,加尿素30 g或复合肥50 g,以后逐年增加用肥量1~2倍,直至开花结果。
4.2.1.2 成年树施肥
全年施肥3次,即春施(2月)萌芽肥、夏施壮果肥,秋施(8月底前)采前肥。按生产1 000 kg龙眼需纯氮16~20 kg,五氧化二磷10~12 kg,氧化钾16~20 kg,氧化钙14~16 kg,氧化镁3~5 kg,氮、磷、钾、钙、镁的比例为1∶0.6∶1∶0.8∶0.2。春肥施用量占全年用肥的25%,夏肥占30%,秋肥占45%,夏肥结合翻压绿肥每株施用20 kg,秋肥结合施用有机土杂肥每株100~150 kg。
4.2.1.3 施肥方法
1~2年生幼树在树盘内离树干20~40 cm范围淋施肥水。定植3年后,冠幅达2 m的树需在树冠滴水外缘5 cm处开挖环状沟2条,或施肥穴4~6个,进行施肥。其中,沟长、宽、深分别为60~100 cm、20~25 cm、25~30 cm,穴直径30~40 cm,深25~30 cm。
4.2.2 根外追肥
在晴天或阴天施用,喷施叶背。常用的肥料配方:尿素0.3%、磷酸二氢钾0.2%~0.5%、硼砂(或硼酸)0.05%~0.10%、钼酸铵0.05%~0.10%、硫酸锌0.1%~0.2%等,施用间隔期7~10 d。可结合病虫害防治一起喷施。
4.3 水分管理
4.3.1 灌溉
秋梢抽生期、花芽分化期、花穗抽生期、盛花期、果实生长发育期等时期及采果后如遇干旱,宜及时灌水。
4.3.2 排水
雨季来临前,及时疏通排水系统,多雨季节或果园积水时及时排水。
4.4 花果管理
4.4.1 控梢促花
晚秋梢和冬梢萌发3~5 cm时进行人工摘除。强旺树可在秋梢老熟后进行环割、断根等处理[2]。
4.4.2 防止冲梢
春季一旦冲梢,应及时人工摘除花穗上未展开的小红叶,只留下叶柄,每隔3~5 d摘1次,直至纯花穗形成为止。
4.4.3 授粉
盛花期采用放蜂、人工辅助授粉、雨后摇花、高温干燥天气喷水、灌水等措施创造良好授粉条件。
4.4.4 疏花疏果
大年结果时疏花疏果。短剪落花落果枝,保留5~7条侧花穗,第二次生理落果后进行人工疏果,疏去小果、病虫果、孪生果、畸形果,小穗留果20~30粒,中穗40~50粒,大穗60~70粒。
4.4.5 保花保果
11—12月用龙眼控梢促花素喷雾1~2次,可有效抑制晚秋梢和冬梢抽发,促进花芽分化。花期喷0.2%硼砂1~2次,可提高着果率。
4.5 整形修剪
龙眼生产上多采用中干、矮冠、三主枝自然圆头形或开心形。
4.5.1 幼树整形修剪
定植第一年,春季萌芽前进行定干,高度40~50 cm,选留分布均匀、长势健壮的3条枝梢作主枝,主枝与主干的夹角45°左右,三主枝水平分布角度120°。每一主枝距主干30~40 cm处选留副主枝,每主枝均匀分布副主枝2~3条。用拉、撑、吊等方法调整枝条生长角度和方位。修剪与整形同步进行,用摘心、短截、疏删、抹芽、开天窗等方法调节枝梢生长。
4.5.2 结果树修剪
秋季采果后,合理剪除过密枝、荫枝、弱枝、重叠枝、病虫枝等;回缩更新下垂枝,疏删徒旺枝和内膛过密骨干枝。通过对外围0.6~0.8 cm粗枝梢短截或留放,调控翌年结果母枝数量,平衡大小年结果,保持稳定的树高和冠幅。更新和疏删修剪造成的大枝伤口,需用保护剂涂抹[2]。
4.6 更新复壮
4.6.1 控制树冠
树高超过3.5 m的植株,采果后,在2.8~3 m处回缩落头。冠幅超过4~5 m或植株交叉封行时,重短截,保持冠幅间距30~50 cm。
4.6.2 控制树体结构
保持3~4个主枝,6~10个骨干枝,疏删过密枝,回缩衰退枝组。对内膛密封的,要疏除中央直立骨干枝1~2枝,开天窗,增强通风、透光、透气性。
4.7 病蟲害防治
4.7.1 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抗逆的品种和砧木,科学修剪和施肥,合理间作和生草,提高树体自身抗病虫能力。2)实施深翻、冬季清园、树干刷白、排水、剪除病虫枝果等措施,减少害虫传播途径。
4.7.2 物理防治
1)采用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等诱杀趋光性的害虫;2)在糖酒醋液中加入农药诱杀金龟子与蛾类等害虫;3)采用黄板诱集蚜虫;4)采用粘着剂、防虫网、树干缠草把等方式诱杀金龟子与蛾类等害虫。
4.7.3 生物防治
人工引种、繁殖释放天敌。例如:引进粉蛉和姬蜂防治龙眼角颊木虱;释放玉米螟和赤眼蜂防治卷叶蛾类害虫。
4.7.4 化学防治
龙眼主要病虫害的化学防治方法[3]见表1。
5 果实采收及处理
5.1 采收时间
根据用途、市场需要和各品种特性适时采收。用于远运或贮藏的龙眼,以8成熟为宜。宜选晴天、阴天或露水干后采收,雨天或中午高温不采果。
5.2 采收方法
在果穗基部3~6 cm处剪断,可带1~2片复叶,伤口要保持平整。采收的果穗应轻拿轻放,避免掉果,并置荫凉处。
5.3 采后处理
在树荫下装果、选果、整理和堆放,避免太阳曝晒。剔除病虫果、机械伤口果,摘掉果穗上的叶片和过长穗梗,使果穗整直。采收当天用仲丁胺浸果或熏蒸处理,分级包装,尽快入库贮藏。
参考文献:
[1] 唐大成,李彩.涪陵龙眼地理标志质量控制技术规范[J].中国南方果树,2020(02):144-147.
[2] 易永文,陈建川,洪传美,等.“涪陵黄壳龙眼”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中国南方果树,2008(01):31-34.
[3] DB51/T 642—2007.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 龙眼[S].成都: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07.
(责任编辑: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