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业学院“双协同”目标驱动育人机制建构研究

2021-06-15刘周海

高教学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产业学院育人机制

摘  要:产业学院作为政府机构、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产业园区和龙头企业等多主体合作联结的集“产、学、研、创、用”等多职能一体的职业教育实体机构,其在深化产教融合、多元合作办学,提升企业重要办学主体地位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有效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水平的一条重要实践平台。文章分析指出了当前产业学院办学定位不明晰、办学主体责任不明确、创新机制不健全、育人特色不明显、办学绩效不突出等发展过程中的痛点问题,通过分析问题的内在原因和解决途径,提出产业学院“双协同”驱动,促进“产教融合”发展,化解产业学院办学痛点难点问题的新思路。

关键词:产业学院;双协同;目标驱动;育人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04-0193-04

Abstract: As a multi-func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entity with multi-body cooperation and connection of government agencies, vocational colleges, industry associations, industrial parks and leading enterprises, the industrial college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deep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multi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and promoting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enterprises in running schools. It is an important practice platform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such as the unclear orientation of running a school, the unclear responsibility of the main body of running a school, the imperfect innovation mechanism, the unclear characteristics of educating people, and the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of running a school. By analyzing the internal causes and solutions of the problem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double coordination" drive of the industry college,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 resolves the difficult problems and a new way of thinking about pain points.

Keywords: college of industry; double coordination; goal driven; education mechanism

一、产业学院建构类型

根据文献查阅,最早提出“产业学院”名词可以追溯到英国所倡导的“产业大学”,1998年开始策划建构,2000年正式运营,据了解,其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而是通过现代化网络与通信技术,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学习产品与服务的远程开放式学习组织[1]。我国“产业学院”兴起始于21世纪初,根据指向不同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面向区域产业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第二类是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合作兴办的职业教育实体机构,是基于“产教融合”理念而构建的多元协同创新和协同育人平台。目前,我国产业学院大多是由地方政府、产业园区、行业企业、高职院校等合作举办的集“产、学、研、创、用”等多项功能一体的“产教融合”实体;产业学院作为一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特色办学模式,在办学实践中顺应了我国产业发展的要求,取得了非常突出的办学成果,当然,在其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许多问题和矛盾,而这些问题和矛盾有些是政策结构性的,也有些是因产业学院内部办学管理所引发的。针对当前我国产业学院办学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以及化解办法,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主持开展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課题“产教融合视阈下产业学院育人模式研究”(BJA180105)项目和该课题子项目: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产业学院育人”专项课题“产业学院多元协同创新与育人实践研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该项目由我国最早开展“专业镇特色产业学院”办学的高职学校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主持。

二、当前我国产业学院办学存在的问题与矛盾

通过“产业学院多元协同创新与育人实践”项目研究,结合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各产业学院的办学实践经验总结,当前我国产业学院办学主要存在:办学定位不明晰、办学主体责任不明确、创新与保障机制不健全、育人特色不明显、办学绩效不突出等几大问题。

(一)办学目标定位不明晰

产业学院办学定位主要针对四个方面进行定位。一是针对产业学院服务面向的产业链、创新链与产业学院主导专业及课程如何对接进行定位;二是针对产业学院要承载的“产、学、研、创、用”等功能进行定位;三是针对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与教学手段进行定位;四是针对产业学院协同创新和协同育人机制进行定位。办学定位是产业学院办学发展的方向指导,目前,我国一些产业学院在这四个方面的思考还不是很全面、很深入,目标定位不明晰。

