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昌县后扶贫时代扶贫模式分析

2021-06-15刘倩雯杨清文露迂含梦吴晓平窦云飞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扶贫模式党支部

刘倩雯 杨清 文露 迂含梦 吴晓平 窦云飞

摘 要: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巩固脱贫成果的关键时期。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根本,培育发展产业也是实现脱贫的必由之路[1]。甘肃省永昌县在2018年實现了“脱贫摘帽”,该文以永昌县为例,通过分析该县的扶贫模式以及已经取得的成效,表明在后扶贫时代中,以党支部为核心,多方面、多层次的联合发展模式,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贫困户收入等方面切实可行。

关键词:扶贫模式;后扶贫时代;党支部+;永昌县

中图分类号 F323.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08-0009-03

在2020年12月28日至29日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党中央决定,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这5年即为后扶贫时期[2]。十八大以来,“三农”工作被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对我国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2021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历史交汇期的关键点,是巩固脱贫成果、防止大规模返贫并且开启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因此,务必继续做好“三农”工作,发挥农业农村“稳定器”和“压舱石”的巨大作用。在后扶贫时期,重点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做到脱贫真、真脱贫、脱真贫,确保贫困人口不致贫、不返贫。永昌县立足贫困村资源禀赋和现有基础,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业、加工业等特色产业,带领贫困群众增产增收步入小康,实现了经济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 研究区域概况

永昌县位于河西走廊东部、祁连山北麓、阿拉善台地南缘,东邻凉州区,西靠山丹县,北接金川区,南与肃南县和青海门源县接壤。永昌县是甘肃省列“插花型”贫困县之一,辖6镇4乡111个行政村,总人口24.64万,其中农业人口19万。贫困人口“插花型”分布在沿祁连山浅山区7个乡镇38个村,其中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15个。2018年永昌县“插花型”贫困县经甘肃省政府批准摘帽,1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2020年永昌县为开展产业扶贫的贫困户提供专项扶持资金1337.6万元,带动415户建档立卡户稳步增收,并为牛羊产业户提供牛羊717头(只)、饲草料28.12t。县政府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8456万元,实施扶贫项目79项,扎实推进“3+1”冲刺清零后续行动和“5+1”专项提升行动,“视觉贫困”得到有效改善。

为更好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永昌县实行了“党支部+”的扶贫模式,针对脱贫摘帽后产业发展后续力不足、人才力量弱化、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难题,积极推行“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的做法,推动形成了以党员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聚集党员群众的良好局面,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截至2020年底,永昌县经济增速稳中有升,全年增长6.7%,高于预期目标0.2个百分点;农业增加值达到20.1亿元,增长5%;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2个;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8456万元,实施扶贫项目79项;推动有输转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应转尽转、重点人群充分就业,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3325元、15770元,增长7%、8%。

2 永昌县后扶贫时代扶贫模式

永昌县坚持党建引领,依据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地区优势,积极推行多种产业扶贫模式。目前,在七坝村等地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扶持贫困户发展富民产业;在新城子镇等地推行“党支部+乡村旅游”模式,利用地域资源优势,引导贫困户发展休闲观光旅游项目;在河西堡镇等地推行“党支部+扶贫车间”模式,组织进城农民开展手工编织、机械操作、家政服务等技能培训;在六坝镇等地推行“党支部+村集体经济”模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以此帮助进城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创收增收。

