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路径谈幼小衔接有效性

2021-06-15章婧婧

中国教师 2021年6期
关键词:调查报告幼小衔接

章婧婧

【摘 要】本文从探索幼小有效衔接的多路径出发,以幼儿、家长、小学教师三方为主体的调查报告为依据,发掘幼小衔接的可能性,聚焦中小学所倡导的核心素养和幼儿园关注的学习品质的共通性,以终身教育为理念呼吁在追求学段教育公平性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目标共同体、实行多元有效沟通等具体策略,探讨如何形成良好的幼小衔接生态。

【关键词】幼小衔接 多路径 调查报告 衔接生态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相互连接,科学的幼小衔接应当是理念科学、尊重儿童、多方协作、课程和谐、家园校合作无间的样态[1]。我国在幼小衔接之路上探索多年,却依旧会在幼儿升入小学时发现诸多衔接不到位的现象,导致一年级家长产生焦虑、教师感到吃力。

一、问题提出

幼小衔接是家庭、幼儿园和小学乃至社会共同的责任,以往研究主要在于阐述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赋予多方角色以责任意识及某具体学科衔接的方法,即便谈策略,也是泛泛而谈,可操作性不强。那么如何做才能真正全面科学地进行衔接行动,而不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呢?

我们首先要思考:为何会出现幼小衔接不对等、不到位的状况?家、园、校三方对于幼小衔接的认知和需求到底是什么?不同学段学校教育的目标和追求又是什么?即便需求和目标有所不同,是否也可以努力寻求利益共同点,尝试求同存异呢?为此,江苏省苏州科技城彭山实验幼儿园面向幼儿、家长和小学教师,开展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从了解各方认知和需求开始,寻求幼小衔接适切的切入点。

二、研究方法

1. 幼儿访谈的设计和进行

幼儿访谈旨在了解幼儿对于“我要上小学了”的已有经验和兴趣需要。从“你知道的小学是什么样的?”和“关于小学,你还想知道什么?”两个开放性问题,随机抽样,展开访谈。借助班级“我想和你聊一聊”“我们班的茶话会”等活动,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下聊一聊幼小衔接。

2. 家长问卷的设计和进行

家长访谈旨在了解家长对于幼小衔接的认识理解、问题困惑和所作所为,问卷中包含了11个单选题,4个多选题和3个问答题,通过随机抽样,共向6个班165名家长发放了问卷星调查表,共收到14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4.8%。

3. 小学教师的访谈设计和进行

我们对小学教师的访谈设计了5个问题,分别是:在一年级你负责的学科大概会教授哪些内容?有没有比较困难的地方?希望幼儿在小学前具备哪些能力?幼儿在哪些方面会表现得比较薄弱?幼儿进小学会有什么不适应的地方?我们对周边小学一年级6位教师,语文、数学、英语教师各两位,进行了电话访谈。

三、研究结果

1. 幼儿经验和兴趣的分析

调查分析发现:70.71%的幼儿对小学心生向往,26.43%幼儿对上小学没有太多想法,还有2.86%的幼儿害怕上小学。访谈后发现幼儿对于小学的已有经验、兴趣大多在于小学的环境(教室、操场、厕所等)和学习方式(上课、作业、考试等)两方面。说明幼儿对于小学的认知比较片面,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是否可以从他们的兴趣点和困惑点着手,进一步了解小学及小学生活。

2. 家长认知、行动和需求分析

(1)现状影响认知:二胎家庭占比高,社会适应、学习品质比学科成绩更重要

自二胎政策实行以来,很多家庭积极响应,迎来“二宝”。通过本次调查发现,我园目前的大班幼儿,56.74%的家庭中已经有了上小学的哥哥、姐姐。由于在“大宝”入学时遇到许多问题,使家长对于“二宝”的幼小衔接更加关注。

通过对56.74%(80位)的二胎家长展开进一步问答调查“小学生初入学时的最大问题”,汇总之后发现,家长们的回答集中在:学习习惯、主动性、独立性、社会适应、坚持性等方面。不难发现,社会适应和学习品质成为问题的核心。

正是有了二胎家长对于“大宝”幼升小的了解,他们对于即将升入小学的“二宝”的关注點聚焦在能否适应小学生活占90.71%,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占70.71%,是否能遵守规则占55.71%,成绩是否良好占43.57%。这一调查结果显示,家长首先关注的是社会适应。无论是适应小学生活,还是遵守小学规则,或是处理人际关系,都属于社会适应的范畴。其次才关注学科成绩,这一结果打破了以往我们认为的家长的关注点都在分数上的误区。

