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域下提升校园文化建设路径的探析

2021-06-15王文婷

高教学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文化学生

摘  要:进入新时代,文化自信唱响了时代的主旋律,文化自信包括了蕴含人文精神的传统文化与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当代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着建设主体和目标单一,文化内涵和价值引领缺失,创新创造能力不足等问题。通过文化自信的视域探索一条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让校园文化建设能更好地发展,培养出更具时代特色的青年,更好地服务社会。

关键词:文化自信;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爱国;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04-0053-04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is singing the theme of the time. Cultural confidence includes the humanities spiri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unique regional culture, national spirit with patriotism as the core and innovation as the core spirit of the contemporary.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campus, such as the unitary construction subject and target, lack of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value guidance, lack of innovation ability. Through the vision of cultural confidence to explore a path to construct campus culture, make it better development to training students better and serving the society better.

Keywords: culture confidence; traditional culture; regional culture; patriotism; innovation

所謂“文化”是“人文化成”的缩写,古语云“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文化彰显了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价值,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集体的无意识。它具有传承、创新和发展的作用。有人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由人创造、为人所有。但也有人认为文化不是人类独有,应当以更开放和宽容的态度去解读它。关于文化的定义有很多,关于文化的属性也争论不休,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文化的核心是人。文化是团体活动中形成的共同思维,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文化是一种精神的力量,并在人类活动过程中转化为物质的力量。对个人、民族和国家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伟大的民族复兴。”[2]“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3]它与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一起构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标示,其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4]文化自信体现在国人的逻辑思维、言语表达和行为活动中,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

(一)蕴涵人文精神的传统文化与独具特色的地域

文化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优秀而灿烂的中华文化。从儒墨道法到洋务维新,从春耕夏耘到秋收冬藏,从七夕乞巧到阖家团圆,这些都是祖先流传下来的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形成了集体的价值体系和思维认知。这些传统文化中彰显了人文精神, 无论是儒家的格物致知,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还是道家的无为自然,都是教导世人如何去为人处事,如何认识自我、认识世界;无论是谷雨、惊蛰还是小满、芒夏,都是指导我们如何改造自然,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无论是春节的阖家团圆,清明的祭祀祖先还是重阳的登高敬老,都是倡导家庭和谐、邻里和睦、社会太平。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这些精神引导着人们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它是精神的财富,更是物质的财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中国人民提供了行为准则,更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地域文化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北方的粗犷豪迈,南方的温婉可人;西域的异国风情,沿海的兼容并包。无论从饮食、服饰,还是建筑、宗教习俗方面,各个地区都有自身的文化特色。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些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烙印在当地人的身上,散发出特有的魅力和意义。在与外界交往的过程中,特色的地域文化加深了当地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为地方凝聚了力量,招揽了人才,树立了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经历了积贫积弱的年代,经历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过程。近代中国历经了战火的纷扰,人民饱受帝国主义的欺凌,一批批能人逸士战斗着保家卫国。他们奔走呼号,为民族存亡前仆后继。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无论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带一路”共同发展,还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都表明中国人民对于和平的热爱。中华民族的精神可以概括为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而其中爱国主义是核心。自古以来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点,有人提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有人提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些都体现了浓浓的爱国情怀。

现阶段,经济全球化让地球村联系愈发紧密。不同文化相互渗透,不同的价值理念相互影响,其中不乏“糟粕”。受这波文化理念的影响,年轻人中出现了信仰危机,传统的文化受到挑战,价值体系存在被颠覆的可能,理想信念也可能被动摇。面对这种情况,一场“文化保护”运动势在必行,而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正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它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情感纽带和精神支柱,也是中华民族光荣的传统和崇高的美德,更是各民族团结的政治和道德基础。

(三)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在人类活动中展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和品质特征就是那个时代的精神。它激励着个人、民族和国家的前进,是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它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了时代的潮流,是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价值观点、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从漫漫历史长河中可以看出中华民族一直是改革创新的典型。从古代的万里长城、四大发明,到近代中国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再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这些都是中国人民不断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勇于探索和自我革新的结果。特别是时下科学技术迅猛发展,5G时代的到来,技术更新换代,思想推陈出新都是瞬息万变的事情。要在这个时代站稳脚跟,要在这个时代不被新兴的浪潮击退,就需要不断地改革创新。创新思想、创新技术、创新行为方式。文化是人类创新活动永恒拓展的载体,是人类提升创新水平的工具,是人类提高创新传播的手段。

