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科学技术史·年表卷》宋金之际部分医学内容续考*

2021-06-15姬永亮

医学与哲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年表金代太平

姬永亮

《中国科学技术史·年表卷》(以下简称《年表卷》)以大事年表的体例,简要著录了宋金之际重要医学事件[1]前言。笔者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年表卷〉北宋部分医学内容考辨》一文[2]基础之上,不揣谫陋,对部分内容存在的讹误之处提出商榷,望方家不吝指教。

1 医学事件商榷

1.1 巨人症出现时代

《年表卷》:“978年 戊寅 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 辽景宗保宁十年,李昉(北宋,公元925年~996年)等编辑的《太平广记》卷220记述了内分泌失调引起的巨人症。[李仁众,脑垂体后叶病变的记载,中华医史杂志,1982,12(1)]。”[1]326

按,《脑垂体后叶病变的记载》确有谈及巨人症一事,并指明引自《太平广记》卷220。但《太平广记》卷220《皇甫及》条提到:“皇甫及者,其父为太原少尹,甚钟爱之。及生如常儿,至咸通壬辰岁,年十四矣,忽感异疾。非有切肌彻骨之苦,但暴长耳。逾时而身越七尺,带兼数围,长啜大嚼,復三倍于昔矣。明年秋,无疾而逝。出《三水小牍》。”[3]其中的“咸通壬辰岁”,当指唐懿宗咸通十三年,即公元872年。且《三水小牍》作者皇甫枚[4],唐懿宗咸通(860年~874年)末曾为汝州鲁山县令,僖宗在梁州,赴调行在,天祐庚午(910年)旅食汾、晋,写作此书。故,《年表卷》将皇甫及巨人症一则,列在《太平广记》撰者李昉所处之北宋,殊为不妥。将其列入公元872年唐懿宗咸通十三年之下,更显妥当。

1.2 金鱼名称

《年表卷》:“1101年 辛巳 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 辽道宗寿昌七年 天祚帝乾统元年 夏崇宗贞观元年,是年前,苏东坡在《去杭十五年 复游西湖 用欧阳察判韵》一诗中记下了‘我识南屏金鲫鱼’之事,‘金鲫钱’大约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金鱼’(罗桂环、汪子春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生物学卷,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21页)。”[1]359

按,《中国科学技术史·生物学卷》提到,“金鲫鱼”大约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金鱼”[5]。另查苏轼[6]《去杭州十五年,复游西湖,用欧阳察判韵》一诗,未见“金鲫钱”一词:“我识南屏金鲫鱼,重来拊槛散斋馀。还从旧社得心印,似省前生觅手书。葑合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疎。谁怜寂寞高常侍,老去狂歌忆孟诸。”

事实上,在苏轼之前,已有关于“金鲫鱼”的相关论述。经查,南宋王象之[7]《舆地纪胜》记有:“金鱼池:在嘉兴县西北一里,唐刺史丁延赞得金鲫鱼于此,故谓之金鱼池,今为放生池。”另,《至元嘉禾志》亦记载:“慈恩院:在郡治西北一里,楞严寺之西。考证:唐开宝六年,汉南王时,摄刺史丁太尉在任,买甎塔一所,寻掘塔基,得石无量寿佛一,石相轮一,石香炉一,舍利一,龛一,因立为无量寿塔院。宋治平年中赐今名。普济院:在郡治西北一里,慈恩寺之西南。考证:元名金鱼寺,以刺史丁延赞得金鱼于池,而池在寺之前,故以名。宋大中元年赐今名。后移往华亭,作卫尚书功德院,遂废。”[8]可见,《至元嘉禾志》或许认为丁太尉与丁延赞实为同一人,故未在丁延赞前另加朝代,但唐代却无开宝年号。《崇祯嘉兴县志》相关内容一仍《至元嘉禾志》,仅将丁太尉修建慈恩寺时代更正为“宋开宝癸酉(即开宝六年,973年)”[9]。后《康熙嘉兴府志》依《至元嘉禾志》,通盘考察相关古迹,再次修正了《至元嘉禾志》“唐开宝”的朝代误置,认为“开宝六年汉南王时摄刺史丁太尉”正是丁延赞本人,遂在该志《官师》篇明确将丁延赞订补为宋开宝(968年~976年)年间刺史:“宋:开宝,丁延赞,考《嘉禾志》增。”[10]《嘉庆嘉兴府志·官师》则延续了《康熙嘉兴府志》的观点[11]。对此,现代动物学家陈桢[12]在《金鱼家化史与品种形成的因素》一文中,遍考《方舆胜览》《雍正浙江通志》光绪重刊本与《嘉庆嘉兴府志》,完全赞同上述《嘉庆嘉兴府志》将丁延赞发现金鲫鱼的时间视为开宝年间的观点,同时将此金鲫鱼品种归类为“半家化状态中的红黄色鲫鱼”。

