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口袋公园系统微更新设计策略研究
2021-06-15蔡雨清
摘要: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城市绿地供与求的矛盾逐渐突出。口袋公园因其灵活微小、方便亲民等特点逐渐在我国城市中流行起来。本文针对当前城市口袋公园在规划布局及设计上的不足,以地域性、整体性、人性化、多样性为原则,从道路流线、功能需求、景观色彩、文化脉络等维度进行微更新,使口袋公园系统与周边公共环境空间的联系得以加强,进而更好地探寻未来城市口袋公园的规划设计方案和有关建设举措。
关键词:口袋公园系统;微更新;公共环境空间
中图分类号:TU98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7-0-02
0 引言
在后疫情时期,公共环境空间引起大众的关注,人们迫切需要高质量的绿地户外活动空间。虽然城市里建设了许多街道、小型绿地、大公园,但是普遍存在问题,且彼此缺少联系,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通过对口袋公园系统进行微更新设计,在改善场地的同时,加强口袋公园之间的联系,提升城市公共环境空间质量。
1 口袋公园现状分析
口袋公园,也称袖珍公园(Minipark或Vest-Pocket Park),是指规模很小的城市开放空间,它们常呈斑块状散落或隐藏在城市结构中,直接为当地居民服务[1]。我们平时所看到的街道转角花园、社区小型公园、道路旁或滨水的条形绿地等都属于口袋公园的范畴,城市中的一些闲置荒地也有待改造成口袋公园。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口袋公园也是如此,虽然面积无法与大型市政公园相比,但仍具有绿色生态、休闲娱乐、文化展示、防灾减灾等功能。近年来,随着国内众多城市开始大力发展口袋公园,我国口袋公园的数量和规模屡创新高,口袋公园正在不断融入当地居民的生活。笔者经过对多个口袋公园的实地考察及分析,将现存问题归纳为以下4点。
1.1 零散杂乱,缺乏系统
城市中的口袋公园大多依路而建,然而道路沿途的口袋公园建设明显滞后于道路建设,很多地方在道路规划时没有充分考虑到未来周边景观的发展,这就导致口袋公园分布零散,隔离独立。如有的口袋公园地处狭窄区域,被建筑挤压着,场地趋于荒废,且只有一至两个出入口,通达性较差,致使公园的利用率低。
1.2 功能不足,缺少管理
绝大多数口袋公园功能单一,没有考虑到附近使用人群的需求,如在邻近老旧小区的口袋公园,没有考虑适合老年人休憩闲聊的空间功能,场地缺少趣味与活力,造成了空间浪费。
口袋公园还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老化的问题,如园内的健身器械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加上自然的风吹雨打,存在生锈严重、操作不畅、部分损坏等现象,这是由于建成后的维护与管理不足。植被缺少养护,器械缺少修补,包括口袋公园内的水体缺乏治理清污,这些都极大地影响城市形象和公园的吸引力。
1.3 形式单一,缺少层次
口袋公园内植物的布局形式过于模式化,大片的草坪只能观赏,围合的灌木丛过于规整,乔木遮阴的功能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在植物配置方面,植被单一,简单地填充乔木灌木以及草坪,没有通过巧妙合理的植物搭配达到多层次,色彩丰富的景观效果。充满绿色系的公园虽然满足基本的生态要求,但植物颜色单一容易给人造成视觉疲劳,使得公园缺少新鲜感。
1.4 人文失范,特色不明
多数口袋公园的设计比较粗糙,具体表现在缺少人文关怀,没有地域文脉特色的渗透,在空间尺度和视觉上与周边的环境缺乏联系。部分应突出主题文化特色的公园由于对文化元素挖掘及运用的不足,而未能达到文化育园的深度。如被称为海盐风貌区的口袋公园,在园中很难看到海盐文化元素的影子,公园中心简单布置了一个八卦图铺装的广场,显得生硬又无趣,四周也没有配备休憩座椅,导致来此的老人只能倚靠在荒废的舞台边。
2 口袋公园系统微更新概述
城市微更新作为微小修复、修补的一种有机更新方式,在中国城镇化转型发展和国家积极推进“城市双修”的政策背景下,引起了越来越大的关注[2]。微更新不仅代表着改造力度小、破坏原貌少,更意味着营造出一种随意亲和,充满人性化的文化氛围。城市口袋公园系统的微更新设计有以下两点:首先,需要将零散的单个口袋公园根据城市肌理有序地组成口袋公园系统,这样原本独立的口袋公园就又回归到大的公共环境空间中,实现“点—线—面”相结合的一体化绿地开放空间格局。其次,是微更新手法的运用,重点在于针对现存的问题,进行对应的改善设计,如老旧小区附近口袋公园缺少休憩空间功能的问题,可以在实地调查后,补充一些休息座椅、亭子等公共设施,从而提升这一公共环境空间的质量。