坚持文化自信,打造文化自信,要从传统文化入手,打造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发展改革创新能力。这样才能整合协调社会成员之间的行动,打造和谐共生的社会;才能为社会成员的行动提供坚定的方向和可靠的选择方式;才能让社会成员凭借共同的生活经验和意识来完成价值观的塑造和社会秩序的维护;才能将灿烂而伟大的历史“财产”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

二、校园文化的特征和建设现状

(一)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

1. 传承性与渗透性

文化都是经过一定的社会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校园文化也不例外。几十年、几百年的建校历史形成了不同的校园文化,它是这所学校办学特色、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缩影。通过校园文化能够感受到岁月的积淀和精神的蕴藏。而莘莘学子能够感受到学校特有的精神,并将之践行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如清华大学校歌中所写的:“立德立言,无问西东”就是一种校园文化精神,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清华人。校园文化具有传承性和渗透性,它是一种无形的资产,通过校歌、校训、校园活动等多种方式影响着学生的日常生活,无形中树立了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师生带着这所学校的烙印和记忆,又将这种校园文化传承下去。

2. 多样性与引导性

不同的学校有自身的特色,如财经类院校会打造“大财经”的理念,理工类院校更注重动手能力或实验能力,文科类院校擅长人文关怀,艺术类院校注重学生艺术能力的培养。不同的侧重点形成了不同的校园文化。多样性除了不同的文化侧重点外,还体现在不同的文化风格上。有的学校是教会学校,从建筑风格到培养理念都带有教会的色彩;有的学校是军队学校,校园文化带有军事化的色彩和风格。不同的校园文化对在校师生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引导他们从事不同的社会活动。财经类学校的学生更多地进入金融行业,理工类的是进入实验室或新兴技术行业。多样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鼓勵他们不断地丰富自我,增强自身的管理,找到未来前行的方向和路径。

3. 时代性与创新性

文化有着时代的烙印,是时代的产物。校园文化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新时代校园文化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政策和理念的提出,使得校园文化加入了国际的气息,要求学校要用全球化、国家化的视野去办教育,校园文化也要多元包容。正如前文所说,文化自信包含具有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校园文化也应当具有创新性。学生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群体,有着无限的创造力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校园文化要鼓励学生不断创新,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1. 建设主体和目标的单一性

校园文化的主体应当是师生,但当前教师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参与度不高,一方面体现在校园文化活动多为学生社团活动,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多为自娱自乐的活动形式;另一方面体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只是为了完成课时量,课下与学生交流不多,醉心学术研究,没课的时候就不来学校,忽略了课堂中、平日里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建设主体的单一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的层次水平低,质量水平一般。

校园文化是学校对外的闪亮“名片”,是提高学校声望和知名度的有效工具。打造校园文化有一定的目标,但现阶段校园建设、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自身特色。如统一地打造“应用型本科学校”或“技术技能型本科院校”,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和社会适应能力,无法彰显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学院特色。

2. 文化内涵和价值引领的缺失

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上网冲浪的同时接受海量的信息,特别是短视频时代的到来,学生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刷视频、录制视频、分享视频。这种“短、平、快”的节奏,让慢节奏成为一种奢侈品,容易产生浮躁、急迫的心理。加之当代经济迅猛发展,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增多,文化的影响也增强。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很多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青年人思想意识会受到波动,理想信念会产生动摇。而此时,学校并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点,理清思维逻辑,引领形成主流的价值体系。同时,很多校园活动的举办只是“为了活动而活动”,追求形式的新颖或场面的宏大,只剩片刻的热闹和欢愉,缺乏发人深省的寓意和深厚的内涵。另外,学生从学习的动机上很多抱有功利主义色彩,为了学分而参加活动;在学习态度上敷衍了事,缺乏自我思考和探索;自我管理能力缺失,自律性和自觉性不高。校园文化的建设显得内动力不强,层次和质量水平低,缺乏必要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引领。

