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及对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
2021-06-15郭莉
郭莉
(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100010)
0 引言
脑梗塞系常见危害较大脑血管领域疾病,在老年群体中呈高发性,并在近年渐趋低龄化。该病乃因局部脑动脉粥样硬化并伴血栓形成所致,可造成脑部供血不足,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致相应区域功能障碍。有研究称,在病发时,患者脑梗死病灶区域细胞可迅速发生死亡,并诱发缺血级联反应,在代偿性再灌注期间,氧自由基可呈大量产生,并发生脂质过氧化,导致脑细胞损伤进一步加剧[1]。相关报道称,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方案对于该病疗效确切[2]。本文即针对此展开研究与探析,现予详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取138例脑梗塞病例,均系2019年3月至2020年4月内我院收治,对其遵从随机数字表抽取法划分组别,对照组(氯吡格雷,69例)、研究组(氯吡格雷+氟伐他汀,69例),对照组男41例,女28例,年龄33~74岁,平均(54.10±3.26)岁,发病时间2~26 h,测定均值(22.12±1.05)h;研究组男40例,女29例,年龄35~75岁,平均(54.37±3.28)岁,发病时间3~27 h,测定均值(22.09±1.13)h。组间资料具同质性(P>0.05)。对研究方案,所有患者均知悉并予同意书签署。
1.2 方法。均予颅内压降低、血糖控制等常规神经内科对症治疗,对照组取阿司匹林应用,100 mg/(次·d),经口服,疗程6个月。研究组基于对照组之上对氯吡格雷与氟伐他汀予以应用,前者剂量为75 mg/(次·d),后者为80 mg/(次·d),经口服,疗程6个月。
1.3 观察指标。①比较疗效;②测定C-反应蛋白(CRP)、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血清含量。
1.4 疗效评价。基本痊愈:经治疗,针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测定呈91%~100%幅度降低,予以病残程度测定,结果为0级;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评定结果有46%~90%幅度的降低,予以病残程度测定,结果为1~3级;进步: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测定结果有18%~45%幅度的降低;无效: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测定结果有17%及以下幅度的降低。剔除无效例数予以总有效率计算。
1.5 统计学分析。经由SPSS 22.0对相关数据施以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的表达采用(±s),而其检验使用t;计数资料的表达采用(%),而其检验使用χ2,以P<0.05示意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呈现。经表1所示,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评估情况为94.20%,同比对照组78.26%,差异呈显著性(P<0.05)。
2.2 相应指标测定结果呈现。对血脂指标、CRP测定结果,在治疗前,两组呈现出同质化(P>0.05),在治疗后,TC、TG、LDL-C、CRP测定值均有下降,且研究组同比对照组低,差异均呈显著性(P<0.05),HDL-C数据治疗前后无差异(P>0.05),详见表2。
3 讨论
脑梗塞为脑部动脉、毛细血管呈现出粥样硬化病变后引发血栓形成过程中,动脉血管因之阻塞而导致的常见性病症。对于该病,动脉粥样硬化为其病变基础,而血小板的异常聚集更可使血管狭窄情况得以加重,并形成恶性循环[3]。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呈现[n(%)]
表2 相应指标测定结果呈现(±s)
表2 相应指标测定结果呈现(±s)
?
氯吡格雷系抗血小板凝聚首选药物,系二磷酸腺苷受体阻滞剂,可经由选择性抑制激动剂与血小板受体的有机结合,起到拮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4]。氟伐他汀作为首个人工合成他汀类药物,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高脂血症治疗,其原理主要为对血浆黏稠度、血细胞比容等的有效改善,促进患者血浆内所含总胆固醇浓度的有效降低,促成血液的正常流通,主要于患者肝脏位置产生作用,对内源性胆固醇合成予以有效抑制,并刺激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合成,使得其微粒摄取力度增强,进而对血浆内总胆固醇浓度起到有效降低的作用[5]。相关研究业已证实,对于氟伐他汀而言,其具有抑制动脉硬化的显著作用,并可促使冠状动脉病变呈明显缓慢发展[6]。结合本文结果,可证实联合用药方案更有益于脑梗塞患者病情改善,血脂及炎性指标优化,与近年相关研究保持一致性[7]。
综上所述,针对脑梗塞病例的治疗,在临床上对氯吡格雷与氟伐他汀相联合方案给予应用,可促使效果优化,并对血脂指标、CRP炎性指标有良好改善,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