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公共空间中植物装置的探索及研究

2021-06-15何文琴

艺术科技 2021年7期
关键词:装置艺术综合材料公共空间

摘要:植物装置艺术作为一种新型的设计形态迅速兴起,并在展览商业空间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本文以植物装置为切入点,对植物装置进行分类解析,并分析各类型植物材料的具体运用案例,探索植物装置在未来的更多可能性,挖掘植物装置更大的价值。

关键词:植物装置;装置艺术;公共空间;综合材料;互动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7-00-02

0 引言

装置来源于艺术设计,是“场地+材料+情绪”的综合艺术体现形式,不同的装置材料通过组合,产生的整体视觉效果与感染力不尽相同。而植物装置是在特定的历史时空文化环境中,将某种植物与其他自然物质或者文化生活实体进行艺术性的有效选择和再改造的优化组合。植物材料常以环境为依托,和装置相结合,亲切地融入公共艺术空间,不论是展览、商业软装,还是摄影制景、城市景观,植物装置的加入都能给人带来更强的温暖感和感染力。

1 当代设计语境下植物装置的特征

植物装置不仅是艺术家传播美学、表达思想的一种手段,还是许多设计师实现作品的一种方式。其或用于室内装饰,或出于商业目的,与产品相结合,成为推广产品、宣传企业形象的手段[1]。

1.1 独特性

植物装置的独特性体现在视觉上,植物本身的材质特征就有别于其他材料。花、枝、茎、叶可以通过结构重组,以其生长的力量感、曲线感表现不同的美,它的每一次创新与个性展现,都会带来视觉刺激和冲击[2]。

1.2 空间感

植物装置集合了各种艺术理念,通过线条、色块以点线面的形式在空间中发挥作用,增强了空间的立体感及设计感,有利于更好地组织空间,与其他装饰巧妙配置,使空间层次分明。

1.3 氛围感

空间氛围是公共空间不可缺的元素,不论是沉浸式还是装饰性装置,在空间中都有氛围营造和意境创造的作用。例如,自然界的四季特征可以通过植物装置带入空间,让观者深受氛围感染,以达到设计的目的。

1.4 亲近性

当前,人们越来越崇尚大自然,总想着把漫山遍野的植物搬回家中,盆栽、鲜花等在各个空间的运用越来越频繁。植物因与生俱来的生命感[3]、亲切感,往往被人们当作室内空间的协调剂,植物装置也同样拥有亲近感,能拉近人与人、人与环境的距离,更加亲近自然[4]。

2 植物装置的分类

2.1 沉浸式植物装置

沉浸式植物装置是注重人与环境融合的装置,能改变整体空间氛围,当观众进入空间,四周都带有设计,在展览、婚礼、秀场中运用较多[5]。Kristian Nygard(克里斯蒂安·尼加德)的Not Red But Green(《绿意盎然》)是一个景观类的植物装置,以最简洁的表现形式将延绵的山丘直接搬到室内,植物装置进入整个空间。The Falling Garden(《坠落花园》)是瑞士艺术家的装置作品,满天繁星般的花朵、浆果、种子被悬挂在圣欧达奇教堂中,游客躺在沙发上,就能沉浸在梦幻的场景之中,繁华坠落,浪漫而自由。

2.2 实验性植物装置

这类型的装置更加强调装置本身的力量及它的外形特征,艺术性更强。与沉浸式装置的不同在于,其不在完整空间中进行,而是处于空间中的垂直平面或者水平面[6]。日本植物艺术家Azuma Makoto(东信康仁)的作品神秘、浓艳,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他将插花放在冰块中,为日渐枯萎的花木寻求更长久的绽放时间,赋予草木更深层次的内涵;将植物放于玻璃容器中,将植物送往太空,记录其每分钟的表现及状态;将自己的个人艺术愿景和当代的艺术形式相结合,以一种“高级定制”的精神,将植物的美提升到艺术的高度,每一件作品都宛如艺术品。

