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电影中的表达艺术分析
2021-06-15焦镛兮骆玮
焦镛兮 骆玮
摘要: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艺术的必然成分包括情节、性格、言语、思想、形象、歌曲6个要素,其中情节位于第一位。但在《无人知晓》这部电影里,纪录片导演出身的是枝裕和更重视记录,即还原生活本真。他用独一无二的叙事手法和巧妙的构思使整个影片的悲剧基调不厚重,显得温暖而平缓,但在剥开层层阳光营造出的看似温情氛围的外壳后,能让人感受到直击人心的悲戚。《无人知晓》的独特性使得该影片取得瞩目的成就,本文以该影片为例,在情节、角色、悲剧表现和镜头四个方面探讨悲剧电影的艺术表达。
关键词:《无人知晓》;是枝裕和;悲剧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7-00-02
《无人知晓》是根据日本真实案件“西巢鸭弃婴事件”改编的电影,当年刚从大学毕业的是枝裕和看到报道后深有感触并写出剧本,筹备了15年才开始拍摄。《无人知晓》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是枝裕和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独一无二的叙事手法和巧妙的构思使得电影抽离了通俗的悲剧故事表达逻辑[1],运用了直接记录的方式近乎冷漠地将这个故事娓娓道来。
1 《无人知晓》的情节设置
1988年,日本一则社会新闻引起轰动,在东京西巢鸭地区的一名母亲为了和男朋友同居残忍抛弃四名子女,其中最大的孩子只有14岁。3岁的妹妹因为偷吃长子朋友的零食被毒打致死,众人将妹妹的尸体放在行李箱里拖到公园埋葬,直到同年7月因邻居忍受不了公寓里散发的恶臭气味上来查看发现事有蹊跷,孩子的身份才得以曝光[2]。
纪录片导演出身的是枝裕和在拍摄故事片时非常重视场景的真实性。面对这样的题材,是枝裕和并没有用该题材赚取观众的眼泪,而是选择运用直接叙事的方式去讲述故事,始终保持着记录者的姿态,不特意强调时间的流逝,而是用周围环境的变化侧面表现出时间变换,如孩子们逐渐变厚的衣物,桌子上渐渐减少的生活费,越来越乱的屋子和雪(次女)拿来画画的水电通知单等等[3]。值得一提的是电影里一年半的时间变化是真实发生的,导演认为只有真正地成长才会产生这样的效果,这种效果为观者呈现出最真实的观感,也增强了时间的厚重感[4]。
影片没有惯常意义上的高潮,但却不缺乏内容的趣味性[5]。母亲第二次离家后电影用明(长子)身边人物关系的变化充实故事,起初明结识了一群和他年纪相仿的男孩,不惜拿出家里微薄的生活费与他们玩耍,但这群男孩因为他贫穷的生活状况而弃他而去。之后明又遇到一个遭受校园暴力的女孩并逐渐对她产生情愫。这些平凡的小事件撑起了这部影片,也让观众沉浸其中[6]。
2 《无人知晓》的角色设置
在影片中,是枝裕和将母亲的形象进行了特殊美化而非脸谱化的表达。4个孩子的母亲,梳着与年纪不符的双马尾发型,穿着碎花裙子,她会与明聊自己的爱情,会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会给家里制定规矩。导演没有特意强调母亲的残忍和不负责任,而是站在她的立场诠释角色。母亲的存在像是对孩子们悲惨生活的嘲讽,更加讽刺的是,整个电影里孩子们没有为自己的生活流过一滴眼泪,也没有怨恨自己的母亲,而母亲却落下了整部影片唯一的一滴泪[7]。
长子明在影片中似乎与母亲调换了角色,他规划生活的每一笔开销,操持家中的柴米油盐,但同时明也只是一个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他有自己的爱好和梦想,在机缘巧合下一位教练满足了他想打棒球的梦想,可是同一天妹妹雪因为明不在家中从高处摔落而死。明无法向自己的弟弟妹妹诉说自己心中的苦闷,只能对家庭成员之外的纱希倾诉[8]。
