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扫描对鼻咽癌并发分泌性中耳炎的辅助诊断意义探讨
2021-06-14唐弘喆
唐弘喆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放射科 湖南 长沙 410013)
在我国,引起鼻咽癌的因素相对比较复杂,目前,有多位医学专家认为鼻咽癌发病的因素主要与EB病毒的感染、遗传性因素及环境因素有一定关系,此外,人们生活习惯上的改变也会引发此种病症,比如吸烟过度、经常食用腌制食品以及大气污染等因素,都是导致病症发生的导火索[1-2]。在病症发生初期,大多数鼻咽癌患者不会有特别明显的症状,因此,对自己所患疾病的无知和不重视,导致病情进一步发展,随之而来的一些症状主要包括耳鸣、听力下降、鼻塞、涕中带血等症状,甚至还会有颈部肿块和颅神经麻痹的病症,从而错过了治疗鼻咽癌的最佳时机。因此,鼻咽癌患者一旦被确诊,基本都已经步入中晚期症状,这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而临床上,对于治疗鼻咽癌患者的常用治疗措施一般选取放疗进行治疗,但是,对于不同时期的鼻咽癌患者来说,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放疗虽然在临床上作为延续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但是,大多数患者在放疗后悔相继出现很多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及生存质量,其中以分泌性中耳炎最常见。因此,在放疗后对分泌性中耳炎的早期诊断对患者来说十分重要[3-4]。基于此,此次研究旨在对鼻咽癌并发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采用CT扫描后的临床价值展开调查和分析,现有如下调查数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2020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鼻咽癌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均接受放疗治疗,100例患者中男46人,女54人,年龄区间30~78岁,平 均(45.71±6.87)岁,体 重53.2~80.4 kg,平均(61.19±4.48)kg,鼻咽部肿瘤放射的剂量70~79 Gy,颈部常规预防剂量以50 Gy为常用剂量,治疗剂量52~72 Gy,治疗疗程42~62 d。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①入组成员均经病理学组织及我院专科医生诊断,确诊为鼻咽癌;②入组成员均接受放疗治疗;③入组成员均自愿加入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协议。
1.2.2排除标准 ①排除此次入组成员中存在严重精神疾病的;②排除此次入组成员中存在严重其他脏器疾病的;③排除此次入组成员中存在严重意识障碍的;④排除此次入组成员中病例资料不完整的。
1.3 方法
1.3.1使用美国GE 256排 Revolution CT扫描机对鼻咽癌患者进行扫描,将oM连线作为基线,扫描范围由硬腭到蝶鞍,将层距调制为5 mm,层厚也调制为5 mm,患者在放疗前两周内完成CT扫描,患者放疗后的CT扫描和次数分别在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36个月之间进行扫描,并对这几个时间段的扫描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
1.4 评判标准
通过CT对鼻咽癌并发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诊断标准为:对脑组织进行窗位观察,可见乳突密实;并进一步进行骨窗观察,主要表现为乳突蜂房的发育情况良好,蜂房骨壁形态呈现出完好的状态,蜂房骨壁中的液体填充较好,密度升高,其中含有的气体较少或没有。依据肿瘤对鼻咽组织层次侵犯的情况,可病症的分期分为T1-T4期[6],由我院医生及病理组织检查结果诊断,T1期患者有10例,T2期患者有17例,T3期患者有35例,T4期患者有38例。并结合CT扫描图像对放疗前天后鼻咽癌患者的鼻咽腔的横径、前后径进行测量,掌握鼻咽腔的大小。
1.5 统计学分析
文章中进行统计学分析的软件为IntelliSpace Portal 5.0.2版本,计数型指标则采取例数[n(%)]来进行表示、通过χ2的方式进行相关的检验,计量型的指标方面采取(± s)进行描述,如果P<0.05,则两组结果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扫描后诊断的准确率分析。
经我院医生诊断及鼓膜诊断性穿刺抽液证实,100例患者在放疗前和放疗后并发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有64和94例,经CT扫描后,放疗前有63例并发分泌性中耳炎,1例误诊患者为单纯中耳炎,放疗后有94例并发分泌性中耳炎,放疗前准确率为98.44%,放疗后准确率为100.00%。
2.2 放疗前后鼻咽癌患者的CT扫描中提示并发分泌性中耳炎的情况。
放疗前100例鼻咽癌患者中有63例并发分泌性中耳炎,占比63.00%;其中T1-T4期中存在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例数分别为2人、10人、22人、29人,说明从T1-T4期并发分泌性中耳炎的人数是逐渐递增的;放疗后,100例鼻咽癌患者中有94例患者并发分泌性中耳炎,占比94.00%,其中T1-T4期中存在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例数分别为9人、15人、33人、37人,见表1。
表1 放疗前后CT对鼻咽癌患者各分期出现分泌性中耳炎扫描的 结果[n(%)]
2.2 鼻咽癌患者放疗前后鼻咽腔前后径及横径情况。
放疗前,100例鼻咽癌患者中的鼻咽腔前后径及横径长度均短于放疗后(P<0.05),见表2。
表2 CT扫描鼻咽癌患者放疗前后的鼻咽腔情况分析( ± s, cm)
表2 CT扫描鼻咽癌患者放疗前后的鼻咽腔情况分析( ± s, cm)
时间 例数 鼻咽腔前后径 鼻咽腔横径放疗前 100 1.76±0.78 2.25±0.81放疗后 100 2.18±0.35 2.82±0.85 t 4.9127 4.8546 P 0.0000 0.0000
3 讨论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主要是指在鼻咽部黏膜上皮处会发生的一种恶性肿瘤,在临床中比较常见,是耳鼻喉科常见的恶性肿瘤,同时也是我国头颈部发病率较高的一种肿瘤。这种恶性肿瘤性疾病常常发生在患者的鼻咽顶壁或侧壁,在咽隐窝上发病的最多,作为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会对我国的患病人群带来严重的恶性影响[5]。
分泌性中耳炎主要临床特征是以鼓室存在积液及听力出现下降为主,是一种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在临床上主要是利用耳镜、纯音测听、声导抗等方式进行诊断,诊断方法并不复杂。为了进一步研究鼻咽癌并发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CT扫描情况,本报告抽取了我院100例鼻咽癌患者展开分析,经我院专科医生及诊断性鼓膜穿刺诊断,100例患者中在放疗前及放疗后并发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分别为64例和94例,经CT扫描后诊断的准确率分别高达98.44%和100.00%。
引起分泌性中耳炎发生的因素相对比较复杂,其中鼻咽癌作为最主要的因素,常常会出现这种并发症。一般对于鼻咽癌患者并发分泌性中耳炎方面的相关报道较少,因此,本次报告中结果显示并发分泌性中耳炎的例数为64例,这说明分泌性中耳炎在鼻咽癌患者中的发病率约占60.00%左右,同时,在放疗前并发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与鼻咽癌的发病分期有一定关系。但是,在放疗后,出现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人数都有所增加,并且和发病分期无任何联系。通过CT的扫查,我们可以清晰的观察到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病灶和鼻咽癌部位的相关性情况。在放射治疗后,鼻咽癌患者的局部癌肿情况有所减少。本次报告中结合100例患者的鼻咽腔前后径及横径进行分析,放疗后的鼻咽腔前后径及横径相对放疗前更小(P<0.05)[6]。
综上所述,利用CT对鼻咽癌患者进行扫描后,对鼻咽癌患者在放疗期间是否并发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有利于帮助医生做出明确诊断,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