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在乡下
2021-06-15许冬林
风在乡下喊
年少时,每年残冬,我总喜欢在朝东南的那扇窗边挂一个风铃。风从田野上来,从江堤上来,从江水之上来,从东海之滨来,从遥远的东方来……最早抵达的那一缕春风,肯定会摇响我的风铃,用铃声喊我。“叮叮——叮叮——”,不是张口大喊,而是细细的声音,带着后鼻音特有的幽渺深微。
风来喊我。我像是被遥远的世界喊了一回。
那时,春的声音是清脆的,悠扬的。带着早春的薄寒,带着江水的湿润,带着土膏的微腥,春风抚遍我的村庄,春风喊着我们每一个乡人。
春风如客,家家光临。
寂了一冬的田野,枯草的缝隙间忽然就拱出了一丝一丝的绿,野草野蒿在风里抽叶,小小的绿身子颤动不息。田头水渠边的高柳,不再凛然沉默,点点新芽,如小鸡雏的喙,啄破树皮,啜饮春光。春风还它自由身。它攀着春风沐着春雨,想怎么长就怎么长,一宿一个新样。
住在水边的人,不种茶,可是又贪一口青。柳叶儿将舒将展时,乡人们便相约到水边捋新柳叶,回家用稻草烧火,制柳叶茶。柳茶的清香,跟着风走,溢满了村头村尾。那些高枝上的柳叶,不被采到,依然朝朝在风里摇曳,抛洒翠袖。
春风里,我们背着书包上学放学,我们在窄仄的田埂上追逐。辫子散了,刘海戳起来,我们被风吹得毛毛的,像个未驯良的小兽。春风鼓舞着我们,我们成了追风的少年。我们在风里奔跑,在风里长大。风里的庄稼和野草弓着身子,也是奔跑的姿势。远远望见村庄上空的炊烟,身子弯弯的,躬着背向天空攀升。奔跑中,软软凉凉的风贴着衣领和袖口,游进了我们的衣服里,在肌肤上巡回打探,像是祖母的手在瞧我的骨肉长结实了没有。
春风不是客,它在我们这个多水的村子住下了。
春风是建筑师,叶子上搭叶子,绿梗上接绿梗,让田间油菜和麦苗在摇摆中长高。春风也是面包师,低矮的田地,一日日在柔风中变得蓬松起来。春风还是乐师,暗藏一段舞曲,引得草木环佩叮当起舞。春风,到底是一位巧手的织女,它让河水披覆波纹,河面变成铺开的縠帛长裙……
风把梨树枝头的青蕾撑开,撑出一簇簇雪白的花儿。风把盛开的白花又一朵朵吹落——那些花瓣儿一朵朵分散,斜斜地在半空里荡,转身,旋舞,以最悠然最轻盈的姿态,虚度一下春光,然后才落,就像我们放学,却不急于回家。白花儿落在屋瓦上,落在土篱笆墙上,落在潺潺河水上,落到桥头石板上,落在树下路人的发上、肩上……白花儿落在泥地上,令人不忍下脚去踩。只盼着又一阵风来,将花儿再送一程。
有风的时节,落花的乡下,仿佛一场微微打盹时的梦境。
风,吹着吹着,禽鸟昆虫的翅膀就打开了。燕子立在屋檐下的泥巢边,天空微雨,雨丝斜斜,燕翅上尤有花香。风日晴和之时,上学路过油菜花田,听见嗡嗡的蜂声,千万对小翅膀扇动,不知那样的细风拂过花儿时,花朵会不会痒。
农事未起的周末午后,父亲提网去河边,捕鱼捕虾。我提着竹篓,和风澹荡,鱼虾的粼光在日光下闪烁,它们出水后在草地上翻身腾跃——是第一回受着风吹罢,这是人间的乍暖犹凉的风。
小村在风里摇荡
水边的芦苇高过人头,端午就近了。上学放学,路过那幽深的绿岛,簌簌的叶声听起来也香甜。
我们江边人家,包粽子都用芦苇叶。芦苇丛绿得发暗,心里就会盘算时日。放学回家,远远闻到粽叶香,母亲早已打回一布袋的芦苇叶,在家里煮叶。叶子煮过,过水清洗,才可以包粽子。