故,《年表卷》一方面误将“金鲫鱼”写作“金鲫钱”;另一方面,若将《康熙嘉兴府志》所记宋代开宝年间刺史丁延赞豢养金鲫鱼一事补入其中,则该条事件会显得更为全面。

1.3 金代禁止同姓为婚

《年表卷》:“1117年 丁酉 北宋徽宗政和七年 辽天祚帝天庆七年 金太祖天辅元年 夏崇宗雍宁四年,五月丁已,‘诏自收宁州已后同姓为婚者,杖而离之’。金禁同姓通婚。(《金史·太祖本纪》)。”[1]363-364

查《金史·太祖本纪》,金太祖天辅元年,“五月丁已,诏自收宁江州已后同姓为婚者,杖而离之”[13]30。

宁江州原为辽国东京道属地。《辽史》记载,东京道下辖有“宁江州,混同军,观察。清宁(1055年~1064年)中置。初防御,后升。兵事属东北统军司。统县一:混同县”[14]。辽天庆四年(1114年),完颜阿骨打起兵攻辽,“进军宁江州,诸军填堑攻城。宁江人自东门出,温迪痕、阿徒罕邀击,尽殪之。十月朔,克其城,获防御使大药师奴”[13]25。

《契丹国志》亦云:“甲午天庆四年……女真阿骨打始叛……会集女真诸部甲马二千,首犯混同江之东,名宁江州……秋九月,辽兵遇女真于宁江州东,战数合,渤海大败,或阵没,或就擒,获免者无几。復攻破宁江州,无少长,悉杀之。”[15]《宋会要辑稿》更是给出了金人攻破宁江州的具体日期,天庆四年,“九月二十三日,渤海遇女真军,大败,攻破宁江州,获奚、契丹甲马三千”[16]7707。其所记攻克宁江州的时间“九月二十三日”,与前述《金史·太祖本纪》所载之“十月朔”不尽一致,大约相差八天时间。具体的宁江州陷落之日,存疑待考。

而金太祖天辅元年所下禁止“同姓为婚”诏书,时间自攻克宁江州之日起,但并未说明其所针对的人群范围。之后,金太宗亦曾下达诏令颁布类似规定。《金史·太宗本纪》云,天会五年(1127年)四月,“乙酉,克陕府,取虢州。丙戌……宗翰、宗望以宋二帝归。己丑,诏曰:‘合苏馆诸部与新附人民,其在降附之后同姓为婚者,离之’。”[13]57可见,太宗诏令明确禁止“同姓为婚”的人群为合苏馆诸部与新近投降归附金国的民众。

可见,《年表卷》将“宁江州”误写作“宁州”。此外,若将金太宗时期禁止“同姓为婚”的诏令内容一并列入该条事件,则会更为全面地展现出金代“禁同姓通婚”政策的连续性。

1.4 《医说》所载之“若在安,三里莫要干”

《年表卷》:“1224年 甲申 南宋宁宗嘉定十七年 金哀宗正大元年 蒙古成吉思汗十九年,张杲(南宋,约1149年~1227年)完成《医说》10卷,记载与历代医家、医书、医术有关的典故、传说等。书中有‘若在安,三里莫要干’的防疫法。(廖育群,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纲·医学卷,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90页)。”[1]386