(二)办学主体责任不明确

目前,我国大部分产业学院是依托地方政府、产业园区、行业企业、高职院校等多方办学力量协同共建、共管的办学实体。在产业学院治理方面,一些产业学院借鉴了现代大学的治理方式与运行模式。例如中山职业技术学院4个专业镇特色产业学院就采取了“董事会(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治理架构。然而,这种治理架构在实践过程中很难发挥实际作用。其原因是这种治理架构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才会发挥作用,否则就会过于理想而无法落地,变成传统的院、系、专业管理模式。通过实践,要满足的条件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多元共建模式下,以现有的政策机制,产业学院很难享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地位,因而也就制约其相应的办学自主权利。这必将致使共建产业学院过程中,不能够以现代的治理方式和运行模式来解决融资问题,且在诸多利用社会资源方面也会面对很多困难[2]。二是当前产业学院的多元合作办学投资主体与产权配置关系很大程度是依赖协议契约来维系。由于产业学院不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现代治理架构的管理机制也自然就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办学合作各方利益也因缺乏系统与健全的保障机制得不到法律意义上的有效保护。三是由于目前产业学院基本是由学校主导办学,产业学院办学相关政策与制度的制定者也主要是学校,而学校在制定政策与制度时不可避免会站在学校的利益角度来思考问题,其思维受到一定的局限,加上学校缺乏对政府、园区、行业、企业的深入了解,很难制定出能兼顾多方利益可操作的公平的政策与制度,即使制定了一些政策制度,操作性也不是很强,因而,导致产业学院办学合作各方权利、义务、职责、分工不明确、不清晰,责任无法具体落实。

(三)创新与保障机制不健全

产业学院作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效载体(平台),需要通过创新与保障机制来保障其健康与快速发展。创新机制由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发展机制三个方面的机制构成。创新动力机制是指创新的动力来源与作用方式,是推动产业学院创新优质、高效运行并实现目标的激励机制,创新动力机制首先要制度创新,这是建立创新机制的前提条件[3]。对产业学院来说,只有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管理制度前提下,才能实现“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形成各种创新要素的聚合释能。其次还要求产业学院管理者要具备敏锐发现和接受新事物、敢为人先、勇于超越的创新、创业精神。创新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创新管理的组织机构、运行程序、管理制度,它是保障产业学院创新活动在正确决策下高质量、高效率的运行系统。创新发展机制是指在创新利益的驱动下,充分挖掘利用和发展内部资源并广泛吸纳外部资源,加强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资源储备,不断谋求创新发展的机制[4]。目前,通过对当前我国产业学院的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机制调研与分析了解,当前我国大部分产业学院在创新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机制方面建设还很薄弱、不够健全。保障机制是保障产业学院正常运行和持续发展的专门组织和专项制度,必须量身定做,专门配置,而当前有许多产业学院的保障机制基本是套用传统学校的院系和部门管理模式,产业学院的保障机制不健全。

(四)育人特色不明显

产业学院育人特色主要体现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理念特色及产业学院育人模式成效等方面。典型体现在有些学校没有从“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角度来思考产业学院的办学问题,有些学校完全是对一些新的办学模式、趋势进行表面的迎合。也有些学校是为了想打造专业办学特色,照抄照搬一些产业学院的办学模式,没有深入分析研究产业发展状况和市场岗位变化需求,匆忙上马,最后导致产业学院与产业关联度不紧密,难以对接产业,更难对口理想的企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业学院办学特色难以形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产业无缝对接难以实现。

(五)办学绩效不突出

办学绩效是指办学的投入与产出关系,是完成办学目标任务的出色程度和对办学目标实现程度及达成效率的衡量与反馈。产业学院由于要实现与产业紧密对接,在办学场地、教学设施、人员配备、运行管理等方面的投入普遍要比其他同规模的校内二级学院要高,理所当然,学校对产业学院的绩效目标期待也相应会高,因而两者叠加起来,无形之间产业学院的办学绩效比值实际已降低,换句话说,在同等条件下,产业学院的办学绩效要比校内二级学院低。这也是一些产业学院开办一段时间后,大家会感觉投入太大、收益不高,最后影响产业学院的后续建设投入的主要原因。

产业学院办学绩效不突出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简单采用量化投入与量化产出来考核衡量产业学院的办学绩效是不科学不合理的。产业学院作为一种“产教融合”的创新办学模式,其办学成效需要长期才能显现,不可能非常快速产生社会经济效益。其次,產业学院办学绩效高低不仅受产业学院的创新机制影响,还受到产业学院其他办学合作方的协同关系影响,如产业学院教学管理队伍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协作关系等因素也会对产业学院办学绩效产生较大影响。因而,对产业学院的办学绩效要站在产业与社会发展长远的角度来进行考量,不能简单以经费的投入产出比来衡量。