这部电影给观者的第一感觉就是真实,这种真实并不是纪录片的手持镜头可以达到的,根据导演的描述,他在拍摄这部作品之前,和孩子们相处了近一年的时间去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再根据他们的性格特点改写剧本。在拍摄期间,4个孩子并没有剧本,导演会给他们讲解故事内容,让他们自由发挥,这才有了演员情感的真实流露[9]。
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中这样阐释悲剧的意义:即使悲剧始终渗透着深刻的命运感也不畏缩,反而更加赞扬艰苦卓绝的努力和英勇无畏的反抗[10]。影片对明的描写处处体现了这种对命运的反抗,一个仅仅12岁的孩子,不能上学却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撑起抚养三个孩子的重担,明的反抗体现在他既希望他的母亲回来,又在感受到母亲真正抛弃他时宁愿吃过期的食物,也不愿寻求母亲的帮助。此外,明的朋友纱希为了雪的病宁愿去援交也不愿寻求大人的帮助也体现出对命运的反抗。
3 《无人知晓》的悲剧表现
导演擅长在电影的细微之处体现悲剧的冷漠感。他用阳台上小草的发芽与枯萎,孩子们的头发长度等隐晦地体现母亲的冷漠离开,影片最大的高潮仅仅是明得知纱希做援交后的一段奔跑长镜头,也是影片中唯一的感情宣泄口[11]。
恩格斯认为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12]。在影片中,前半段更倾向于拍摄痛苦当中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快乐,当观众感受到角色所拥有的快乐与自己日常经历的快乐之间的差别时会产生强烈的对比心里达成一种比渲染悲伤更强烈的情感表达[13]。
电影中吉他扫弦的配乐反复出现,以乐衬悲而更悲[14]。配乐第一次出现在母亲搬家后,孩子们从行李箱里钻出来,仿佛在开一个有趣的家庭聚会,音乐传递着快乐的情绪;第二次出现在惠子离家后,孩子们仍然有条不紊地做着自己的事情,此时音乐表现出阳光下的阴霾的悲剧感;第三次出现在主人公明帶着雪去车站等待母亲的片段里,轻快的音乐已经完全成为痛苦的反衬;最后一次响起是在明和纱希回家的路上,这已经是欢快外壳下的悲凄呜咽,吉他扫弦贯穿始终,但情绪的表达却一次比一次厚重[15]。
4 《无人知晓》的镜头语言
是枝裕和非常擅长运用长镜头,这种拍摄手法可以充分展现镜头内部的纵深空间关系和场面调度,用客观镜头表现画面,让观众以第三视角体会主角的生活[16]。是枝裕和颇受侯孝贤风格的影响,不刻意制造矛盾和煽情旁白而是用平铺直叙的细小片段组成长篇,再用细节打动观众[17]。例如,明喊在阳台洗衣服的京子(长女)回房间吃饭的桥段,导演将镜头久久定格在阳台还在运作的洗衣机上,伴随着洗衣机的响声和街边车辆鸣笛的环境音,以此暗示这是京子能达到的离自由最近的一方天地。影片采用了直接的电影拍摄手法表现电影内部空间的纵深调度,例如,明在母亲第一次离家后外出采购,导演用一个长镜头拍摄了明拿着食物回家的片段,主角徐徐走过一段楼梯,楼梯左侧天真可爱的小朋友们玩着游戏而他已经开始操持家务,两边形成鲜明对比[18]。
这部电影也有许多特写镜头值得细细品味,特写手法可以强调影片情绪,着重刻画人物心灵增强观众带入感,引发观众思考[19]。例如,明刚搬家时母亲带着他给邻居打招呼,镜头给明紧张地咽口水做了特写表现他的不安。另外,该场景采用了声画分立的表现手法,将明紧张情绪的特写和背景音母亲对邻居撒谎的对话放在一起,加强对比,渲染情绪[20]。
在机位的选择上,导演也展现出了他的不凡能力。他用机位的变化表现权力关系的变化,如电影中母亲第一次回家,京子打破了她的指甲油瓶,镜头以京子视角俯看母亲(如图1所示),使母亲和孩子权力位置的互换,接着镜头仰拍京子(如图2所示),使京子作为家中“掌权者”,成为道德正义的化身来质问母亲为什么长期不归家,表达了自己对母亲不作为的谴责[21]。
影片的色彩也体现了导演的独具匠心。灯光师对布光的使用十分克制,即尽量运用自然光线,这样不仅减少了人工雕琢的痕迹而且使影片的呈现更加真实。影片冷暖色调的把控也很精妙,暖色调着重在出租房中使用,如母親回家和4个孩子一起吃饭的温馨场景,传达孩子们对生活和家的向往;冷色调大多在室外场景中使用,表现为灰蒙蒙的阴雨天,如明向父亲借生活费,表现了外部世界的冷漠[22]。