2.1 “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 “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3]是集育苗种植、储藏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为农户统一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一条龙服务,以党支部为核心,让合作社在产业和农户之间穿针引线,使农户种植、销售更加便利,对产业进行调整,发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寻找和发展新的模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推进产业链整合,将增加农民收入、保证产品质量、保护生态环境等价值突显出来并形成品牌,从而培育出新型的、成规模的、高成长的新产业。曾经的永昌县七坝村土地干旱缺水,耕地面积较小,是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村民吃不饱、穿不暖,种地基本靠贷款。为解决全村基础设施薄弱、产业规模小、群众增收缓慢等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七坝村按照“村有一个特色产业、户有一个致富项目、人有一项致富技能”的“三个一”模式,于2008年成立了永昌海量辣椒专业合作社,形成“育苗供种—生产管理—精选包装—冷链储藏—质量抽检—运输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获评为全国农民合作社示范社。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以党支部为核心,吸收借鉴外地日光温室种植经验,在该村推广反季节辣椒种植,建成了金昌市反季节陇椒生产基地,形成了产、供、销一体的产业格局。七坝村培育出的“陇椒”系列被国家认证为绿色A级产品,远销多地,还辐射带动了整个六坝镇11个村发展日光温室1500多座,每年解决当地200多名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扶持带动贫困户同步发展日光温室脱贫人口达到320人。2019年该村的贫困户全部脱贫,合作社每年吸纳800人次劳动力务工。至2020年末,永昌海量辣椒专业合作社的蔬菜销售额每年突破1亿元。据永昌农商银行营业点统计,七坝村村民存款总额居全镇首位,有40多户存款达几十万元,全村60%的农户存款超过10万元,昔日贫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2.2 “党支部+乡村旅游”模式 近年来,永昌县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实行“党支部+乡村旅游”扶贫模式[4],推进基层党组织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聚合力、群众为主强基础、文化为核树品牌、多元发力促振兴”的发展新路。把党支部建立在乡村旅游产业链上,以“党建带文化、文化带旅游、旅游带经济”,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壮大。永昌县根据各乡镇、行政村不同的自然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科学规划,积极推行“党支部+乡村旅游”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永昌县新城子镇。新城子镇地处祁连山北麓山地高原地带,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最高点位于祁连山冷龙岭(海拔444m),最低点位于农林场(海拔2106m)。区域气候属中温带大陆干旱气候,四季中春暖回缓,夏无酷暑,秋温骤降,冬季严寒,适宜喜阴凉、抗寒力较强的油菜花生存,且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油菜花的开花和发育。因此,新城子镇又被称为“中国美丽田园”。近年来,新城子镇坚持把发展乡村旅游业作为转型发展的主攻方向,突出当地乡村旅游文化特色,借助“中国美丽田园”金字招牌,着力打造“花田小镇”和“七彩花谷”乡村旅游特色品牌,依托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推动乡村旅游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对于乡村振兴意义重大。新城子镇4个贫困村组建了3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在永民、永肃公路沿线通过入股和流转的方式经营土地,倾力打造“油菜花海观光旅游”项目,并配套建成观景亭、观景台、旅游厕所、旅游道路、观光栈道、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经营,带领贫困群众“抱团发展”。新城子镇598户2017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4个省列建档立卡贫困村已全部摘帽。新城子镇累计接待游客1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00多万元,使未脱贫人口每年人均增收2000元。村民的土地流转费由原来9000元/hm2涨至11250元/hm2,村民人均收入也由原来的5000多元涨至11096元。“党支部+乡村旅游”模式进一步改善了人居旅游环境,以乡村旅游业带动镇村经济发展,拓宽村民增收致富渠道,帮助贫困人口持续增收,集中打造特色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2.3 “党支部+扶贫车间”模式 “党支部+扶贫车间”模式[5]通过建立扶贫车间,可以实现农户、村支部、企业和地方政府“四方”共赢。首先是实现了贫困户就业增收。扶贫车间的设立帮助了贫困留守妇女在不耽误农业生产和照顾家庭的同时实现增收致富,初步实现“两不、三促”的目标,即儿童不留守、老人不空巢,促进家庭和谐、促进社会稳定、促进农户增收。其次是实现了集体有收益,增加了当地的经济收益。永昌县将发展富民产业作为助推脱贫攻坚的核心任务,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推行“党支部+扶贫车间”模式,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永昌县河西堡镇。河西堡党支部通过积极引导和支持建设了金昌秀禾园工艺品有限公司巾帼扶贫车间,2016年被命名为“甘肃省陇原巧手示范基地”,2018年挂牌金昌市首家“巾帼扶贫车间”。巾帼扶贫车间主要以生产麦秆画、串珠、丝网花、收纳筐、藤编、手工拖鞋和缝纫等手工产品为主,采取“党支部+扶贫车间”模式,引导家庭收入偏低的城乡贫困妇女进行零散家庭式手工艺品制作向规模化、市场化发展。扶贫车间增加了群众收入,把贫困户逐渐培育成“产业工人”。在推动扶贫车间步入生产正轨的同时,永昌县河西堡镇党支部进一步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探索“党支部+扶贫车间”模式,积极推进基层党组织向扶贫产业有形覆盖,由村党支部选派有能力、有担当的优秀党员在参加前期培训的基础上,负责车间工人的培训、考勤、成品检验及运行管理工作,在引导留守妇女解放思想、努力通过劳动致富的同时,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在产业扶贫上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扶贫车间长远健康发展,进而实现抓党建、兴产业、促脱贫的协调共进、互促共赢。至2020年末,巾帼扶贫车间已组织培训妇女3000多人,其中贫困妇女300余人;吸纳妇女居家就业30余人,人均月收入1500元左右,实现了贫困妇女“足不出户、就地致富”的目标,趟出了一条企业降低成本、妇女增收致富的产业扶贫新路子。