按,《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纲·医学卷》确有谈及,南宋张杲提出“若要安,三里莫要干”的防疫法[17]。经查,张杲[18]《医说·针灸》云:“三里频灸:若要安,三里莫要干。患风疾人宜灸三里者,五脏六腑之沟渠也,常欲宣通,即无风疾。”可见,张杲指出,患有风疾之人,通过灸三里穴可达宣通除疾之效。此处之“三里”,笔者认为当为手阳明大肠经之“手三里穴”,而非足阳明胃经之“足三里穴”。

可知,“若要安,三里莫要干”一句当与传染病治疗无关。故,《年表卷》有两点略显不妥:(1)将“若要安”误作“若在安”;(2)论断不当,宜将“防疫法”改为“防治风疾之法”。若将该条末尾一句改为“书中有‘若要安,三里莫要干’的通过灸‘足三里穴’以防治风疾之法”,则更显明确与恰当。

2 医学人物商榷

2.1 李杲所处时代

《年表卷》:“12世纪,易州(今河北易县)人张元素(金,12世纪)创立易水学派。这一流派对脏腑病机学说有新的阐发,主张以脏腑的寒热虚实来分析疾病的发生和演变,在治方上注重‘养正’,正气强而邪自除。主要的弟子有李东垣(宋,1180年~1251年)等。(廖育群等,中国科学技术史·医学卷,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349页、350~351页)。”[1]357-358

按,将张元素弟子李东垣(即李杲,自号东垣老人)列为宋人,似为不妥。明代李濂[21]《医史》引元代砚坚《东垣老人传》曰:“东垣老人李君,讳杲,字明之。其先世居真定,富于金财。大定初,校籍真定、河间,户冠两路。”大定为金世宗完颜雍的年号(1161年~1189年)。大定初年,李杲家族财富经朝廷核查,就已冠绝真定、河间两路。这说明李杲家族在其鼎盛时期乃处于金代朝廷统治之下。另据《东垣老人传》所载,李杲“得年七十有二,实辛亥二月二十五日也。”晚清学者史梦兰[22]《畿辅艺文考》于“李东垣杲《内外伤辨惑论》三卷”条指出,李杲“当生于世宗大定二十年庚子(1180年)。金亡时五十五,入元十七年乃终。故旧本亦或题元人,而《元史》亦载入《方技传》也”。可见,李杲一生历经金、元两个朝代。

故,《年表卷》宜将“李东垣(宋,1180年~1251年)”改为“李东垣(金元时期,1180年~1251年)”。

2.2 《兰室秘藏》作者

《年表卷》:“1276年 丙子 南宋恭帝德祐二年 端宗景炎元年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李皋(金)撰《兰室秘藏》刊行。此书3卷,分21门,共载283方,其中除少数古方外,均为李氏创制的有效方剂。[姜春华,评李东恒的学术思想,新医药学杂志,1978,(1)]。”[1]402

按,引用文献论文名称、刊期有误。1978年第11期《新医药学杂志》刊登的姜春华[23]《评李东垣的学术思想》提到,《兰室秘藏》一书的作者为“李杲”,而非“李皋”。又,《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十四·医家类二》记有,《内外伤辨惑论》,金李杲撰,杲,字明之,自号东垣老人,真定人;《兰室秘藏》亦为李杲所撰[24]869-870。后世多以李东垣代称李杲。

故,《年表卷》将“李杲”误写为“李皋”,将“李东垣”误写为“李东恒”;参考文献刊期应为1978年第11期,而非第1期。

3 医学机构商榷

3.1 金代太医院始设时间

《年表卷》:“1115年 乙未 北宋徽宗政和五年 辽天祚帝天庆五年 金太祖收国元年 夏崇宗雍宁二年,金代始设太医院管理医政,元、明、清三代相传沿袭。[《金史·交聘表》;《金史·百官志》;梁峻,中国古代医政特点及其对当今医政之启发,中华医史杂志,1994,24(1):11]。”[1]362

