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在疫情期间的在线教学
2021-06-15陈波
摘 要: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作者在北京大学所开设的三门课采取不同的在线教学模式:“逻辑导论”采取慕课加直播授课的形式,“逻辑哲学:反事实条件句和因果推理”采取在线讨论班形式,“悖论:思维的魔方”采取纯慕课形式,都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功,其中“悖论:思维的魔方”慕课于2020年10月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获得如下感受和体会:慕课是一种受众最广、最便捷的现代教学形式;一门慕课要取得成功,各个环节都要精心设计;要有精心编撰的供慕课学员选用的配套教材;为了克服慕课的某些弊端,要认真经营慕课讨论区或设置课程微信群,以便师生之间、学员相互之间及时讨论沟通;大学教育的最好形式还是师生面对面、手把手。
关键词:新冠疫情;在线教学;慕课;直播授课;在线讨论班;师生互动
一、导言
2020年年初,武汉突发新冠疫情,有蔓延扩散之势,国家遂采取严格的防控措施。北京大学原定2020年2月17日开学。由于发生疫情,学生和部分教师不能按时返校,教育部要求“延期不停教,延期不停学”。该学期我在北大校内原有两门课程:一是核心通识课“逻辑导论”,二是研究生和本科生共选课“逻辑哲学:反事实条件句与因果推理”,并且还在线开设了慕课“悖论:思维的魔方”。对于这三门课程,我采取了不同的在线教学模式:“逻辑导论”采取“慕课+直播授课”的形式,“逻辑哲学:反事实条件句和因果推理”采取在线讨论班的形式,“悖论:思维的魔方”采取纯慕课形式,可以说都相当成功,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三门课程之所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是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先前的课程基础,选课人数,以及学生要求。2019年下半年,我的慕课“逻辑导论”上线,以传播知识、培养技能为主,已经开设一次,很受欢迎。2020年初,新冠疫情来袭,学生无法返校,而我的“逻辑导论”选课学生达260人,若采用直播教学加上讨论、提问环节,由于选课人数太多,操作起来有较大困难,而采用“慕课+讨论区讨论和答问+微信群答问”的形式则比较方便可行;在该学期中后段,又应选课学生的要求,加入了直播授课环节,重点讲授该课程的核心内容。“逻辑哲学:因果推理与反事实条件句”是研究生和本科生共选课,选课人数较少,可以采用在线讨论班的形式:教师讲授+学生报告指定文献+在线提问和讨论,并且这种小型的在线讨论班还方便一些外校对该课程内容有兴趣的学生和教师参加。“悖论:思维的魔方”是我于2016年上传的慕课,先前多次开设,很受欢迎,新冠疫情期间继续开设,但该学期并未在北京大学校内开设相对应的课程,由于其内容与“逻辑哲学”选修课相关或部分重叠,开始曾把它作为与“逻辑哲学”相配套的慕课,后来也应学生的要求,“逻辑哲学”改为纯在线讨论班的形式,但由于当时“悖论:思维的魔方”慕课已经有近10000注册学习者,仍作为慕课继续开设。这就是三门课程采取不同教學模式的原因。下面就三门课程的具体情况作更详细深入的介绍和阐释。
二、“逻辑导论”:慕课+直播授课
如前所述,在疫情到来之前,我已经在线开设了两门慕课——“悖论:思维的魔方”和“逻辑导论”。前者于2016年7月在华文慕课上线,后来亦在Coursera和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平台开设,其中2019年 2月在爱课程首次开设,选课人数25648人,在该平台当时开设的46门哲学慕课中,选课人数排名第四。2020年前,“悖论:思维的魔方”慕课已经开设4次,选课人数共计41756人。“逻辑导论”慕课于2019年9月在爱课程上线,首次开课学员数达 24157人,在该平台当时的哲学慕课中,选课人数位居前列。于是,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慕课教学,采取如下具体方式:学生看慕课视频+学生自学教材+教师在微信群辅导答问+
学生在微信群相互讨论。
从2020年上学期开始,我在北大开设的核心通识课“逻辑导论”成为北大、清华学生的共选课,最初有意愿选修该课的学生达460多人。当时考虑到学生还会返校上课,而教室容量有限,只能接纳258人选课。这些选课学生中,参加期中考试223人,参加期末考试190人,这是因为:由于疫情期间参与网络学习的不便和课程考试通过的难度,北大教务部允许部分选课学生中途退课,68名学生这样做了。当时,校内外很多同学选不到课程,希望旁听。由于慕课具有开放性特点,正好适合更多同学同时参与学习。待学期结束,“逻辑导论”慕课注册学习者达38320人,在爱课程平台同期开设的67门哲学慕课中排名第五,非常受欢迎。