三、产业学院“双协同”目标驱动育人机制建构

如何化解产业学院上述问题与矛盾?首先,需要梳理问题关联因素的逻辑关系,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其次,要抓住问题的核心与关键,找到相应的措施与方法。从以上问题分析不难看出,产业学院最关键的问题是办学定位不明晰,核心问题是创新与保障机制不健全。解决了这两项问题,其他问题也就能够迎刃而解了。下面根据“产业学院多元协同创新与育人实践研究”课题研究的理论观点,结合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特色产业学院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实践,来谈几点建构产业学院“双协同”育人机制,破解产业学院主要问题与矛盾的应对思路。

(一)“双协同”目标驱动,创新育人理念

1. 对接产业链、创新链,建构产业学院“双协同”目标驱动育人机制

“双协同”目标驱动育人机制是指以协同创新、协同育人为目标驱动的人才培养机制。其逻辑关联是:产业转型升级必然引发产业在技术、生产、产品、销售、服务、组织管理及岗位要求等方位的变化,无论产业升级到“产业高端”还是“高端产业”,均需要依托产业创新手段来实现。产业创新手段分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产业融合”四个阶层,“产业融合”作为产业创新的最高阶层,在市场要素聚合下会形成产业协同创新需求,而产业协同创新需求最终又会落到产业创新人才上来。产业创新人才要求有创新思维、掌握跨界知识、多种技术、多项技能、复合型人才,而这类人才靠单个企业和行业是无法培养的,因此,需要多元协同育人来培养产业创新人才,这样也就形成了产业协同育人需求,从而也导致以产业协同育人为目标需求的产业学院办学模式迎来发展机遇。推动政、校、行、企多元合作,共建产业学院协同育人平台,开展多元协同育人项目合作,将产业各种创新资源引进产业学院,建立协同育人平台与协同创新平台相互融合、协同育人与协同创新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通过对产业学院多元办学主体的有机整合,打通院企合作、院所合作、院地合作以及技术协同的交流渠道,破除制约发展瓶颈,建成结构严密、互相促进、功能齐全的发展渠道,向纵深推进协同合作[5],形成协同创新、协同育人“双协同”发展模式。因此,围绕“双协同”目标驱动,构建产业学院协同育人机制,为产业学院办学定位问题解决提供了创新思路。

2. 创新构建产业学院协同创新与协同育人机制

要推进产业学院“混合所有制”改革。要从政策和制度层面给予产业学院独立法人地位,可以通过组建产业学院职教集团或产业学院托管机构等管理模式(注册运营实体)赋予产业学院独立法人资格,享有自主办学权利。要充分放权给产业学院,打破学校、院系、产业学院层级管理,构建以产业学院项目驱动与项目管理的协同创新与育人机制。要明确产业学院办学合作各方的主体责任,合理设置产业学院组织管理架构。要增强企业主体意识,突出企业与学院的双主体责任。积极发挥地方政府的指导与引导作用,发挥地方政府在资源引进、政策引导、条件支持等方面的作用,同政府建立以社会效益、政策效益为主要指标指向的产业学院长效合作机制。要同产业园区、行业协会、合作企业建立利益共享、责任共担、专业共建、人才共育、师资共培、创新共推的协同育人机制。

要制定产业学院“混合所有制”改革政策与制度,明确产业学院合作办学各方产权和职责;联合产业学院办学合作各方共同制定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利益分配制度、教学管理制度、专业建设制度、师资培养制度、企业培训制度、校企协同创新制度、社会服务制度等。

(二)“双贯通”人才培养,创新育人路径

1. 要精准对产业链创新链,科学设置专业群(或专业)。要针对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调研分析,找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与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切入点,瞄准服务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关键性环节,选定与其服务对应的学科、专业群(或专业),联合多元办学力量开展产业学院的协同育人与协同创新等服务活动。要从国家国家重大战略、落实产业政策、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等高度系统综合考虑产业学院的专业群(或专业)设置以及专业之间的发展逻辑关系,确保产业学院专业群(或专业)设置能够与产业链、创新链的供需要求保持对应。