2.3 装饰性植物装置

这一类型的植物装置也叫生态陈设艺术设计,它更具有装饰性、商业性、空间性、文化性、主题性,往往在商业空间、软装中呈现[7]。作为点缀空间的一部分,植物装置比以往的盆栽绿植、插花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可以通过悬挂、重复、空间穿梭、切割、反重力等技巧在空间中呈现[8]。此类作品商业用途较多,装饰性最强[9]。

2.4 大地艺术

大地艺术被称为以自然为介质的艺术流动,是一门更加感性的艺术门类,蕴含着与生态相关的思想[10]。其是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的艺术,用泥土、植物将装置运用在山谷江河土地上,与阳光、海浪、风雨共存,远离城市,转向空旷的室外与自然,体会自然的呼吸,处于与自然共生的状态。所以,大地艺术常常利用各种植物材料,如枝条叶等,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然、感受世界[11]。

3 常用的植物装置材料

3.1 竹

近几年,竹在景观装置中运用很多。作为传统手工材料,不论是竹条,还是竹片,都能通過搭建、缠绕、编织、捆束、粘贴做成不同的作品。花艺草月流的作品讲究自由、多样、个性,可以在大型户外建筑、户外场地[12]、艺术舞台中进行创作。其中,经常出现竹元素与各种野生枝条的搭配,体现了破竹新生的力量。日本花艺大师丹羽英之在2018国际花艺趋势大会上进行的花艺表演,在长10米、宽20米的白色竹林装置下进行,竹林以倒置的方式完美呈现。这是一场如梦如幻的大型舞台艺术表演,沉浸式的场景特效,结合灯光、音乐、舞美、表演、花艺,给观者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

3.2 花

花包括鲜花及永生花,当鲜花不以插花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的视觉体验中时,它有着独一无二的色泽和质感。而运用好花材的造型是对自我能力的严格要求和自我体现,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和各个区域,都可以展示出不同的自然美感,要善于发现和把握这些美并将其呈现在作品中[13]。设计师需要看透植物的特性,进行适当的变形后,完成全新的植物造型[14]。

3.3 食材

比利时花艺大师Tom DeHouwer(汤姆)的作品,材料使用十分丰富,利用综合性材料进行大型植物创作,在花艺节上将花艺和蔬菜结合,大胆突破了设计材料的界限。其作品中会出现土豆、茄子、鸡蛋、花菜、蘑菇、豌豆荚等让人想不到的材料。国内一些设计师还会使用中药药材进行创作,使作品更有东方韵味。

4 植物装置设计的未来

艺术家在装置艺术中选择的技术或者采用的思想,都会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而变化,也就是说,目前的装置艺术和未来的装置艺术必然在多个方面存在不同。我们需要根据现有的植物装置发展情况,对未来的植物装置进行预测,指出其发展趋势[15]。

4.1 与综合材料有机结合

我们对装置的第一印象往往来源于材料。不同的材料能营造不同的质感,是区别于传统花艺的重要因素。装置艺术中,我们往往会利用更多的综合材料,展现出多元化的属性。未来应当将综合材料和植物装置进行更多的融合,在植物装置中加入其他非植物类材料,在原本的基础上添加第三维度,产生不同的化学反应。综合材料可分为人工材料和天然材料[9]。天然材料有棉花、石蜡、藤条、毛线、纸巾、炭等,人工材料有铁丝、麻绳、纸片、塑料、亮片、有机玻璃、起泡胶等。日常生活中囤积的废旧材料,如易拉罐、报纸、快递盒、泡沫板,都可以大胆运用到装置当中。对材料质感搭配的把控能力决定了装置的美观度。在空间装置的执行过程中,由于材料不同,还会出现更多的情况,如悬挂物品的重量平衡、作品的稳定性、让作品以最少的材料展现最丰富的层次、发掘更加便捷和节省操作时间的技巧方式,这也是我们加入更多综合材料后需要思考的问题[16]。