为了方便学生的学习,我在北大教学网以及“逻辑导论”慕课平台上传了经过修改的“逻辑导论教学大纲”和“逻辑导论课程简介PPT”。后者讲五个问题:教材和参考书、课程目标、讲什么、怎么讲、如何考。两位助教亦开始在北大教学网“逻辑导论”上发布关于如何选课和建课程群的相关信息。后来,又应学生的要求,我在该慕课平台上传了“逻辑导论”的全部PPT课件,所有注册学习者都可以自由下载。由于《逻辑导论》教材当时正在修订第四版,尚未上市,经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接洽,先把第四版电子书开放给所有注册学习者免费线上阅读,为保护版权,未提供下载。
开学伊始,我和课程助教为“逻辑导论”的选修学生建立了微信群,在其中发布课程信息,我和助教回答学生的问题,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解答问题。该课程群一直很活跃,有时候一天就有几百条信息。有些学生用电子邮件与我沟通,有些学生要求私加我的微信,我大都接受,在电子邮件和微信中仔细答疑解惑,与有的学生交流往返很多回合,有时候甚至写篇幅很长的邮件或微信。有些学生做某些证明题时遇到困难,在慕课讨论区或课程微信群发问,由于在这些设备中符号书写的困难,我会预先做好证明后制作成PDF或拍成照片,再上传到讨论区和微信群。
选课学生所提的问题多种多样、五花八门:关于学习进度,关于疑难问题,关于作业,关于考试等,我都认真地逐一回复。我曾在回复中写道:本学期情况特殊,有些事情如期中考试等,要相机行事、灵活处理;唯有一点不变:期中、期末考试题量和难度不变;至于会怎么考,考题大致如何,参看北大教学网上先前学期的考试题;本学期考试题新出,但试题布局与先前学期大致相同;北大学生应该有一定自学能力,不能事无巨细都等待老师的指令。我唯一的指令是:好好看慕课视频,好好读教材,好好做教材中的习题。由于返校日期不断延迟,到学期结束时学生都未返校,我适时在微信群中发布决定:学生自己在家里看与推理和论证相关的电影——美国1957年黑白片《十二怒汉》,写一至三千字影评,独立思考,不得抄袭,通过电子邮件提交,作为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10%。
我也在线回答学生们在慕课讨论区所提出的问题。例如,有学生问:学习逻辑学或悖论课程有什么现实作用?我回复说:“请问:你读唐诗宋词有什么现实作用?你读几本小说有什么现实作用?你读几本哲学书、思考一些怎么也没有最终答案的哲学问题有什么现实作用?你学一些科学知识有什么现实作用?……当你的知识积累得足够多了,你的视野足够宽广了,你学会独立思考了,你就不会那么容易被忽悠,那么容易被某个人或某种舆论带着走。你会成为一个独立思考的大写的人。”还有学生问脑筋急转弯与逻辑学的关系,我回复说:“脑筋急转弯的特点就是不按牌理出牌。应该多一些逻辑,少一些脑筋急转弯,按常规、常识、理性、程序、规则来思考问题,管理自己的生活,管理社会和国家。当然,脑筋急转弯也有冲击习惯性思维、激发思维活性的作用。”
考虑到在线教学的复杂性和在线考试的操作难度,北大教务部允许课程考试以灵活方式进行,课程成绩采取“通过”“不通过”制。但我考虑到:逻辑导论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课,就像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学科课程一样,很难用小论文的形式来进行考核;即使采取“通过”“不通过”制,也需要一个客观标准。而且,以后在线课程越来越多,也不能都用不太严格的考试方式,不能都用很宽松的“通过”“不通过”来评定成绩,需要探索如何进行在线严格考试的方法。我打定主意做这方面的先行先试者,坚持在期中和期末都用严格的线上闭卷考试。在期中考试前,不少学生对此做法不理解不认同,在校长信箱和其他北大网络平台如“树洞”提意见:在疫情期间,采用这种严格考试方式不适宜,并且难以避免用手机相互串通作弊以损害考试的公平性,还是采用宽松的“通过”“不通过”更好。学生的意见还上了北大网站热搜榜,惊动了学校教务部领导,有关领导和教务人员给我打电话和发邮件,提醒我注意学生们的情绪和意见。我一方面不为所动,坚持闭卷考试,另一方面耐心给学生做解释工作,在期中考试前还专门录制一段音频放到微信群里,说明我为什么要坚持闭卷考试。学生最后都接受了我的处置方案,认真参加了两次线上闭卷考试。考试采用“易考系统+腾讯会议或ZOOM会议+摄像头监考”的方式,进行得很顺利,没有出任何差错,也没有学生提意见。由于我一再强调严格考试,学生不敢懈怠,再加上他们的学习能力很强,在考试难度很高的情况下,期中考试平均成绩居然达到86.1分。我随后决定在期末考试时再提高难度系数,考试平均成绩居然仍达到79.8分。两次考试情况都非常好,甚至比平常学期还要好。
尽管在疫情期间不得不进行在线教学,但我坚持让“逻辑导论”的教学与考试严格比照平常学期进行:内容不减,难度不变。我给这门课程设定了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1)观念层面:讲清楚逻辑学研究什么、怎么研究,逻辑学的来龙去脉、目前状况和主要分支,使学生对逻辑学有一个整体的轮廓性了解。其潜在意图是:给有兴趣进一步学习逻辑学的学生指明路径。(2)知识层面:传授一些具体的逻辑知识,主要是命题逻辑、词项逻辑、谓词逻辑的知识,也讲一点归纳逻辑和论证理论,并通过练习、作业、考试等环节,促使学生把知识转化成习惯和能力,以改善其日常思维。(3)素质层面: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在遇到一个复杂、困难的问题时,先精确地确定问题之所在;把该复杂问题分解为多个相对简单的问题;逐个找出解决这些简单问题的可以操作的程序、模式、方法和准则;给出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检验它们的真假对错,等等。简单地说,按程序操作,按规则办事,一步一步来。