(2)误区造成盲区:缺乏科学幼小衔接认知,存在盲目衔接现象

在对“家长对于幼小衔接了解程度”的分析中发现,仅有26.43%的家长表示对幼小衔接很清楚,70%的家长表示知道但不清楚,还有3.57%的家长表示一点也不清楚。这充分说明了家长普遍缺乏对幼小衔接的认识。69.29%的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参加过幼小衔接的学习,主要以幼小衔接的培训班为主,选择培训班通常以离家近、周边同龄幼儿都参加作为标准,幼小衔接培训机构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数学、语文和英语等学科教学,家长对于机构教学质量和水平并不十分了解。86.43%的家长都在家对孩子进行过学科辅导,数学、语文、英语三科均有,但是62.41%的家长表示教过但不知道如何教。

(3)困惑决定需求:社会适应、学习品质和学科经验并重

几乎所有家长都认可家庭、幼儿园在幼小衔接中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家长的需求关注点与一年级学生的问题不谋而合。主要在社会适应、学习品质和学科素养三方面,首先是学习习惯,其次是语言表达、自理能力、规则意识,再次是拼音、数学等学科学习。

总结以上问卷进行分析:一是家长认可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并且肯定家、园都起着重要作用;二是家长对于幼小衔接真正的意义和内涵并非很清楚,但是面临即将升入小学的现状,而造成了一定焦虑,体现在盲目参加幼小衔接班,陷入了在家教学存在困难的窘境;三是孩子上小学,家长对于行为习惯和学习品质等方面的关注超过了对于学科成绩的关注。

3.小学一年级教师的访谈分析

我们对部分小学教师进行了访谈,他们反馈幼儿进入小学后,适应方面有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学习习惯及学习品质方面较为薄弱,建议幼小衔接时能够多加关注这两个方面。访谈中了解到:語文、数学、英语三科教学在小学一年级入学初学科内容都较为浅显;刚上一年级的学生普遍存在课堂纪律差、注意力不集中、一用学具操作就兴奋、回答问题容易紧张、笔头作业质量差等问题。对此,6位教师均希望在入小学前幼儿能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较好的专注力、会正确的握笔方式、会写自己的名字、能认识一些汉字、会写100以内的数、知道一些数学常识等。对于识字量能有助于学生加快做题的速度以及有一定学科基础能学起来更轻松等问题上也出现了不同意见。可见,无论学科专业知识方面有多少种分歧,对于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上的要求都达成了高度共识。

四、建议与思考

1. 树立平等的学段教育观念,才是实现衔接的基础

美国早期教育主要是针对0~8岁幼儿,幼儿园与小学一、二年级形成的“K-2”公立免费学制,是美国幼儿教育的一大特色[2];澳大利亚的幼儿园专门开设招收4~5岁幼儿的小学学前班(Prep School);英国将幼儿园阶段教育(5~7岁)和小学阶段教

育(7~11岁)共同纳入义务教育范畴……我国的幼儿园教育作为独立于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以外的学段,且没有设置系统的衔接教育,这一现状决定了幼小衔接在我国将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任务。有学者认为:我国的幼小衔接长期以来存在“一头热”的现象,即幼儿园主动向小学靠拢[3]。不得不说,这样的现象有制度的根源,树立平等的学段教育观念成为一大突破口,幼小衔接本来就是幼儿园和小学共同需要承担的责任,应该保持一种平等的对话,立足两学段的特殊性,求同存异,将幼小衔接作为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低年级的共同要务,才是实现有效衔接的基础。学前教育立法是最为有效的保障。从观念到立法再到观念,才能逐渐实现真正学段公平。

2. 构建不同学段的目标共同体,求同存异才是有效衔接的突破口

日本学者认为小学是教授知识和技能的场所,而幼儿园是以游戏为中心的场所[4]。幼儿园和小学存在着诸多差异性,但从终身教育的视角看待任何一个时期的教育都应该是共性的发展目标和个性的阶段性目标共存的状态。基于以上调查,初入小学的幼儿表现出的普遍性行为习惯等的适应问题,给了我们建立目标共同体的可能性与可操作性的启发,核心素养就是幼小衔接目标共同体的抓手。