一条临水的村子,家家屋顶上斜斜地升着炊烟,家家煮粽叶。村庄包在粽叶的清香里,风一吹,村庄仿佛在河水与粽叶香里颤颤浮荡——粽叶长长,临水的村子长长。
吃粽子时,父亲说是纪念屈原。我不知屈原是谁,猜想是个胡子拉碴的老伯,听说屈原日子过得不如意,心里莫名有了隐约的惦记。
门后有河,清光照耀两岸,我坐在门后的青石板上,坐在水光与树影里吃粽子。我一手握着筷子,筷子一端戳举着一只剥得光溜溜的白米粽,一手握着一只热热的咸鸭蛋在肚皮上滚,母亲说端午用咸鸭蛋焐肚子,以后肚子不疼——那时的乡下小孩,理直气壮地认为,过端午,糯米粽、咸鸭蛋的意义远远大过屈原。人生这本大书,才刚刚开始翻,哪里知道追求精神天地的开阔光明有时会超过追求衣食安稳。
夏天,梅雨季一過,我们家开始起新居。新居落成后,母亲郑重地把我当成了女孩子,我有了自己的闺房,不用再带个附属国似的弟弟睡觉。家里请人新打的高低床,也给我用。而我最喜欢的,却是新置的那幅蓝窗帘。淡蓝色的确良材质的窗帘,上面有湖水、白云、亭台楼阁和竹树的图案。初夏的风从稻田之上吹拂,悠悠抵达我的窗口,蓝窗帘被风吹得飘起落下又飘起,一个云水渺渺间坐落仙山楼阁的仙境,在我的小闺房里飘扬——我离仙境如此之近,或者,我已在仙境。
我喜欢风起的时光。风起时,乡村是摇漾灵动的,世界是眉目传情的。
暑假常去同桌琴家玩,她家紧贴江堤脚下,门前门后是好大的两片莲塘。风吹,翠盖翻卷,莲花莲叶的清香传得好远。常常是,她划小船,我坐船尾,我们采莲花。琴姐妹五个,没有哥哥和弟弟。她姐妹五个个个生得好看,修长的身材,大眼,白里透红的肌肤,看了令人羡令人妒。我常疑心她姐妹五个都是莲花投胎来的,就近从池塘进了她们家。
琴到我家玩,我母亲喜欢琴,夸她好看,烧了一桌好菜来留她吃午饭。后来,我去琴家玩,她母亲待我也极热情客气。琴留我晚上在她家睡,我就留了,和她还有她妹妹三人同床。
早晨醒来,白色的帐子像巨大的裙子被风吹摆着,我们在帐子里说着小女孩的悄悄话。清晨的空气,仿佛是浅绿色的,被屋前屋后的莲叶濡染过。邻床的帐子里,人影朦胧,那里有琴的几个姐姐。我第一回睡在这么多的女孩中间,觉得自己也要变成纯粹彻底的女孩——原来这么多年,我一直不觉得自己是女孩。我大约是有些自卑的,为自己的长相。
曾经许多回夏夜,我们在门前纳凉,我和弟弟睡在竹凉床上,母亲坐在我们头边摇着蒲扇。母亲说谜语给我们猜:“妈妈在上面油锅打蛋,爸爸在下面受苦受难,养个儿子饱鼻子饱眼,养个女儿真好看。”我们猜不出。母亲便一一解释:妈妈是莲叶,莲叶上水珠子滚动,可不像油锅打蛋么;爸爸是莲藕,在水下淤泥里,可不是受苦受难么;饱鼻子饱眼的是莲蓬;长得好看的女儿,当然是莲花啦。
原来我們一家四口,就是一片莲塘。
可是,我心里隐约感到惭愧,因为自觉不如莲花好看,母亲也甚少夸赞过我的容貌。外婆曾摸着我正在生长的大脚,啧啧惊讶,说大得像蒲扇——我羞赧不已,觉得自己连女孩都算不上了。
我躺在琴家的帐子里,躺在一屋的女孩之间。晓风带着晨光和莲香,轻轻吹拂白色帐纱,帐纱飘摆起落,仿佛一朵巨大的白莲,开在这半明半晦的屋子里。想着南窗北窗外的莲花莲叶将屋子包围,便恍惚以为自己睡在水上,睡在莲叶上,睡在花蕊里——这个清晨,村庄在晓风莲香里微微摇荡,我心里有清清的鳞波生起——此时此地,我多么像个女孩呀!不,我彻底成了一个身染莲香的女孩!