4.2 与互动深度结合

互动装置是新型装置艺术的一种[17],能使前卫的先锋艺术市场化、大众化、通俗化,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形式。互动装置会利用计算机技术,在原有的装置艺术的基础上,增强互动性,让观众参与到艺术创作中,成为作品不可缺少的部分。互动的结合能够使装置更加有趣、更加温暖,与人建立起情感联系[18]。这是一个探讨人与植物生理学的装置,英国团队制造的植物互动装置ReEARTH能通过自主感知周围环境进行移动。植物虽不能和动物一般移动,寻找自己合适的栖息地,但是设计团队利用计算机、物理学赋予了植物可控的生命力,装置通过感知可移动到合适地点生长。装置呈稳定的球体,有12个植物模块,确定方向后,各个模块会利用重心的转移进行移动。日本团队teamLab的作品就是沉浸式装置的代表,经常将观众带入虚拟现实之中,让观者体验生长的快乐与凋零的哀伤。在技术上,利用全息互动投影,如果在植物装置空间中加入灯光,投影将会呈现出不一样的视觉效果。有生命的植物与科技感强的现代投影相结合,能带来更强的视觉体验和心灵震撼。在高科技迅速发展的当下,在原有艺术的基础上,增强科技性和互动性,推陈出新,能创造更多的可能[19]。

5 结语

植物装置有空间感、氛围感、亲近感、独特性,各种植物材料的运用,也让综合材料的优点更加显著,它们的多种特性造就了现代装置的形式美与艺术表现力。如果让新媒体互动介入植物装置,将会大大增强其互动性与艺术性。未来的自然互动艺术装置将更自然、更新颖、更人性化,将现代科技融入传统艺术创作,是新时代艺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新时代装置艺术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形式艺术美感的不断拓展与文化内涵的不断延伸,是材料介质多样化、艺术价值观念多元化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 祝遵凌.生态设计[J].设计,2018(11):29.

[2] 曹宇鹏,陈玮.浅谈立体绿化在城市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2019(17):117-118.

[3] 丁振兴,叶洁楠.绿化技术在生态建筑中的集成应用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20(6):89-90.

[4] 郭牧云,张亚倩.植物景观在餐饮空间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20(17):70-71.

[5] 高婧.叙事与体验:城市公共空间的沉浸式设计与表达[J].美术教育研究,2020(13):92-93.

[6] 曾雯,管雪松.参数化设计:让室内空间“自由生长”——解放传统几何空间形式[J].美术教育研究(上),2018(11):50-51.

[7] 邱柳祎,孫献华.花艺软装在家居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0(09):98-100.

[8] 张荣杉,梁晶.商业空间中的植物造景艺术研究[J].大众文艺,2019(19):62-63.

[9] 卓超慧,徐雷.浅析植物在家居空间中的作用与配置[J].美术教育研究(上),2018(11):54-55.

[10] 祝遵凌.设计与自然生态[J].设计,2018(11):07.

[11] 高婧,汤箬梅.空间、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性探索——关于大地艺术的美学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9(24):40-41.

[12] 史雯雯,熊瑶.竹编艺术在餐饮空间中的运用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0(05):118-119.

[13] 徐金鑫.浅谈展示设计中的新媒介设计应用[J].艺术科技,2020(20):171-172.

[14] 陈晨,祝遵凌.自然元素在城市建筑艺术中的应用[J].设计,2018(18):141-143.

[15] 胡雪歌,孔德金,刘雅迪.从视知觉角度分析公共艺术带来的动态体验[J].美术教育研究(上),2019(1):51-53.

[16] 邹淑倩,周杨静.沉浸媒介视域下传统文化传播新路径[J].美术教育研究,2020(21):65-66,69.

[17] 吴馨宇,华阳.现代艺术空间中互动装置的沉浸式体验研究[J].艺术科技,2020(8):83-86.

[18] 耿帅坤,张耀.论智慧城市景观创新智能化设计的未来发展走向[J].美术教育研究(上),2018(11):58-59.

[19] 温宇馨.公共艺术在城市形象塑造中的作用[J].大众文艺,2019(20):113-114.

作者简介:何文琴(1999—),女,湖南长沙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公共艺术。

指导老师:朱一(1979—),男,江苏南京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城市景观艺术、室内空间艺术、当代艺术。

猜你喜欢

装置艺术综合材料公共空间
浅谈综合材料在水彩画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