3. 创新、创造能力的不足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5]学校是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摇篮,但目前中国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不足。究其原因可归咎为历史和现实因素。中国自古崇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讲究准则、秩序和层级,这样的社会格局影响了创新创造的发展。另外,应试教育一直是“隐形”的存在,虽然这些年强调素质教育,但是应试的观念深入人心,思维的惯性使得创新创造动力不足。教师在课堂上多为“讲述式”的上课方式,学生多为“低头族”,教学质量一般。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同时被当做管理对象,而不是具有丰富个性的独立个体,这种管理抹杀了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团学活动、餐饮文化、宿舍文化和休闲文化建设等,但目前的活动多沿袭旧制,缺乏新颖的活动形式,缺少系统的建设框架,更多地表现为“心血来潮”地建设。以第二课堂的读书笔记为例,设计的初衷是为了让学生广泛涉猎,饱读诗书,提高文学修养并扩展视野。但由于传统的考核形式,学生从网络上复制粘贴他人的劳动成果,敷衍了事。既没有达到初衷,也助长了不良风气。因而,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要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用多元方式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三、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加强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文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6]我们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从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中汲取养分来发展校园文化,会让校园文化呈现出新的面貌。当前,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日益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追捧也到了一个新的境界。特别是青年人穿汉服的日益增多,他们通过对传统服饰的喜爱,进一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从中汲取经验,加强传统文化的营造。开设相应课程,如大学语文、国风鉴赏、历史选修等,让学生能在日常学习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团委可以组织开展国风、国韵等展示活动,或古诗词大赛、诗歌沙龙等文化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喜爱。

中国传统文化精彩纷呈、博大精深,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兼容并蓄,形成了既有传统特色的中华文化,也形成了独具自身特色的地域文化。学校作为地方教育的代表,向当地输送大量人才。加强地方特色文化的培养,让学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融入当地的生活,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为当地留住人才。同时,开展如“一院一品”“一团一品”等特色活动,彰显学科、专业、学校的品牌特色,形成市场竞争力。

(二)增强意识形态的价值引导

十九大开启了新时代的序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人民有更多的安全感、满足感和幸福感。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也日益增长。但是境外不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冲击并没有减弱,和平演变的可能还是存在。特别是全球新冠疫情蔓延的当下,各种负面声音层出不穷,来自境外的不当言论也在冲击着国际舆论环境,影响着各国间的关系。此时,人民的价值观,特别是正在形成中的青少年价值观受到了严重冲击。及时地引导和正确地梳理,可以帮助青少年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在此时尤为重要。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文化自信的言中之意。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化的当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必须也是必要的。一方面加大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如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设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等。另一方面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如观看《红海行动》、《战狼》等电影,展开观影讨论和主题教育引导。让青少年能够坚定社会主义的理念信念和价值观念。

(三)提升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

新时代是综合国力较量的时代,核心是人才,人才的关键在于创新创造。作为时代主题的创新能力也是文化自信的內在之意。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帮助学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不断“升值”;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有助于学校打造“金字招牌”,打响知名度,扩大社会影响力。同时,有助于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增强自豪感和自信心,加强民族凝聚力,屹立于民族之林。

校园文化中提升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联想能力,激发创新思维。参观科学馆、博物馆等可以启发灵感的场所,在历史与现代,科学与文化的冲撞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周,开展“大创”等竞赛活动,点燃学生的创新创造热情;派专业的教师进行专业指导,提升创新创造的能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最久远、最深厚的积淀。“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7]文化自信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强大支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8]文化自信不仅包含传统文化、地域特色文化,也包含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去发展校园文化,才能让校园文化更贴近这个时代,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培养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将学校打造成具有新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校,更好地发挥培养人才、研究科学和服务社会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32.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

[3]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J].红旗文稿,2010(15):2-3.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5]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6:34.

[6]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7.

[7]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15.

[8]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1-3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思想政治工作专题项目“文化自信视阈下独立学院文化校园建设路径探析”(编号:2018SJSZ725)

作者简介:王文婷(1989-),女,汉族,安徽天长人,文学硕士,助教,行政管理人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文化学生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赶不走的学生
谁远谁近?
学生写话
聪明的学生等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