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矿井液态CO2防灭火技术的应用

2021-06-15

2021年6期
关键词:液态采空区煤层

张 杰

(晋能控股煤业集团 口泉煤业有限公司,山西 大同 037000)

矿井火灾作为煤矿五大自然灾害之一,长期影响着我国煤矿的安全开采。据统计,在我国受到煤层自燃威胁的矿井大约占70%.煤层自燃会产生高温、明火,与井下煤尘、瓦斯发生作用会引起爆炸,而且煤层自燃过程中将释放大量的CO等有毒有害气体,直接威胁到矿井人员的生命安全[1-2]。目前针对矿井火灾预防及灭火技术主要有:注浆、注氮、注凝胶等常规性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采空区注浆,由于受到地质条件影响,浆体流动性受到制约,不能很好地覆盖采空区;采空区注入氮气后,由于围岩存在裂隙、漏风,导致其在采空区滞留时间短,不能达到明显的效果;注凝胶或其他材料成本高,工艺复杂,影响生产。近年来兴起的采空区注入液态CO2对于矿井防灭火效果显著[3-4]。因此本文结合大同某矿井生产实际情况,对CO2防灭火效果进行分析,以期为其他矿井防灭火提供参考。

1 工程概况

山西大同某矿主采8号和12号煤层,其中12号煤层距地表29~360 m,距8号煤层平均为48 m,煤层厚度2.5~12 m,平均6.8 m。8615工作面开采12号煤层,煤厚3.2~7.2 m,平均5.8 m,煤层硬度为3,煤层倾角1~2°,平均1.5°,属稳定煤层。工作面采用放顶煤开采工艺,采高3 m,放煤2.8 m,采放比为1∶0.93。煤层结构简单。老顶为中细砂岩,厚度14.75~31.25 m,平均24.9 m,;直接顶为粉细砂岩,平均5.34 m;直接底为粉细砂岩,厚度2.6~5.46 m,平均3.85 m。12号煤层为自然发火的煤层,自燃倾向性等级为Ⅰ级,煤尘具有爆炸危险性。

当8615工作面回采224 m时,工作人员在回风巷中检测CO浓度为85.2×10-6,通过持续的监测及色谱分析,回风巷中CO、C2H4和C2H6呈持续上升趋势,通过对8615采空区取样监测,采空区CO浓度高达854×10-6,最终确定为采空区煤层自燃,工作面停产封闭,进行灭火作业。

2 煤层自燃原因分析

1) 煤层自燃倾向性。12号煤为Ⅰ类易自燃发火煤层,最短发火期45 d,8615工作面涌水量较大,采空区遗煤受到矿井水浸泡吸氧量增加,导致煤层自燃概率增加。

2) 采空区残留煤体。12号煤采用放顶煤回采工艺,导致大量遗煤进入采空区,为采空区煤层自燃提供了先决条件。

3) 采空区漏风。工作面采空区顶板管理采用自然垮落法,工作面煤层较厚,部分区域在煤层开采后垮落带直通地表,为煤层自燃提供了供氧通道。随着漏风量的增加,煤层自燃发生概率大大增加。

3 CO2防灭火技术

3.1 液态CO2防灭火的机理

为了准确、快速地治理8615工作面采空区着火,经过对各种防灭火措施进行分析,决定采用采空区注液态CO2的防灭火措施。

液态CO2防灭火的作用机理:①降氧、惰化,将大量液压CO2注入采空区后,由于其密度比空气大,可以快速沉入底板表面,挤出多余氧气,从而降低采空区氧气含量,造成采空区火源缺氧窒息;再者进入采空区的CO2可以抑制CO等氧化产物的产生,惰化整个采空区,抑制煤氧复合反应达到灭火效果。②降温,注入采空区的CO2快速气化,体积迅速膨胀,吸附采空区大量热量,起到降温作用最终达到灭火效果。

3.2 液态CO2治理方案

通过地面钻孔与井下铺设的管道进行连接,将液态CO2从地面注入,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液态CO2注入流程

在地面提前对液态CO2进行灌装,然后由专用液态CO2槽车运输到指定位置,通过地面增压装置经地面钻孔注入井下存储硐室,利用高压管注入采空区。

3.3 液态CO2注入位置

为了使液态CO2充分扩散至整个采空区,将注入口布置在工作面进风巷一侧,与支架保持合理的距离[5]。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Dmin=WCZ+RC

Dmax=WCO-RC

式中:Dmax,Dmin为CO2注入口距离支架最大和最小距离,m;WCZ为采空区散热带宽度,m;RC为CO2扩散半径,m;WCO为采空区散热带和氧化带宽度之和,m。

根据8615工作面实际情况,WCZ=18.2 m,RC=14.5 m,WCO=128 m带入公式得到,Dmax=113.5 m,Dmin=32.7 m。可见CO2注入口布置在距离工作面支架32.7~113.5 m的区域比较合适。结合现场实际和经验决定注入口布置在距离工作面支架50 m位置处。

3.4 液态CO2注入量

根据工作面氧气浓度对CO2注入量进行计算,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Qf为工作面风量,m3/h;C1为工作面初始氧气浓度,取20.8%;C2为工作面允许氧气浓度,取18%.

8615工作面风量为67 560 m3/h,因此CO2注入最大量为9 094 m3/h,因为液态CO2的膨胀系数为592,因此最终确定CO2注入量15.4 m3/h。

4 工程应用效果分析

为了验证液态CO2灭火效果,特利用采空区埋设的束管对8615工作面采空区CO浓度进行了监测、分析,注液态CO2前后采空区CO浓度变化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采空区注入CO2后CO浓度明显降低,注入前CO浓度最大为854×10-6,注入后CO浓度平均为5.8×10-6,降幅为99%。注入后CO浓度从821×10-6迅速降低到了0,之后逐渐升高,最终稳定到了7×10-6左右,充分说明注入液态CO2后,CO2迅速气化,释放到了整个采空区,对CO起到了快速稀释作用,而且CO浓度出现了大幅度下降并趋于稳定,充分说明说明采空区煤层自燃已经熄灭并得到了有效控制。

图2 注入液态CO2前后采空区CO浓度变化

5 结 语

1) 详细分析了8615工作面采空区着火原因,并确定了液态CO2灭火措施。

2) 对液态CO2灭火机理、工艺流程进行了详细阐述,并确定了液态CO2注入的最佳位置为支架后方50 m,最佳注入量为15.4 m3/h。

3) 通过对采空区CO浓度在注入液态CO2前后的对比,CO浓度明显降低降幅为65.7%,对CO起到了快速稀释作用说明采空区火源得到了很好控制。

猜你喜欢

液态采空区煤层
高等级公路采空区路基处理措施分析
储存条件对气态和液态样品15N丰度的影响*
露天矿地下采空区探测与综合整治技术研究
低渗高突煤层开采保护层的可行性研究
瞬变电磁法在煤矿采空区探测中的应用
新旺煤业3号煤层蹬空开采可行性研究
敦德铁矿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后采空区的治理
车用液态金属材料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地质构造对煤层厚度的影响分析
利用自组装沉积法制备出柔性液态金属薄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