3 口袋公园系统微更新设计策略研究
3.1 设计原则
研究发现受人们欢迎的口袋公园都具备了以下几个条件:具有较强的可达性、其所处环境的小气候良好、公园内设施合理恰当、使用者的心理安全感较高[3]。为了保障设计研究过程的严谨,需要遵循4个原则。
3.1.1 地域性原则
现阶段,城市公园建设强调突出地域特色,融合地域文化,展现不同的城市公园主题,避免设计思路与展现形式趋同化[4]。在此背景下,对于口袋公园系统的微更新应坚持尊重设计对象的现状风貌以及本土文化特色,扎根实际,在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资源和文化特色的背景下,追求與地域风土人情和文化氛围相融合的目标。
3.1.2 整体性原则
对于口袋公园系统的景观改造必须注重整体效益,因为口袋公园系统的出发点是将零散的口袋公园规划为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在保证单个口袋公园空间整体性的同时,通过功能整合、布局调整等保持口袋公园系统的整体性,从而寻求区域景观的共同发展。
3.1.3 人性化原则
口袋公园系统作为城市公共环境空间的一部分,是为居民服务的,所以口袋公园系统的微更新必须以满足居民的游园需求为出发点,这不仅要求以人为本,还要求以实用性为本,要充分认识到人的日常使用需求和人与环境的交互关系。通过人性化的设计,给园内带来温度,让游园的人们感受到关怀与亲切。
3.1.4 多样性原则
人的多样性需求与设计手法的差异性导致附属城区之中的小型公用绿地有不同的面貌[5],所以丰富景观风貌的多样性是人民日常生活多元化的切实需要。景观多样性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环境景观的自我运作和相互作用下,衍生出诸多景观要素,不仅增加了景观层次,也有助于维持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
3.2 设计策略
3.2.1 改善道路流线,串联景观绿廊
交通日益拥堵,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不断挤压着人行道和道路旁口袋公园的有限空间,改善道路流线已迫在眉睫。针对口袋公园杂乱的出入口道路,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场地周边的车行和步行交通状况,从而考虑出入口的数量和相对位置,在保证无障碍通道畅通的前提下,细化进园道路的主次设计。通过对现存道路进行筛选和思考,保留人流量较多的道路,改造无人问津的小径,使得口袋公园与附近的城市主要道路及社区场所保持畅通,实现较强的可达性。部分口袋公园的边缘地区就是道路旁的隔离绿化带,应适当减少这些绿化带的围合,间隔开放出一些通道,增加公园的开放性。例如,西班牙的巴克斯广场,被美术馆、大学建筑、住宅楼、商场以及酒店所包围,作为环路中心的一块小型绿地,通过开放边界,吸引人们进入其中休闲娱乐,给广场绿地带来了更多可能性,体现了绿地空间的包容与开放。还可以将城市报刊亭与口袋公园入口道路结合起来,不仅为口袋公园附近的居民提供方便,也为公园带来一定人流量,缓解报刊亭的没落。针对口袋公园之间缺失的流线,应通过整体性的规划调整,依托城市的自然脉络,如主要水系、道路等,梳理出一条连续性的人文景观步道,然后采取增设口袋公园、绿地改造、拓宽步行道等方式,逐渐建立畅通的慢行游园系统。通过改善道路流线,连通口袋公园斑块形成生态活力廊道,构建集观赏、休闲娱乐、文化、生态价值于一体的综合公共环境空间基质。
3.2.2 完善功能需求,健全养护机制
为了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一方面通过口袋公园需求调查,采取实地走访、问卷采集等方式,依据真实需求更新休憩座椅、标识导向牌、垃圾桶、照明灯等设施,使得口袋公园逐渐满足附近人群的基本需求。在完善功能需求时,应注重触动人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全方位的感知,使其成为追求人性化的空间活动场所。另一方面,通过标语、告示栏等布置,加强场地的教育和引导功能,增强市民自觉维护景观环境和公共设施的意识。此外,还需加强对基础设施的维护力度,健全公园的养护机制,号召附近使用者共同维护公园环境,从而提高场地使用率,形成共护共享的良性循环。针对口袋公园系统内不同公园的不同需求,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如对于主要功能需求不同的公园,应区分部分基础设施的介入,在流动性较强的街道转角花园,可以减少休憩座椅的布置,或将座椅与花池相结合,留出较为开阔的通道,方便行走和疏散。在整体完善口袋公园系统功能的同时,寻求场地的个性化和可持续发展。