我国在2016年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一重要研究成果。不难发现,核心素养是终身学习的能力指标,而核心素养和幼儿园阶段所提倡的学习品质有着诸多共通点,但是遗憾的是普遍关注的是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往往把学前儿童排除在外。早在1996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CO)就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在“终身学习”思想指导下,提出了界定21世纪社会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形成了终身学习的五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和学会改变[5]。并且在《全球学习领域框架(The Global Learning Domains Framework)》中呈现了包含学前、小学和小学后三个阶段在内的七个维度指标,可见,学前时期是奠定终身学习的关键时期。其中,一级指标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五大领域有着相似之处,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下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纲领性《指南》有着深远的意义,且学前和小学的培养目标有着共性延续和个性发展的特点。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和各阶段存在着培养断层,呼吁建立以素养和品质为纽带的终身培养体系,将学前教育纳入终身教育,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细化每一阶段的具体目标,保证跨学段教育的同时成长不间断。这也是在教育体制不变的前提下,最为切实可行的促进幼小衔接的有效性和终身可持续性发展的最有力途径。

3. 营造开放沟通的良好氛围,助力家、园、校形成合力的衔接生态

在此次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家长是焦虑的,因为找不到了解小学教育的有效渠道,盲目选择社会上的幼小衔接机构;幼儿园、小学是脱节的,因为缺乏对不同阶段教育的了解、目标导向,衔接困难;孩子从幼儿园升到小学就像要跨越一个高高的台阶,需要得到帮助。日本早在1948年就发现了幼儿园和小学是明确分开、相互独立、衔接困难的问题,他们借鉴了美国,却不是完全拿来主义,经历了从《保育要领》到《幼儿园教育要领》的多次修订,再到《东京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规则》的探索,正视学段差异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沟通、交流等促进幼小衔接的具体举措[6]。

沟通是促进各衔接主体了解彼此、形成合力、减缓多方心理坡度的关键,有助于家、园、校形成合力,为了孩子的成长而创造良好的幼小衔接生态。沟通的具体举措可分为两方面:一是教育信息的沟通。首先,可以通过组织幼小衔接的研讨会、交流会,鼓励幼儿园、小学以及家长共同参与,构建幼升小的有效桥梁,答疑解惑,共同探讨,达成幼小衔接认知上的共识,更好地实现科学衔接;其次,信息的沟通应该是随时随地、开放的、多元的,各校、园可以通过开设幼小衔接窗口,积极吸纳多方意见和建议,及时反思,不断更新幼小衔接方案,从而探索最优之路;最后,联合教研也是增强幼小衔接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二是教育资源的沟通。教育资源首先是教师,美国在幼小衔接上提出了很多新颖的策略和制度,比如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师资合流,可以共同商定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幼儿园和小学教师相互能到彼此学段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等。教师双向沟通,使幼儿园和小学的教师在认识和经验上达成共识。此外,幼小衔接应该作为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共性必修课,纳入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之中,使这些教师肩负起幼小衔接的使命与责任,是幼小衔接的一大保障。其次,教育场所等物质资源的沟通和共享也尤为重要,为幼儿提供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的机会,潜移默化中去感受幼儿园和小学的异同,拓展幼儿对于小学外观环境和学习方式的认知,鼓励幼儿去探索和体验小学生活的趣味,这就让幼儿有一定的心理过渡,激发幼儿上小学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促进两者的衔接。教育资源的沟通还涉及课程的沟通,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有学者认为小学低年级应该向幼儿园学习,关注游戏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尝试以游戏教学激发幼儿兴趣,让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的生活。当然,幼儿园也应该提前了解小学一年级的课程内容,分析教材、立足《指南》等文件精神,科学地做好入学准备。

幼小衔接任重而道远,期待能够构建多路径多桥梁,形成良好的幼小衔接生态,以终身教育为目标共同助力幼儿轻松走好人生的关键一步。

参考文献

[1] 冯璇坤,刘春雷.幼小衔接阶段教育的节奏与目的[J].教育学术月刊,2019(2):61-67.

[2] 许艳.美国幼小衔接的经验及启示[J].教育研究,2009(4):11-13.

[3] 李秀,陈宝华.幼小衔接中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6(S2):138-140.

[4] 高月教惠.日本的保育内容变化的视点[J].福山市立大学教育学部研究纪要,2015(13).

[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6] 王幡,白健,王建平.日本学前教育中“幼小衔接”的实践与启示[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5(2):80-85.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科技城彭山实验幼儿园)

责任编辑:高珊

1040756279@qq.com

猜你喜欢

调查报告幼小衔接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调查报告
各年龄段人群对网上健康教育的认知和期望的调查报告
高中生数学应用题学习状况的调查报告
2018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东北和中西部人才流失严重
幼儿园如何做好数学教育的幼小衔接
又看“幼小衔接”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5%
都是机器人惹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