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021-06-15谭兴超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57期
关键词:初中教育生活化教学道德与法治

谭兴超

【摘要】《道德与法治》在初中教学阶段承载着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养成法治思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力图提出优化路径,以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整体教学效率的推进提供可能性。

【关键词】初中教育;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生活化教学是指以社会现实的生活环境为基础,通过建立特定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去体验学习的乐趣,获得知识的灵感,实现理论与现实的紧密结合,让学生思维更加求真务实,努力追求教学的高质量化,契合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大背景和大环境。以生活化教学的形式推进道德与法治教育意义重大。一方面,它有利于实现道德的教化功能,实现德法共治的基本格局。在学校的教学中体现德治与法治并重,能让学生在道德与法律的底线约束下不断端正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它有利于培育务实型人才。但是,生活化教学毕竟仍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中的问题

第一,教师存在认知误区。在各大初中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仍然坚持传统的灌输式知识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的培育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与老师基本上保持唯分数论与唯实用论的论断,上课纯粹地教授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对这种填充式教学提不起兴趣,不仅不会主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本,甚至把教师授课的时间作为语数外课后作业实践的延伸,助长了不良的教学风气。

第二,师生缺乏互动。教师编写教案是根据有经验的同事或者网上查阅相关资料的方式来完成,往往是以自身的学识与阅历作为评判标准,感觉内容越是详实丰富,越是系统化和理论化,就越能出教学效果。但是,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需求和心理輔导要求,教学成效是会大打折扣的。在课堂照着教案向学生单向传授知识,缺乏问题引导式教学思维,学生不能充分了解教师教学的重难点,品行道德的塑造上也没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第三,教学缺乏新意。在目前的《道德与法治》课上,学生大多是跟着老师的思维去领会知识,缺乏主体自觉性。教师教学方式仍然采用“黑板+粉笔”的教学形式,忽视了对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不能通过PPT、剪辑视频、图片、案例等方式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师教学设计仅仅停留于课堂上知识的讲授,对课外或者户外《道德与法治》教学鲜有涉及。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优化路径

第一,教师要做好教学内容与生活的紧密衔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也是根据日常生活实践来编写的,其中拥有丰富的生活案例资源。这就要求教师有较强的教材领会能力和实际判断力,能够有效地通过教学大纲把理论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对此,一方面,学校要通过定期培训、集中交流学习、慕课比赛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另一方面,教师也需要关注时政,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最好用自己亲身经历或者学生感受过的实际案例来辅助教学。以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亲情之爱》为例,教师要提前充分考虑到亲情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如:亲情是什么?常见的亲情有哪些?怎样算是收获了亲情?对于这些问题,教师需要通过生活中的亲情表现来搜集典型的图片、案例或者视频,利用《孟母三迁》的传统经典故事让学生加深理解,引发情感上的共鸣,帮助树立正确的亲情观才是我们开展教学的深层次目的。平时,我们可以通过与其他优秀教师教学经验的分享了解自己教学还能够提升的地方,也可以通过与学生沟通的方式,了解他们对于教学的需求,不断做好教学内容的策略优化。

第二,以现代化教学技术创新生活化教学。学校要通过多种方式让教师熟练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定期要对教师的上课情况进行旁听,对多媒体教学的使用情况做好记录,指出目前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做好教师的教学评估工作,并与个人的评奖评优相挂钩,这样教师自身就有了学习新技术的动力,更愿意去钻研多媒体教学的技术难点,满足教学需求。以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的《维护国家利益》为例,教师就应该搜集爱国主义为题材的视频、案例,但要明确一点政治即时当下,越是最新的热点评论和话题,越有新颖感,学生也更愿意去思考和理解。如举目前较为热点的在中印边界上牺牲的戍边战士,先通过视频引起学习的情景建构,再通过网络评论来启迪学生有明确的政治站位,帮助学生树立起爱国主义价值观,能够通过自己的行动来爱国。最后,以多媒体播放《义勇军进行曲》,全体学生跟唱的方式,让学生自觉地在生活中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以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助力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端正自己的品行修养,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三,创设户外教学课堂。创设户外教学课堂,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良好的教学体验增长知识与品德修养。这要求学校要统一规划,与红色教育基地、合作社区、企业、机关单位合作,建立起户外教学课堂。与爱国、铭记历史、集体主义、人民至上为主题的章节,到红色教育基地进行体验式学习,更能够让学生有一种民族自豪感。以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踏上强国之路》为例,教师要提前与红色教育基地的工作人员沟通好,利用现有的红色资源,让学生树立整理的历史观;与货币、企业管理主题有关的章节,则到企业实地参观记录,并适当性地引出教材中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真实企业的运作情况;与社区建设、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有关的章节,在社区搭建志愿服务机制,让学生在社区活动室感受社区法治建设、的氛围,通过自己参与社区垃圾分类、公益集市等活动,锻炼自己的生活技能,将学术思维带到真实的社会环境之中,让课堂更具生动性。

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要重视从学生的角度,深入理解生活化的内涵,做好教材与实际生活的衔接,以多媒体技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进行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各学校要努力去创设一些户外课堂,让知识与生活联系更加紧密,将户外课堂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标准,让学生学有所得,德行得到正确引导和培育,让生活化教学更加符合现代化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 赵晓静.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 2021(5):28.

[2] 傅继宏.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方法研究[J].新课程,2021(8):45.

猜你喜欢

初中教育生活化教学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