3.2.3 统筹植物搭配,丰富景观色彩
对于城市口袋公园普遍存在景观同质化的问题,需要重新统筹城市公园风貌。一方面,应了解当地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在尽可能保留原有生态环境及自然生长植被的前提下,科学选择植物品种移植以及布局面积,多加入一些适应性强的特色乡土植物,这样不仅有利于融入当地生态环境,还体现了植被文化,增加景观亲切感。另一方面,用丰富植物配置的形式与层次打造不同观赏点,增强空间视觉效果的同时,给场地带来更多的特色节点。积极发挥边缘效应,结合内部种植,综合考虑植物景观艺术性以及植被养护成本,而后适当追求四季常青,常年有花的效果。例如,嘉兴市在富安臻园口袋公园的微更新中,保留大的乔木以及部分草坪,以花期长、养护成本低的无尽夏为植物主题,结合红色步道,丰富景观色彩的同时带来生机与活力。通过统筹植物搭配,在整体提升口袋公园系统的景观层次后,可以采取不同的主题植物、视觉标识颜色、铺装纹样等策略,使得系统内呈现一园一景的多样性景致。
3.2.4 激活文化脉络,展现城市特色
地域文化和精神文明对于城市发展愈加重要,城市文化主题公园也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通过深入挖掘当地文化底蕴,形成区域特色元素,如历史文化演变、历史名人传记、民风民俗等,然后融入景观绿廊的叙事性设计中,因为一连串的口袋公园是叙事编排的最佳场所,承载着周边居民的生活记忆,可以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增强文化归属感。沿线文化脉络的阐述为口袋公园系统提供了线索,有利于形成一个整体统一的线性口袋公园系统,这样人们在公园体验休闲的同时,也能感知历史,参与城市的发展更替过程,感受地域文化魅力,充分激发人们对文化的传扬精神。例如,在临平老城区的有机更新中,将七个口袋公园分为名人胜景、历史事件、市井文化三个主题类型,结合历史遗址故事、城市发展变迁、园林等元素,采用文化浮雕景墙、多元化铺装、文化雕塑小品等设计手法,让人们在游园时能观山望水,忆古思今,给老城带来生机与活力的同时,也打造了一系列靓丽的城市景观名片。此外,还可以结合当地旅游风景区发展,尝试与各大景区对接,吸收景区特色加入口袋公园的微更新中,增强景观底蕴的同时积极宣传地方景点特色,加强了城市文化旅游品牌效应。通过公共环境空间的营造探索城市品牌特色的意义与价值,润物细无声地以园引人,以文化人,在口袋公园系统地自然运作下,不断迭代新的感动。
4 结语
灵活多样的口袋公园在当今城市里已不容忽视,不受面积限制的特点更是在高密度的城市里如鱼得水,有着很多“见缝插绿”的选择空间,虽然存在许多问题,但微更新这一方式可操作性较强,如今已经影响着各地的口袋公园建设,相信在未来城市微更新的举措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本文在对口袋公园系统的微更新设计研究时,尝试从道路流线、功能需求、景观色彩、文化脉络等维度进行微更新设计思考,加强口袋公园系统与道路及周边公共环境联系的同时,为居民带来高质量的绿地开放空間,充分展现了城市口袋公园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张文英.口袋公园——躲避城市喧嚣的绿洲[J].中国园林,2007(04):47-53.
[2] 王莉莉.城市微更新中的景观营造——奉贤南桥口袋公园调研及改造实践[J].上海城市管理,2020,28(01):83-88.
[3] 王进.城市口袋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9.
[4] 黄笑瑜.城市公园中地域性景观设计分析[J].现代园艺,2021(02):68-69.
[5] 贾重阳.论口袋公园系统化设计初探[J].齐鲁艺苑,2015(01):97-101.
作者简介:蔡雨清(1998—),男,江苏扬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