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越地长歌响 古今风雅浙里寻
2021-06-15陈展
陈展
浙江省博物馆位于杭州市西湖区,始建于1929年,占地2.0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360平方米,馆藏文物达10万余件,是一座集收藏、陈列、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文科学博物馆。
文明曙光 古越王国
良渚文化。余杭良渚反山出土的玉琮王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玉石外壁色彩柔和,看上去十分光滑,再一细看,能发现上面雕刻着精美的图案,让人不禁赞叹古代人民的手工技艺与巧思。良渚文化距今已有5300多年,犁耕农业和快轮制陶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良渚文化被视为中国最初进入文明社会的典型案例,具有很强的文化辐射力,不仅覆盖了河姆渡文化之后的钱塘江南岸,而且还影响了四川、陕西等地。
饭稻羹鱼。越地湿热多雨,十分适宜水稻种植生长,稻米成为了古越人的主食,中原人用“饭稻羹鱼”概括越人的食性。再加上越地河网纵横,水产资源丰富,鱼、蛤、螺、龟、鳖、蚌、牡蛎和蚬等,都是越人的盘中佳肴。使得中原人士发出了“越人不知腥膻”的感叹。
印纹硬陶与原始瓷。印纹硬陶与越人的生活有不解之缘,凡有越人的地方总能找到它们的踪迹。馆内展示的原始瓷炉和原始瓷烤炉架十分精美,造型与现代的火锅、烧烤器具已经十分相像。与传统陶器相比,印纹硬陶在原料和烧成温度方面有重大的改变,成为由陶向瓷发展的中介。大约到商代时,越地开始烧制原始瓷,在器物的多样化、产品的质量上都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在这个基础上,越人在东汉时期烧制出了成熟的瓷器。
三吴都会 东南翘楚
繁荣的宁波港。展厅内摆放了一艘巨大的木船,背景是波涛汹涌的大海,这个布置重现了古代宁波港繁荣热闹的商贸往来。北宋在广州、杭州、明州等口岸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人员出入和征收市舶税。明州是当时中国东南沿海贸易的重要港口,杭州的丝绸、温州的漆器、处州的瓷器和明州的草席,都是其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
精美的浙版书。五代吴越国大量刊刻佛像与佛经,极大地促进了雕版印刷的发展。到宋代,浙江雕版书更是中国印刷最杰出的代表。北宋杭州刻工毕昇发明活字印刷,在世界印刷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龙泉窑青瓷。馆内陈列的龙泉窑釉色清丽、青瓷碗古朴简单、舟形砚滴创意十足、龙纹罐造型端庄……龙泉窑始烧于北宋,盛于南宋。宋代人口剧增,对瓷器的需求量变大,促进了龙泉窑的发展。同时,朝廷为了克服财政困难,鼓励对外贸易,龙泉窑青瓷大量外销,进一步促进了龍泉窑的繁荣。南宋龙泉瓷器,无论在品种、造型、纹饰上,还是在釉色方面都达到了精美绝伦的地步,代表了龙泉窑青瓷的最高艺术水平。
富庶之江 人文荟萃
百工之乡。浙江金衢盆地人多地少,资源贫乏,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古越人超越了农耕文明的传统,凭借专业技能外出谋生。明清时期,随着手工业从家庭副业中分离出来,一支支以建筑、五金、雕塑工艺和小商品贸易为特色的百工队伍开始活跃起来,使得浙江成为中国著名的“百工之乡”。
书院与藏书楼。书院和藏书楼是浙江文化的一大特点,从中唐开始,历代都有著名的书院。浙江的书院文化在明清达到鼎盛,明代有290多所浙江书院,清代达560多所。浙江也是中国历代藏书最盛的地方,历史上浙江籍的藏书家共1062人,占全国的22%,排名第一。这些书院和藏书楼为浙江学术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丝绸与市镇。明清以来,随着丝织与棉纺业的兴起,杭嘉湖地区迅速发展成全国丝绸生产与交易的中心。沟通城乡经济和从事专业化生产的市镇,繁星般地分布在杭嘉湖平原,极大地促进了浙江城市经济的繁荣。馆内悬挂的丝绸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蓝色、鹅黄的大蟒缎光滑明丽,带着一种柔和高雅的光泽。虎头鞋更是可爱,造型灵巧,刺绣精致,图案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