在疫情期间,“逻辑导论”课的讲授和考试内容也与平常学期一样,主要包括以下四讲:第一讲,逻辑学是关于推理和论证的科学,概述逻辑学的整体形象。第二讲,命题逻辑,研究由联结词决定的复合命题的逻辑性质、复合命题与简单命题之间、复合命题相互之间的推理关系,特别是符号化和形式化的命题逻辑推演系统PN。第三讲,词项逻辑,研究直言命题(性质命题)的逻辑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推理关系,并且还讲授直言命题的存在含义,以及作为词项逻辑判定程序的欧拉图和文恩图。第四讲,谓词逻辑,研究量化命题的逻辑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推理关系,特别是符号化和形式化的谓词逻辑推演系统QN。命题逻辑、词项逻辑和谓词逻辑是此课程的重点。除此之外,本课程还讲授了有关归纳逻辑的一些基本知识。
在期中考试之后,应选修此课程的学生要求,授课形式由慕课改为慕课+直播授课,我按照课表的上课时间,在周一晚6:30—9:30通过Classin直播授课,一共做了七次讲授,前四次概要讲授先前慕课学习过的内容,包括“第一讲:什么是逻辑学?”“第二讲:命题逻辑(一)”“第三讲:命题逻辑(二)”和“第四讲:词项逻辑”,再分三次重点讲授先前慕课尚未来得及学习的内容——谓词逻辑。每次参与直播授课的学生有100人左右,因为有些学生通过慕课和自学教材,觉得自己已经掌握得很好了,就没有每次都参加后半期的直播授课。2020年下学期,慕课“逻辑导论”第三次开设,在结课之前,注册学习者达13026人。
三、“逻辑哲学”:在线讨论班
另一门课程“逻辑哲学:反事实条件句和因果推理”是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共选课。由于当初不知道疫情要持续多久,以为很快可以返校授课,再加上悖论研究也是逻辑哲学的主要课题之一,我要求选修学生先去看我的“悖论”慕课视频,并在该慕课讨论区回答学生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同时也建立了“逻辑哲学”课程微信群。随着疫情延续,知道很快返校已不大可能,也由于所设定的课程内容与悖论研究有较大差距,在第三周之后,应学生要求,改为通过腾讯会议按照课表在每周三晚6:30—9:30直播授课。
该课程的大致安排如下。(1)课程内容:专题一是讨论有关反事实条件句和因果推理的逻辑和哲学问题。这两个主题密切相关,也是当代逻辑学和哲學研究的热点,与形而上学、认识论和其他各门科学都相关。(2)授课方式:教师讲授+学生报告+课堂讨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阅读指定的英文论文,并轮流报告,加课堂讨论,然后教师总结,再加一些专题讲授。(3)考试方式:论文,本科生6000~8000字,研究生10000字左右。
该课程的具体内容如下:由我本人和七名选课者或其他课程参与者分别报告如下英文文献,并进行课堂讨论:William Star, “Counterfactuals”,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2019;David Lewis, “Counterfactuals and Comparative Possibility”, 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Logic 2 (1973): 418-446;Kit Fine, “Critical notice”, Mind 84, 335 (1975): 451-458; David Lewis, “Possible-World Semantics for Counterfactual Logics: A Rejoinder”, 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Logic 6 (1977): 359-363; David Lewis, “Counterfactual Dependence and Times Arrow”, No?s 13 (1979): 455-476; Kit Fine, “A difficulty for the possible worlds analysis of counterfactuals”, Synthese 189, 1 (2012): 29-57; Kit Fine, “Counterfactuals without Possible Worlds”, Journal of Philosophy CIX, 3 (2012): 221-246; Timothy Williamson, “Counterpossibles in Semantics and Metaphysics”, Argumenta 2, 2 (2017): 195-226; Timothy Williamson, “The counterfactual-based