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高素质农民成为产业脱贫致富的领头雁
2021-06-15曹德贵
曹德贵
近年来,大理州农广校以开展智力扶贫为手段,以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为支撑,有效解决产业转型升级与人才智力需求不适应、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育与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不协调等问题,构建高素质农民助力精准脱贫新模式,着力让高素质农民成为产业脱贫致富的领头雁。
强化政策引领,围绕产业抓培育。大理州农广校以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为核心要义,以强化政策支撑引领为基础,在广泛调查研究和征求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围绕粮食、畜牧、核桃、水果、蔬菜、茶叶、水产品、特色花卉等特色农产品及绿色食品,印发实施《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明确在贫困地区开展农业技术普及性培训2万人次以上,培育1200名高素质农民的目标;整合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和农业科技教育推广项目,每年的培育项目向贫困乡镇、贫困人群倾斜,开创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的新局面。遵循“扶贫必扶智”理念,围绕特色产业提质增效目标,协调组织全州37个培训基地精准培育高素质农民,有效带动贫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截至2020年,全州累计在11个扶贫县培育高素质农民1.8万多人。
强化示范引领,抓好培育兴产业。大理州农广校以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为依托,围绕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面向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园区等培养示范带头人,探索建立“校社合作、校企合作”的产业发展带头人培养模式,带动产业精准脱贫。引导和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与贫困户建立帮扶机制,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带动关系,向贫困户提供全产业链服务,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脱贫带富”作用。近三年来,大理州农广校共举办现代青年农场主等高素质农民培训班16个共1352人,学员中95%来自贫困地区,他们吸纳了大量的贫困人口就业脱贫。如青年农场主培训班学员杨明亮创办了剑川县江尾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与呼伦贝尔恒屹农牧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省内外知名农产品龙头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种植的10多个蔬菜产品远销日本、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目前社员132人,其中农民117人。合作社辐射带动鹤庆、洱源、大理、弥渡、南涧以及丽江、德宏、临沧、迪庆等地6157户农户,其中贫困户2356户、建档立卡870余户,合作社被大理州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认定为全州脱贫攻坚扶贫明星企业。
强化培训引领,振兴产业促脱贫。大理州农广校始终把农民教育培训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让贫困人群优先参加专业技能型、专业服务型高素质农民培育,组织师资、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贫困村,面向务农贫困户,开展全产业链培养和后续跟踪服务,通过延伸培训、参观考察、政策咨询、互动交流等多种形式做好脱贫一线跟踪服务工作。2019年组织贫困地区培训2112人,2020年培训1552人,收到良好效果。在培訓中注重红色革命引领,先后组织学员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王德山、王复生烈士故居、杨善洲林场、曲靖红色纪念馆等地参观学习,促使学员提高政治素质。同时,紧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特别是产业振兴抓好教育培训,实现贫困户脱贫增收。三年来,大理州农业农村局扶贫挂钩的云龙县漕涧镇大坪村,结合特色产业项目的落地和技术需求,举办了畜牧养殖、经营管理、中药材生产等5个培训班,培训贫困户286人,其中建档立卡户86人。大坪村建档立卡户李吉祥家共4口人,种了7亩山地,因生产技术匮乏、资金基础薄弱,他家一年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李吉祥通过参加村里组织的3期高素质农民培训班,掌握了山地鸡日常管理和防疫知识,并在相关部门的扶持下,养殖山地鸡。
强化培训质效,提升素质促带动。为提高培训质量,完善了技术培训的教学管理、考勤和档案管理等制度,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选拔363名优秀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师资库,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定教学能力的专业人员充实到师资队伍,精心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按需设置培训专业,合理安排培训时间。邀请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农广校、大理大学、大理州委党校、大理州农科院等高等院校的专家来授课,主要围绕作物栽培、蔬菜种植、果树病虫害防治等进行专题培训,还从全州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中选择实践经验丰富的“土专家”上讲台现身说法。在组织技术培训的同时,向学员公布授课教师联系方式,建立授课教师及时为农民提供指导服务机制,积极为学员提供从开始种养殖到最终受益的一条龙服务。做到短期培训与长期指导服务相结合,培训、指导、服务“三位一体”,建设完善农民田间学校、实训基地、综合类基地等37个,为高素质农民提供参观实习场所,切实提高高素质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带动能力。
探索培训新模式,注入活力促效果。通过重点培训种植大户、田园综合体、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扶贫对象等,精心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增强全州农业产业发展新活力,探索出符合大理特色的高素质农民培训新模式。一是注重模式创新。探索总结出了“课堂培训+生产实践+参观学习+红色教育+跟踪服务”“走出去、请进来”等培育模式。二是注重实践教学。紧紧围绕全州粮食、蔬菜、中药材、果茶、畜牧等主导产业的发展,按照农民参训需求,分批组织高素质农民到州内和外地学习现代农业园区好的经验和做法,他们不仅从品种、技术、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耳目一新,受益颇丰,从观念上更是有了较大的转变。三是注重跟踪服务。制定印发跟踪指导服务方案,采取一对一或一对多、实地走访、电话回访、云上智农交流、建立微信群、发送短信等形式,为学员提供政策、技术、信息服务,实行精准指导,实现农业科技与农民的“零距离”接触。
(作者单位:云南省农广校大理州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