2.4 “党支部+村集体经济”模式 “党支部+村集体经济”产业扶贫[6]是党建引领产业扶贫的重要实践形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党中央对扶贫工作的研究结论之一便是“按照贫困地区的产业特点和人口的具体情况来进行突破”。因此,村集体这一组织便被视为带动贫困农户在市场经济中脱贫的理想载体。永昌县六坝镇在“党支部+村集体”经济模式下,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2020年六坝镇党委、政府為解决经济薄弱问题,切实把党建工作作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抓手,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实现党的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双推进,以产业扶贫为核心,增加贫困户收入。六坝镇党委首先通过建强基层组织夯实堡垒根基,在党性强、作风好的基础上,坚持政治能力和服务能力相统一的原则;优选综合素质和群众公认度高、各方面条件比较成熟的年轻人作为村级组织带头人,以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其次,发挥支部核心引领作用,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通过这种模式,六坝镇实现了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助力农村精准扶贫、提升农村人居住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发展村集体经济五大目标,2019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48.74万元,占总体收入的89.98%。此外,六坝镇下设村还聚焦将闲置房产、硬件设备等对外出租,实现村集体经济收益6000元。再次,六坝镇党委政府积极鼓励村集体利用政策支持、项目资金及帮扶资金,以达到提升开发服务能力、增强服务功能、拓宽增收渠道等目的。六坝镇已经开发的项目中,光伏扶贫项目是建成分布式光伏发电177W,每月按发电量计算收入,年收入约3.98万元,占总收入的7.34%;劳务中介服务平台是通过为合作社提供信息咨询、劳务派遣、职业介绍等,从中获取一定的服务费来增加村集体收入,年收入0.6万元,占总收入的1.11%。

3 结语

自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施脱贫攻坚以来,永昌县将其作为发展民生的重中之重,积极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大力发展特色富民产业,探索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党支部+”的4种模式。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中,永昌县党支部发挥了“领头羊”作用,优化产业结构和延长产业链,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平台;让合作社充分发挥了在产业和农户之间的纽带作用,使农户种植、销售便利化,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党支部+乡村旅游”模式的探索不仅推进了基层党组织建设,也促进了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开辟出了一条以“党建引领聚合力、群众为主强基础、文化为核树品牌、多元发力促振兴”发展新路子,更好地完善了乡村旅游产业链,从而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推动乡村旅游产业不断壮大。“党支部+扶贫车间”模式是在党支部扶持的基础上积极建立扶贫车间,拓宽贫困户的增收渠道,增加当地的就业机会,使更多贫困户实现就近就业。“党支部+村集体经济”模式不仅促进了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利用村集体经济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并取得了巨大成就。这4种扶贫模式具有广泛性和适用性,不仅彰显了党支部在产业扶贫中的引领作用,而且体现了乡村旅游、扶贫车间、村集体经济等组织载体在产业扶贫中的重要作用。永昌县通过结合产业扶贫与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巩固了脱贫攻坚的有效成果,增强了当地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对延续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潘欢涛,胥苡,陈红文,等.产业扶贫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镇宁县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20(24):226-227,234.

[2]龚海峰.后扶贫时期民族地区扶贫模式探析[J].时代金融,2020(33):12-13,20

[3]孟大庆.“党支部+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农村新型经营模式探索[J].乡村科技,2016(33):93.

[4]毛松.打造乡村旅游的新模式——记淄博市博山区池上镇中郝峪村党支部书记、主任赵东强[J].农业知识,2018(05):58-60.

[5]高洁.扶贫车间“开花易结果难”亟待破题[N].大理日报(汉),2020-12-26(003).

[6]曲周组.“党支部+合作社”开启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对曲周县东刘庄村集体经济的调查[J].共产党员(河北),2018(19):15-16.

(责编:徐世红)

猜你喜欢

扶贫模式党支部
产业扶贫是实现精准脱贫之主策
畜牧产业联动扶贫模式分析
解决甘肃扶贫问题的对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