approach to modal epistemology”, in Otávio Bueno and Scott Shalkowski (eds.), Routledge Handbook of Modality, London: Routledge, 2018; Timothy Williamson, “Modal science”, Canad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46, 4-5 (2016): 453-492, and in Mark McCullagh and Juhani Yli-Vakkuri (eds.), Williamson on Modality, London: Routledge, 2017: 1-40.
專题二是“因果性、因果模型与因果推理”,由我本人和七名选课者或其他课程参与者分别报告如下英文文献,随后进行课堂讨论:Jonathan Schaffer, “The Metaphysics of Causation”,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2016; Jon Williamson, “Causality”, in Handbook of Philosophical Logic, 2nd Edition, volume 14: 95-126; Peter Menzies: “Counterfactual Theories of Causation”,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2014; Christopher Hitchcock, “Causal Models”,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2018; Nicol A. Lazar: “A Short Survey on Causal Inference, with Implications for Context of Learning Studie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Vol.26, No.2 (2004): 329-347;Judea Pearl, “The Foundations of Causal Inference”, Sociological Methodology, Vol.40 (2010):75-149.
由于是网络教学,参与课程学习、报告与讨论的,除了正式选修此课的北大7名本科生和2名研究生外,还有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及北大本校的教授、副教授、博士后和研究生,累计近20人。由于他们都对反事实条件句和因果推理确实有兴趣,有些人还在这两个领域内有所研究,所以,课程进行得很顺利,报告、提问、讨论、交流等都很有质量。有时候,三小时课程结束后,大家又转到微信群里继续讨论交流很长时间。经所有选课学生和其他课程参与者同意,课程最后还延长两周结课。
四、“悖论:思维的魔方”:纯慕课教学
如前所述,2020年上学期,我还在爱课程平台开设了慕课“悖论”。该慕课对“悖论”作广义的理解,将其界定为:思维中深层次的矛盾,并且是难解的矛盾。悖论以触目惊心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我们的看似合理、有效的“共识”“前提”“推理规则”在某些地方出了问题,我们思维中最基本的概念、原理、原则在某些地方潜藏着风险。悖论对人类理智构成严重挑战,并在人类的认知发展和科学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该慕课主要讲授有关悖论的以下内容:一些扰人的二难困境,如“关于结婚的二难推理”和“有关上帝的各种悖论”;模糊性:连锁悖论,如“秃头”“谷堆”和“忒修斯之船”;芝诺悖论和无穷之谜,如“伽利略悖论”“莱布尼茨悖论”和“希尔伯特旅馆”;逻辑—数学悖论,如“康托尔悖论”和“罗素悖论”;语义学悖论,如“说谎者悖论”和“非自谓悖论”;休谟问题和归纳悖论,如“渡鸦悖论”和“绿蓝悖论”;各种认知悖论,如“意外考试悖论”和“盖梯尔问题”;合理行动和决策的悖论,如“囚徒困境”和“纽康姆难题”;一些道德悖论,如“电车难题”和“道德知与行的悖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悖论,如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坚白之辩”和庄子的“吊诡之辞”;对于悖论的深入思考,等等。
再次开设该课时,“悖论”慕课依然很受欢迎,在结课时注册学习者13526人。2020年下学期依然开设,注册学习者5162人。应学员的要求,我在该慕课讨论区上传该慕课的所有PPT课件,供学员自由下载;学员们在该讨论区做相当热烈的讨论,我亦频繁在其中回答各种问题。总体而言,教学效果优良,选列部分学员的留言:“这门课程非常的有意思。在全球,绝大多数人可能一生都不知道悖论是什么。其实,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无一不涉及哲学思想,只是缺少系统地学习这些知识。陈波教授的授课非常细致,课程非常有趣,使我第一次比较正式地从哲学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是非常有用的。感谢Coursera为我推荐了这门课程,muchas grácias!!!”“虽然有些数学基础跟不上,但也并不太妨碍学习,该课程十分有趣。”“老师很牛,将这么绕的内容讲得如此风趣,但不知道测验和考试的难度如何。”“感觉很难学的一门课程,在老师的讲解之下,也还基本上能够理解。”