经查,引用文献内容有误。梁峻[25]在《中华医史杂志》所发表文章为《中国古代医政特点及其对当今医政之启示》,该文提到:“金代始设太医院管理医政,元、明、清三代传相沿袭……金元以后,医政管理兼宫廷医疗机构变为太医院。”文中未见金太祖收国元年始设太医院的相关描述。

再查《金史·交聘表》,金太祖收国元年时,金朝并未与宋、西夏、高丽有任何交往事件,无从判断当年是否始设太医院[13]1386-1387。另查《金史·百官志二》,“太医院”隶属于“掌朝会、燕享,凡殿庭礼仪及监知御膳”的“宣徽院”[13]1257,置“提点,正五品。使,从五品。副使,从六品。判官,从八品。掌诸医药,总判院事。管勾,从九品,随科至十人设一员,以术精者充。如不至十人併至十人置。不限资考。正奉上太医,一百二十月升除。副奉上太医,不算月日。长行太医,不算月日。十科额五十人”[13]1260-1261。其中未提及何时创建太医院。

可见,所附三个引用文献,无一指明金代太医院具体创设时间。事实上,金代何时创建太医院,史无详载。《北京志·卫生卷·卫生志》曾指出:“金代于天会四年(1126年)在中都(北京)始设太医院。”[26]但并未给出佐证文献。金代创建太医院的具体时间,存疑待考。

故,《年表卷》的差错其一在于,误将参考文献《中国古代医政特点及其对当今医政之启示》写作《中国古代医政特点及其对当今医政之启发》;其二在于,参考文献均未明确指出金代首设太医院的具体年代,导致事件本身与参考文献无法自洽。

3.2 太平惠民局更名时间

《年表卷》:“1148年 戊辰 南宋高宗绍兴十八年 金熙宗皇统八年 夏仁宗人庆五年,八月二十三日,宋熟药局改称‘太平惠民局’(参见1076年)。《和剂局方》也改称《太平惠民剂局方》(参见1110年),后陆续增补,载方788种(南宋·王应麟:《玉海》)。”[1]370

经查,王应麟[27]《玉海》载:“大观中,陈师文等校正《和剂局方》五卷,二百九十七道,二十一门……(绍兴)十八年闰八月二十三日,改熟药所,为太平惠民局。”又,南宋李心传[28]《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曰:“绍兴十有八年,……闰八月……戊申,改行在熟药所为太平惠民局。”另,《宋会要辑稿·职官二七》亦载:绍兴“十八年闰八月二十三日,朝旨:‘熟药所依在京改作太平惠民局’”[16]2970。可见,太平惠民局更名时间应为绍兴十八年闰八月二十三日,其更名之前的机构名为“熟药所”,非“熟药局”。

此外,《和剂局方》应改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即《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十三·医家类》所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十卷、《指南总论》三卷(两淮盐政采进本),旧本题宋库部郎中提辖措置药局陈师文等奉敕编……然此本止十四门,而方乃七百八十八。”[24]864-865而《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所载《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十卷附指南总论二卷》(元刊本)收方778首[29],非《四库全书》收录“两淮盐政采进本”之788方,值得注意。

故,《年表卷》的差错其一在于,误将“闰八月二十三日”写作“八月二十三日”;其二在于,误将“熟药所”写作“熟药局”;其三在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书名误作《太平惠民剂局方》,缺漏“和”字。另外,若将《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十三·医家类》引入参考文献,则更显完整。

4 余论

《年表卷》撰稿者今后编修时应多次核查原始文献中的专有名词,此外,既要参考专业科学史学者的意见,还要重视其他相关学科专家的见解。

猜你喜欢

年表金代太平
太平风俗美
金代张楠墓志考释
陇县原子头M56金代大定二十四年买地券校释
金代官员越级赠官现象考论
王锡良年表
守正创新让“太平泥叫叫”叫得更响
劝君莫做“太平官”
黄春明个人年表
弋舟主要出版作品年表
华特·迪士尼重要作品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