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超声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价值
2021-06-14刘晓云褚小帅
刘晓云,褚小帅,赵 伟
(1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州医院<青州市人民医院>超声科 山东 青州 262550)
(2山东省益都中心医院胸外科 山东 青州 262550)
(3山东省益都中心医院超声科 山东 青州 262550)
PICC(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是一种临床上常用的置管技术,主要适用人群是需要长期输液、长期行肠内营养支持以及需进行化疗的肿瘤患者,通过PICC置管技术,可避免频繁穿刺,降低穿刺感染的风险[1]。目前医疗工作中比较常见的PICC置管方式为直视穿刺置管,即医护人员通过患者皮肤表面血管分布情况进行定位并穿刺。该种穿刺方式穿刺成功率较低,往往需要多次穿刺,且由于患者存在个体差异性,患者静脉血管弹性、血管内径、血管粗细等存在差异,常规直视穿刺可能会忽略这些因素造成的影响,从而影响穿刺效率[2]。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频超声技术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高频超声定位引导技术具有准确性,可视性,可重复性的优点,因此在临床上取得了较佳的应用效果。为研究高频超声定位引导下的PICC置管效果,本文以需行PICC置管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应用不同的定位方式,对比不同定位方式下的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定位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生活质量与疼痛评分。具体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月间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州医院收治的需行PICC置管的患者28例,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14例,实验组14例,所有患者年龄17~90岁,平均年龄(52.16±11.62)岁,平均身高(161.28±10.40)cm,平均体重(59.93±11.08)kg,平均病程(3.55±1.26)月,其中左上肢置管14例,右上肢置管1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置管部位等一般资料对比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穿刺置管,患者呈仰卧位,穿刺人员观察患者穿刺部位,标记穿刺点范围,判断穿刺点周围静脉血管分布,测量患者手臂长度和到管置入长度。消毒已标记的穿刺点周围皮肤,建立无菌区,穿刺针穿刺后观察回血,若有回血则继续进行穿刺,将导丝沿穿刺针送入血管,抽出穿刺针,将扩张器沿导丝送入静脉中,将导管从穿刺点送入静脉,撤出导丝,修剪体外导管的长度并进行固定消毒,置管完成后通过X线观察导管尖端位置[3-4]。
实验组行高频超声定位引导下的PICC置管,探头频率10~15 MHZ,
图1 左上肢PICC置管
图2 右上肢PICC置管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置管成功率、穿刺时间、定位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VAS疼痛评分、QLI生活质量评分。
VAS评分总分10分,0分表示无痛,1~3分表示有可以忍受的轻微疼痛,4~6分表示疼痛感较明显,尚能忍受,7~10分表示剧烈疼痛,不能忍受。
QLI生存质量评分标准包括日常活动、工作和生活、人际关系等评分标准,每个标准满分10分,评分越高,则患者生活质量越好,反之患者生活质量越低。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所选择数据处理软件为SPSS 20.0。研究包含项目为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计量资料以(± s)表示,并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并进行χ2检验,数据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置管成功率对比
对比两组置管成功率,结果显示实验组置管成功率为100%,对照组置管成功率为71%,实验组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置管成功率对比
2.2 两组穿刺时间、定位时间对比
对比两组PICC置管穿刺时间和定位时间,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PICC置管时间和定位时间均显著小于对照组患者,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穿刺时间、定位时间对比( ± s, min)
表2 两组穿刺时间、定位时间对比( ± s, min)
组别 穿刺时间 定位时间实验组 32.49±4.30 11.01±2.43对照组 38.21±4.92 14.67±2.88 t 3.28 3.63 P 0.003 0.001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对比穿刺5 d后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2.4 两组VAS疼痛评分、QLI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对比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和QLI生活质量评分,对比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VAS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QLI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VAS疼痛评分、QLI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 s,分)
表4 两组VAS疼痛评分、QLI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 s,分)
组别 VAS疼痛评分 QLI生活质量评分实验组 4.41±1.33 76.51±10.22对照组 6.92±1.69 67.04±9.85 t 4.37 2.50 P<0.001 0.02
3 讨论
PICC置管技术在肿瘤患者、长期卧床需要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以及需要长期输液的患者中广泛应用。盲穿是目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PICC置管穿刺手法,是指通过止血带捆扎患者手臂并通过触摸确定穿刺点和穿刺血管的技术[5]。通过盲穿实现PICC置管,不仅置管成功率较低,还容易出现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有报道称,使用高频超声探测仪可准确检测PICC导管位置和置管进度,提高穿刺点定位准确度。为研究高频超声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以需要行PICC置管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使用常规直视置管和高频超声定位引导置管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置管成功率,穿刺时间、定位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疼痛评分与生活质量评分。
本研究结果表明高频超声定位引导下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常规直视穿刺置管成功率,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超声定位引导置管穿刺时间、定位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和VAS疼痛评分均明显小于常规直视穿刺置管,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考虑高频超声定位引导置管穿刺点位置选择更加准确,且能通过高频超声检测穿刺进度,并根据血管走向及时调整导管的前进方向,这样可以明显缩短穿刺时间,提高穿刺效率,并能大大降低患者的痛苦,降低静脉血栓等不良反应出现的风险。
综上所述,高频超声定位引导下的PICC置管技术其置管成功率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所需穿刺时间和定位时间较短,并能显著降低患者痛感,改善其生活质量。因此,高频超声定位引导下的PICC置管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良好,应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