2020年,我的慕课“悖论:思维的魔方”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
五、一些感受和体会
从先前开设慕课以及2020年上半年在线教学的经历中,我获得如下几点感受、体会或经验教训:
(1)慕课是一种受众最广、最便捷的现代教学形式。例如,我的“悖论”慕课已经开设六次,注册学习者累计达60444人;“逻辑导论”慕课累计开设三次,注册学习者共计75503人。我从事大学教育近40年,在大学课堂面授的学生加起来还不到这些数目的十分之一!由于新冠疫情发生之前,我已经有两门很受欢迎的在线慕课,在按新的要求从常规课堂转入在线教学时,就比较主动,能够轻松应对,没有发生一时的手忙脚乱。
(2)一门慕课要受欢迎,需要对其内容设置、讲授重点难点、讲授方式、PPT制作、作业设置、考核方式等等做精心设计,要让有不同背景和知识基础的学生能够听得懂,能够坚持听下去,听了还觉得有意思和有收获;习题和考试方式要有可操作性。我清楚地知道,在这些方面,我的两门慕课都还做得不够,有许多地方值得改进,有时候我甚至想重新录制其中的某些部分。事前务必仔细筹划,认真再认真。
(3)要有精心编撰的供慕课学员选用的配套教材。由于慕课的授课内容与课堂教学相比更为压缩,讲授时间也更短一些,不允许授课教师对某些知识点翻来覆去地讲授,更由于慕课缺少在教室里师生当面对话交流的環节,这些都对学员的自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一本好的教材就会提供特别有益的帮助。就“逻辑导论”慕课而言,我先前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教材《逻辑学导论》,多次修订再版。该书于2018年获得“北京大学优秀教材奖”。我还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名家通识讲座书系”出版《逻辑学十五讲》一书(2008年第一版,2016年第二版),并在该社“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中出版了普及读物《逻辑学是什么》(2002年第一版,2015年插图精装版),两本书都非常受欢迎,持续热销。就“悖论”慕课而言,我先前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悖论研究》(2014年第一版,2017年第二版),以及相应的普及读物《思维魔方:让哲学家和数学家纠结的悖论》(2014年),两本书很受欢迎,其中《悖论研究》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20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8年)、“北京大学优秀教材奖”(2020年)。好的教材和参考书是慕课学员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装备。
(4)慕课的特点是学生只能被动地听,缺乏师生之间的提问、答疑、对话和交流等环节。克服此类弊端有两种选择:一是设置慕课讨论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其中提问和回答问题,相互讨论交流。教师要经常光顾该讨论区,适时答疑,参与和引导讨论。二是如果慕课学员人数不是太多,还可以建立课程微信群,在其中讨论交流,其特点是便捷和快速。没有质疑和答疑,没有讨论和交流,教师完全放任自流,慕课很难取得成功。
(5)大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不可替代的。因为在课堂上,老师讲授时可以有即兴发挥,由此显现智慧、性情甚至人格;师生之间有很多形式的互动,如眼神、表情、言语的交流,比讨论区或微信群内的书写更方便,传递的信息量也更大。特别是课上和课下的现场提问和答疑、讨论和辩论等环节,都是慕课和其他网络教学形式难以复制的。而这些对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引发研究兴趣,甚至塑造人格等,都有潜移默化、难以估量的重大作用。大学教育最好还是师生之间面对面、手把手。
从某种程度上讲,2020年度的新冠疫情加速了在线教学的发展。但是,如何好好利用相关的技术手段,进一步提高在线教学的质量,如何与校内课堂教学更好的结合,如何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愿和能力,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在未来的实践中去不断尝试、摸索和改进。
[责任编辑: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