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先锋谢高华
2021-06-15宋松芳
女 敲起渔鼓笑哈哈,唱一唱改革先锋谢高华,敢为人先敢开拓,为民造福功劳大。
男 (表)1982年,谢高华被任命为义乌县委书记。
女 走马上任的谢高华,发现义乌穷得真可怕,全城只有7盏路灯、1个高音喇?叭,老百姓的温饱难题更加大。
男 (表)谢高华到义乌上任没过几天,就有人在县委门口拦住了他。
女 (白)你是谢书记吗?
男 (白)是的,大嫂,你有事么,咱们到我办公室讲吧。
女 (表)谢书记将这位忧心忡忡愁容满面的妇女带到了办公室,给她泡了一杯茶。
男 (白)大嫂,你叫什么名字,有什么困难需要党和政府帮助解决,说吧!
女 (白)我叫冯爱倩,家里生活非常困难,想摆个小地摊卖点小商品,增加点收入补贴家用。可县管会说我这是投机倒把行为,把东西全部没收不说,还要罚款,这种日子叫我们怎么过?我来要求政府能够允许阿拉摆地摊。
男 (白)这个是政策规定,当然不能违反。这个事情你来找我,我也没有办法呀。
女 (白)你是义乌最大的父母官,当然要找你啊。你一口一个规定,可规定也是人定的。毛主席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你们坐在办公室下规定,调查过老百姓现在的日子是怎么樣的么?告诉你,地摊同意要摆,不同意也要摆,如果真的不准摆,那你到哪里吃,我家8口人也跟你到哪里吃,饿死还不如拼死!
男 (白)大嫂,有话好好说,咱们总得按规章办事,总得讲道理吧。
女 谁知冯爱倩性情泼辣火气大,拍着案桌对抗谢高华。坐牢枪毙我不怕,反正阿拉也没有办法活。阿拉妇道人家没办法,摆个地摊为了过生活,勿偷勿抢勿去骗人家,到底犯了哪条法?
男 谢书记听了冯爱倩一番话,老百姓的温饱问题确实非常?大,如果温饱无法来解决,那叫老百姓怎么来过活。谢书记内心琢磨在挣扎,上级不是派我来度假,如果放宽政策摆地摊,面临丢官罢职摘乌纱。但是不把温饱来解决,老百姓面前怎么去交差。进退两难心里乱似麻,我应该当机立断主意拿。
女 (表)冯爱倩边哭边骂,越骂越凶,激动之下,胃病突然发作,疼痛难挡。
女 痛得她浑身冒汗脚手麻,脸色发白像死虾。
女 (表)冯爱倩急忙拿出一支皱巴巴的烟卷,抽了起来。
男 (白)大嫂,你还会抽烟啊?
女 (白)我这是为了止胃痛。
男 (白)胃疼该去看大夫买药啊,抽烟怎么能行?
女 (白)唉,饭都吃不饱,哪还有钱去医院?忍忍就过去了。
男 (白)(沉默良久,又递上一支烟)抽我的吧。
女 谢书记亲手把烟递给她,还 认真倾听她哭诉的艰难困苦伤心话,见她眼泪鼻涕一把把,掏出自己的手帕递她擦。
男 眼含泪花劝导她,请侬火气不要大。困难总能克服它,党和政府一定会想办法。
男 (白)大嫂,你的困难我都知道了,我们会想办法的,我和县管会的同志说一声,你先回去摆地摊吧。
女 (白)啊!你说什么?
男 (白)先回去摆地摊吧。
女 (白)真的吗?
男 ( 白)真的,我代表县委讲的话,当然是真的。
女 (白)谢天谢地,谢天谢地!谢谢谢书记。
男 (表)谢书记目送冯爱倩走出办公室,但眉间的疙瘩一直没有解开。第二天,他马上组织有关部门开展走访调查,在掌握老百姓生活情况后,召开了常委会。
男 现在老百姓的意见非常大,我们能否放宽政策想办法,摆地摊不要列为投机倒把。允许农民进城离老家,允许农民经商不去干农活,允许农民长途搞贩运,允许农民互相搞竞争,让四个允许开出幸福花。
女 可有的说,放宽政策风险大。
男 有的讲,弃农经商就是投机倒把。
女 有的说,资本主义必须要严打,
男 意见争论分歧非常大。
女 (表)谢书记沉思了片刻,抽了一口烟。
男 (白)请各位静一下。
男 共产党为了人民打天下,就是要让人民过上好生活。风险再大我负责,义正词严眼不眨。
女 顶天立地的谢高华,敢冒风险敢开拓,为了人民过上好生活,不顾前程不怕摘乌纱。
男 从 此义乌人勤耕好学意气更风发,兴商建市决心更加大。鸡毛换糖换出个大市场,名扬世界震中华。
女 在谢书记倡导引领下,历 届党政领导都把市场建设重点抓,市场规模国际化,齐心协力致富路上跨骏马。
男 如今义乌财政收入180多个亿,100多平方公里的城区面积在扩大,高楼林立眼看花,老百姓开的轿车奔驰和宝马。
女 可 是谢书记他在义乌可没有一块砖头一片瓦,小 商品市场的红利他一分一厘也没有拿,干净做事清白做人的谢高华,两袖清风回老家。
合 这就是改革先锋谢高华,敢为人先讲真话。实干精神人人夸,爱党爱民爱国家。
点评:
作品写了一个发生在义乌县城的真实故事,也为当下受众了解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事件提供了一面镜子。
作品的主人公谢高华是义乌县的县委书记,他敢为人先,敢冒风险敢开拓,为了老百姓能够吃饱穿暖过上好生活,不怕丢官罢职摘乌纱,不怕毁掉前程,大胆地开放了义乌小商品市场,为日后义乌成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作根据谢高华初任义乌县委书记时的真人真事改编,时代气息浓郁是最大的特色。也许在当前看来,做点小买卖补贴家用是再正常不过的行为,但在“文化大革命”结束还不久的1982年,姓“社”还是姓“资”仍然是当时争论的一个焦点。“可县管会说我这是投机倒把行为,把东西全部没收不说,还要罚款,这种日子叫我们怎么过?我来要求政府能够允许阿拉摆地摊”,短短一句话,时代感跃然而出,也为作品构筑出了最大的矛盾点,在无形中为谢高华勇于担当革新的行动做好了铺垫。
我了解到,作者宋松芳为了创编《改革先锋谢高华》,多次拜访冯爱倩,了解她与谢书记争吵的经过,并先后采访请教了谢高华书记的秘书、胞弟和两个儿子,积累了大量的故事素材。这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要想让艺术高于现实,对现实最充分真实的了解是基础。
总的来说,本作故事整体情节较为流畅。但还有两点建议。一是在当时姓“社”姓“资”的大争论下,谢高华在拍板开放市场前,必然要有一番强烈的心理活动,这其中的“戏”还可以进一步挖掘。二是希望作者能够在目前的基础上,将对个人的称颂升华为群体的呼唤,让作品真正成为折射改革开放的镜子,如此会更富有现实意义。
(点评人:浙江省曲协理事、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金华道情代表性传承人?叶英盛)
(责任编辑/马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