在同样的水里,同样的风里,除了我家门前池塘里的那丛芦苇,除了我家门后长河里铺开的那一大片四角菱,还有一个绿影摇摇的莲的世界。
风吹芦花,谁老了
梅雨停过,天空高晴,家家晒霉。
门前的场地上,芦荻编的席子上,花花绿绿一片,铺晒着我们一家的四季衣物。衣箱衣柜敞开在太阳底下,去霉味和潮气。
微风过处,木头的香气,衣物上残留的洗衣粉的香气,树阴里散发的青叶的清香,汇合成极醉人的夏之风味。
母亲坐在后门口,给我接毛线衣。门后的榆树,柔长的枝条在河风里轻轻摇曳,越摇越长,如绣帷,如翠帘。穿堂风悠悠荡过,掀一掀母亲的刘海和垂落的鬓发,坐在门框边低头织衣的母亲,像是安静地坐在画框里。
我脏手脏脚,毛毛糙糙,小得像画框一角的印章落款。我仰看母亲,母亲一头茂盛乌发,面容姣好,仿佛周身生有光芒。风儿不时吹荡起母亲手指下拖曳的长长绿色毛线,那一刻,仿佛我不会长大,母亲永远不会衰老。徐徐夏风,把人世吹成没有年代的童话。
长长的河堤深处,传来拨浪鼓的声音,奶奶听得鼓声,从房间里出来,边走边摸她脑后的髻——她的灰白头发梳得像她的菜园一样工工整整。
摇拨浪鼓的货郎,自榆阴深处担两只货担而来,半百年纪,精瘦黝黑,他见了奶奶便卸下货担。货品陈列在蒙了玻璃的一只浅浅的方柜里,柜盖扣着。玻璃下面一格格陈列有各色型号的缝衣针、各色纽扣,还有圈成鸡蛋大小的各色棉线、一绺绺绣花用的彩色丝线,还有我们小女孩头戴的绢花、小婴孩戴在手腕脚腕上的豆大的铜铃铛……货郎一边握着草帽扇凉,一边拿出奶奶要的发夹,他的灰白胡须在微风里轻轻飘拂,如同秋阳里飘摇的芦苇花。货郎是一根老芦苇。
奶奶见货郎辛苦,叫我端碗水来给他喝。我回家捧一只父亲常用的白底蓝边的大碗,碗里清水一路晃荡,颤颤浮动着屋檐的影子、榆树的影子和太阳的碎碎光斑。
货郎喝过水,道过谢,重拾起货担,飘拂着他芦花似的胡须走远了。只有拨浪鼓的声音“布当——布当——”,长一声短一声,在宁静的午后河面上,被河风揉得像柳絮一样轻。
我喜欢货郎到来的时光,看他玻璃柜里的琳琅货品,惊讶我们的生活竟然有那么丰富的“物质需要”。也许我们的生活也是货柜,里面陈列着种植、耕耘、收获、过节、过年、婴儿出生、女孩出嫁、老人出殡……这些人世的各样事情。拨浪鼓摇响,平静如水的乡村,仿佛倏然在风里起了小小的皱,这波纹荡漾的生活,实实叫人爱怜。
奶奶试用银色新发夹,坐在屋檐下梳头,她的灰白头发放开来,梳直梳平,长及肩下,凉风吹拂,银丝夹着黑发一起袅袅飘动如雨天的炊烟——奶奶是半新不旧的奶奶。
奶奶也晒霉。黄昏,奶奶在芦荻席上捡叠她晒的衣物,一件件整齐码放进她结婚时陪嫁过来的方柜里。方柜颜色早已破败成暗沉褐色,她的衣也色泽暗沉,或藏蓝,或深黑。奶奶的衣柜,仿佛装下了全世界的暮色。
村庄的黄昏,似乎也是奶奶调制出来的。
当一身深色衣饰打扮的奶奶,在暮色里走动时,夜就被她的身影越调越黑。
树叶落地的声音,在某个夜晚忽然密集起来,我知道有风走过,是秋了。
作者简介:许冬林,安徽无为人,现居合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十三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安徽省文学院第五届签约作家。著有散文集《养一缸荷,养一缸菱》《忽有斯人可想》等、长篇小说《大江大海》等。曾获安徽省首届小说对抗赛铜奖、安徽省政府文学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