电影中的全景镜头十分耐人寻味。虽然这部影片是以室内生活场景为主拍摄的电影,但也穿插了一些日本繁华都市全景的空镜,这样的拍摄构思巧妙地对应了影片主题,诠释了在这喧哗世间他们无人知晓的悲剧命运[23]。
5 结语
《无人知晓》的独特性在于导演对悲剧的表达、情感的把控以及在情节上的巧妙安排。在悲剧的处理上避免了以哀乐衬哀情的通俗表达,并在镜头语言上运用长镜头,特写镜头,全景镜头等,使影片层次分明。是枝裕和的表达使观众看到了真相但又不沉溺于真相,使电影想要传达的悲凉久久萦绕在观者心头无法宣泄。
参考文献:
[1] 温晓亮.《无人知晓》叙事学分析 [J].电影文学,2018(08):118-120.
[2] 张明明.由《无人知晓》看日本人文主义电影[J].电影文学,2018(10):153-155.
[3] 伍文珺.论是枝裕和电影中纪实与虚构的关系——以《无人知晓》为例 [J].影剧新作,2017(02):102-106.
[4] 李飞扬.差异化社会环境下象征主义的发展路径——以古斯塔夫·莫罗、克利姆特为例[J].艺术科技,2020,33(23):65-66.
[5] 张晓晶,吴冬蕾.景观都市主义视角下城市边缘区域景观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20):78-79.
[6] 王浩哲,张宁.浅谈国内低成本电影发展现状——以《心迷宫》为例[J].大众文艺,2019(22):195-196.
[7] 张宁,李蕙廷.《绿皮书》主题内涵之解读[J].大众文艺,2019(24):182-183.
[8] 吴双双,李永昌,孙云鹏.宋代文人画审美与现代平面设计[J].美术教育研究,2020(2):60-61.
[9] 周卫臣,孙献华.浅析西方古典绘画中的美学特征[J].美学教育研究,2020(9):22-23,27.
[10] 盛家琛,张宁.浅析摄影对印象派绘画的影响[J].美术教育研究,2020(12):52-53.
[11] 张润楠,汤箬梅. AR/VR数字化技术下对环境空间设计的影响[J].美术教育研究,2020(12):69-70.
[12] 徐靖雯,湛磊.“画无定法”VR绘画研究与设计[J].美术教育研究,2020(14):28-29.
[13] 石宇琳,曹磊.城市景观设计中地域性元素的应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20):76-77.
[14] 陈思妤.简述风光摄影中的构图方法[J].艺术科技,2020(13):84-87.
[15] 陈子玥,刘力维.浅析地方文化在民宿设计中的体现[J].艺海,2020(11):156-157.
[16] 高琴.《航拍中国》的“点线面体”叙事结构[J].艺术科技,2020,33(23):91-92.
[17] 董曦月.新闻类短视频的社会价值研究[J].艺术科技,2020,33(23):99-100.
[18] 管佩佩,金晓雯.日本浮世绘的形式及其社会学研究[J].美学教育研究,2020(21):46-47.
[19] 张景淼,湛磊.感受单色摄影的无“颜”力量[J].美术教育研究,2020(20):40-41.
[20] 程雨欣.宫崎骏作品主题倾向解释[J].艺术科技,2020,33(23):87-88.
[21] 孟李想,张磊.社会互动理论下的城市交往空间设计研究[J].艺术科技,2020,33(23):178-179.
[22] 韩佳洋.试论中日合作动画的现状及问题[J].艺术科技,2020,33(23):89-90.
[23] 吴韵悦,李雪艳.艺术中的雅俗文化之辨析[J].美术教育研究,2020(20):52-53,57.
作者简介:焦镛兮(1999—),女,河南平顶山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摄影。
骆玮(1981—),女,重庆人,硕士,讲师,系本文指导老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