2. 要精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系统构建人才培养体系。要针对产业转型升级所引发的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学链的新变化和新要求,构建贯通普通高职教育、中高职衔接、高本衔接、高本联合教育、现代学徒制教育、1+X证书教育、成人教育、职业培训教育、社区教育等跨专业、多类型、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建立贯通通识单元、核心模块、综合领域等能力贯通培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和产教融合性教学资源库,创新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路径。

(三)跨专业融合,创新教学手段

1. 要根据产业发展,优化专业结构设置。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产业“快变”特性越来越明显,产业的“快变”必然带来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产业学院作为学校推进“产教融合”最前沿的阵地,要先行感知和适应产业的“快变”。而产业学院“双协同”目标驱动育人机制,正是化解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快变”特征及学生个性化发展不足与产业“跨界”发展不相适应的最佳途径。

2. 要根据职业标准,完善课程体系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是教育教学改革最基础的环节,也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指向。课程能否与产业结合、与岗位对应是衡量是否真正实现“产教融合”的关键。职业标准是企业工作岗位能力素质标准,也是毕业生与企业岗位的对接标准,根据职业标准来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不仅能够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而且还能够促进专业课程体系始终保持领先。要依托产业学院“双协同”育人优势,融合创新创业课程和“课程思政”理念,推进专创融合教学改革。要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方法等知识融入课程教学,校企共同开发产教融合性的模块化项目课程及教学资源。

3. 要依托“双协同”目标驱动,推进课程教学改革。通过协同创新和协同育人目标建设,带动校企项目合作,促进校企合作项目与课程融合、专业教学知行合一与工学结合。要以校企合作项目为载体,以项目任务为驱动,大力推进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通过双情境教学、双导师授课、双主体转换、双教学评价等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促进教学过程同生产过程对接、促进校企双师互动与双向能力的提高,有效带动师资队伍建设和社会服务建设。

(四)创新驱动,提升产业学院绩效水平

產业学院办学必须要有较强的市场化意识,不能完全依靠政府和学校投入来支撑产业学院的发展。要逐步适应市场的变化要求,尽快能够与市场接轨。一要充分发挥产业学院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独特优势,利用好产业学院在技术、人才以及各方面资源整合的平台优势,转化为产业学院办学的效益。二要通过产业学院多元协同机制来汇集社会各方面力量投入产业学院建设。三要加强高质量专业人才培养,为产业输送更多的、企业急需的人才,形成一定办学规模,让社会与企业得到大的受益和看得见的实惠,使他们更愿意加大对产业学院的办学投入。四要让学生能够深切感受到产业良好的发展前景,对未来职业充满信心,激发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要让产业学院的发展,从本质上契合学生、高职院校和企业三方的共同利益取向[6]。五要通过优化管理,降低运行成本,并依靠自主创业和协同创新发展来拓展、提升产业学院的发展空间,激发产业学院的内生动力,提升产业学院的绩效水平。

参考文献:

[1]邵庆祥.具有中国特殊的产业学院办学模式理论及实践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9(04):44-47.

[2]杨应慧,杨怡涵.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发展研究[J].职教论坛,2018(12):114-118.

[3]靳丽君.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企业创新机制[J].北方经济,2004(12):27-28.

[4]陈玉国.科技期刊创新驱动的内涵与发展路径研究[J].天津科技,2017(01):90-93.

[5]李潭.产业学院:校企合作新型路径[J].教育评论,2017(11):27-30.

[6]励效杰.产业学院的制度逻辑及其政策意义[J].职业技术教育,2015(31):49-52.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产教融合视阈下产业学院育人模式研究”(编号:BJA180105)子项目: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产业学院育人”专项课题“产业学院多元协同创新与育人实践研究”(主持人:刘周海)

作者简介:刘周海(1969-),男,汉族,湖南永兴人,硕士,副教授,沙溪纺织服装学院院长,研究方向:服装设计教育。

猜你喜欢

产业学院育人机制
有关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产业学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与实践
关于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思考
组织系统优化设计:辅导员育人机制构建的有效路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学习仁学思想传承中华文明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产业学院
产业学院:一种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高职办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