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与研究
2021-06-15高妮萍
高妮萍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陕西 西安 710300)
从当前工科院校的课程思政落实情况来看,虽取得了一些成果,实现了一部分课程思政的意义,但还有很多地方值得加强和改进。现有的课程内容不能很好地支撑课程思政元素的引入,新的课程思政理念与传统的职业院校技术至上、能力优先目标的冲撞,使得课程思政在落实环节还存在不少的问题[1]。主要表现为:一是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够深入,新形势下对工科课程引入思政元素有点不适应;二是课程思政标准不够精确,缺少配套教材及资源,导致具体落地时形式各样、参差不齐;三是课程内容中对思政元素的体现不足,缺乏典型的项目载体;四是部分教师不能很好地胜任思政课堂,存在生搬硬套、感染力不强等问题。
当代职业院校学生存在缺乏宪法、法治意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不强,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2]。职业院校在课程教学中,注重技能提升,缺少对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文化素养的培养,缺乏对职业使命感和奉献精神的教育,以上也是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所急需解决的问题。
1 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途径
1.1 活页式思政教材建设
借助由数控车床、自动控制机器人、立式加工中心组成的小型智能制造单元,进行油缸盖零件加工,作为载体引入项目任务,拔高项目技术要求。“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课程主要学习车、铣、钻、滚齿及深孔加工方法的工艺特点及刀具的结构特点;根据机械零件的结构工艺性选择合理的加工方法、刀具与设备,能加工出相应零件的特征表面;应用切削加工基本理论解决零件加工中的质量问题,优化切削参数和刀具参数等。在教材建设中,以军工零件为载体,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任务模式中,对科技情怀、工匠精神、职业道德、法治教育等素质目标有所要求,按照项目实施步骤,插入理论知识技能点,形成模块化的活页式思政教材,建设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活页式思政教材建设框架
1.2 渗透式课程内容转化
从1+X证书视角出发,贴近证书标准的能力要求设计课程内容,对照数控车工中级工标准所要求的知识技能点,选用合适的子任务进行项目支撑[3]。具体课程内容转化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将原有的课程拆分,对照新的证书要求,重新组建课程内容,实现课程内容对技能标准的辅助和支撑。第二是按照相关职业技能环节和技能证书标准,设计教学任务,具体内容通过子任务的形式呈现。以国防教育,军工特色为背景,在“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烘托下,通过教师感染、环境影响、内容体现,将军工文化、诚信教育、社会责任感、民族自信心、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等渗透到课程的角角落落,做到润物无声。增强与课程相关的职业使命,形成特有的文化归属感。职业技能证书等级不同,所要求的技能标准不同,根据课程定位对应的证书层次,进行课程内容转化,做到横向渗透、纵向贯通,课程内容具体转化方式如图2所示。
图2 课程内容转化方式
1.3 辐射式课程资源整合
遵循先进的职教理念,借助“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成果,从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出发,本着“能学、辅教”的原则,开展行业变化、职业岗位调研,整合课程整体资源[4]。将科技强国情怀融入课程资源的整合中来,不断更新、完善、丰富与细化教学资料,增加涵盖更多知识点、技能点的短视频资源。将原本碎片化、理论化的课程资源,改为立体化、应用化。利用各种切削原理运动图,将静态资源转化为动态资源,利用开放式的学习平台、立体化的知识点、模块化的课程内容,通过变换视角,使教学更加符合学习者的思维习惯,全面提升融入思政元素的“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课程资源的辐射能力。
2 课程思政示范课实施效果
思政教学案例见表1。
表1 思政教学案例
通过2019年和2020年两年的“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课程示范课教学实施,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大提升,自身素养明显增强,通过对实习企业的调研以及学生年度综合素质测评(如图3,4所示),发现相比于2018年,实习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大大提升,学生年度综合素质水平持续增长。
图3 企业满意度调查
图4 学生德育成绩测评
3 结束语
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研究成效,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将思政元素精准渗透到课程内容,体现“人-技术”中人的主体作用;二是将数控车工中级工标准对接课程目标,实现1+X制度落地;三是将智能制造技术融入课程任务,拔高课程项目技术要求。
课程整体本着思政为先、技能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注重文化精神的渗透,以国防教育、军工特色为背景,在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烘托下,通过教材建设、内容转化、资源整合,融入智能制造、1+X证书制度,形成新的“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课程思政示范课。该课程思政示范课的建设与实践,在研究方法、内容体现、形式转化、效果评价方面,对职业院校工科专业的其他课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该课程后续的发展及专业的进步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