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三氧治疗稳定期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2021-06-15刘济泳陈水成谭智进刘平
刘济泳 陈水成 谭智进 刘平
在所有糖尿病患者中有90%左右是2 型糖尿病,且常发生于40 岁以上的人群中。由于患者存在胰岛功能障碍,所以血糖水平偏高,随着病情发展会诱发大血管、微血管病变,以及靶器官相关并发症[1]。为了减少并发症,稳定期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水平,以延缓病程发展,常规治疗方法为口服降糖药物,但是效果存在差异性,本院为了给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将医用三氧应用到临床治疗中,并围绕其临床效果进行深入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2019 年4 月~2020 年9 月期间在本院就诊的稳定期2 型糖尿病患者60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各30 例。试验组中男16 例,女14 例;年龄43~76 岁,平均年龄(60.83±6.14)岁;病程1~8 年,平均病程(3.45±1.73)年。对照组中男15 例,女15 例;年龄42~78 岁,平均年龄(60.35±6.46)岁;病程1.5~9 年,平均病程(3.82±1.76)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患者服用常规降糖药物进行治疗。包括:二甲双胍肠溶片(北京利龄恒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1021560),0.25 mg/次,每天早中晚各服用1 次;阿卡波糖片(北京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205),50 mg/次,每天早中晚各服用1 次。共计治疗3 个月。
1.2.2试验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医用三氧进行治疗。常规口服降糖药与对照组相同,再实施医用三氧自体血回输治疗,实时监测血氧饱和度、血压、心率等变化;打开氧气与自血净化仪连接,三氧浓度维持在35%~50%;将U 型输血器与250 ml 的0.9%氯化钠注射液接通,排空气体,接通血袋;指导患者呈仰卧体位,进行血管穿刺,抽出150 ml 血液与浓度为35%~50%的三氧(150 ml)充分混合,再输回体内;输完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管。每2 天1 次,共治疗10 次。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治疗3 个月后,①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根据血糖水平进行判定,显效:餐后2 h血糖<7.8 mmol/L,空腹血糖在3.9~6.1 mmol/L之间;好转:餐后2 h 血糖在7.8~11.1 mmol/L之间,空腹血糖在6.2~7.0 mmol/L 之间;无效:餐后2 h 血糖>11.1 mmol/L,空腹血糖>7.0 mmol/L。总有效率=(显效+好转)/总例数×100%。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BMI 水平。③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进行判定,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状态、社会功能、生理机能,每项分值100 分,得分与生活质量呈正比。④治疗前后采集两组患者的5 ml 空腹血,检测并比较炎性因子水平,包括CRP、IL-6、IL-17、TNF-α、IL-1β。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n(%)]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BMI 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BMI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BMI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BMI 水平比较 ()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BMI 水平比较 ()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
2.3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物质生活、精神状态、社会功能、生理机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RP、IL-6、IL-17、TNF-α、IL-1β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CRP、IL-6、IL-17、TNF-α、IL-1β 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
3 讨论
2 型糖尿病的主要特点是缓慢性血糖升高,逐渐引发神经病变、足疽等并发症,其发病机制是在多种因素影响下,胰岛β 细胞分泌胰岛素功能障碍,为了提升降糖效果要合理治疗[2]。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均是一线药物,其中二甲双胍是通过提高外周靶器官对胰岛素的灵敏性,提升葡萄糖利用率,增加吸收速度[3];同时,通过提升机体酵解能力,消耗更多葡萄糖;此外,该药对肝脏糖原异生反应有着抑制作用,能减少合成肝糖原[4]。而阿卡波糖能竞争性抑制葡萄糖苷水解酶,使肠道α-葡萄糖苷酶活性降低,加速碳水化合物降解,减缓葡萄糖释放,使胃排空时间延长,避免肠道过度吸收葡萄糖,进而降低餐后血糖水平[5]。但是单纯口服降糖药,患者常出现呕吐、头晕、乏力等不良症状,降低身体免疫功能,进而影响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6]。近些年来医用三氧被应用到稳定期患者治疗中,在强效杀菌的同时能达到改善微循环、调节免疫功能等效果[7]。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对血液中的转化生长因子β、TNF-α、血细胞介素-2(IL-2)、γ-干扰素等产生诱导作用,提升机体免疫功能[8];同时,能促进机体产生自然杀伤细胞和T 淋巴细胞,凭借CD8、CD4 细胞介导液体达到免疫调节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力[9]。医用三氧还能改善三羟酸循环,加速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代谢,促进脂肪分解,降低体质量,减轻高血脂症状,进而降低心脑血管风险[10-12]。
本次研究中,添加医用三氧治疗的试验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达到93.33%,而常规口服用药的对照组仅为73.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BMI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物质生活、精神状态、社会功能、生理机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在常规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的同时使用医用三氧治疗,能够提升血糖控制效果、降低BMI、改善生活质量。这是因为在不同药理作用下,能更好的调节糖代谢功能和胰岛功能,使血糖水平稳步降低,同时增强身体免疫力,加速脂肪分解,延缓病程发展。
相关调查发现,不同类型的免疫反应都可受炎性因子诱导,一般2 型糖尿病患者的IL-6、TNF-α、IL-1β 水平呈升高状态,这是因为糖脂代谢紊乱,会诱发低度慢性炎性反应。在本次研究中,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CRP、IL-6、IL-17、TNF-α、IL-1β 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医用三氧的应用,能有效抑制清除炎性细胞、减轻炎症反应,对改善糖代谢有着较大帮助。
综上所述,稳定期2 型糖尿病治疗中添加医用三氧治疗效果良好,不仅能有效控制血糖,还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