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脑梗死CT影像诊断的效果及准确性分析
2021-06-14王美芳李龙江
王美芳,李龙江
(1寿光市台头中心卫生院内科 山东 寿光 262700)
(2寿光市台头中心卫生院影像科 山东 寿光 262700)
脑梗死属于脑血管疾病,因急性脑循环障碍引起局限性功能缺陷引发疾病,病情严重,发病突然,具有较高死亡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脑梗死临床症状为恶心、头晕、瘫痪等,其中偏瘫症状则影响肢体功能、语言功能,降低生活质量[1]。脑梗死是一种急症,极易诱发脑出血,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死亡率。有研究指出,在疾病发病后6 h内给予有效治疗可控制疾病,改善预后,提高治疗成功率[2]。因此积极有效的诊断早期脑梗死对患者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临床在诊断脑梗死时常采用CT影像诊断。本文将以近年来(2018年6月—2020年6月)50例患者为对象,探究早期脑梗死CT影像诊断的效果及准确性,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6月—2020年6月50例早期脑梗死患者为对象。所有患者中,男22例,女28例;年龄43~76岁,平均年龄(54.18±4.83)岁;静态发病与活动发病分别为13例与37例。纳入标准:(1)资料齐全;(2)认知正常;(3)意识障碍;(4)以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2010年)诊断指南为依据,经实验室诊断确诊疾病;首次发病;(5)未实施溶栓治疗,伴随明显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心肺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2)出血性疾病;(3)妊娠期,哺乳期;(4)近期有消化道溃疡、感染、肝肾功能异常者;(5)恶性肿瘤;(6)不配合研究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实施CT诊断,仪器设备与型号是Philips Brilliance 64。设置参数如下所示:层厚层间距是5~10 mm,电压是120 kV,电流是210 mA。详细操作如下所示:头部采用CT平扫,控制检查时间是3 h左右;实施复诊,在间隔26 h以后进行,全面观察死病灶。有两位影像学医师共同阅读检查图像,并作出诊断意见,出具报告,若两名医师的诊断结果存在差异,需由另一名医师阅片,最终达到一致意见。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均实施CT诊断,分析影像学特点,探究CT诊断应用价值。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0.0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使用t检验、χ2检验,应用(± s)、%表示,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诊断结果分析
50例患者中,35例患者异常征象,占比70.00%,未见异常者15例,占比30.00%,见表1。
表1 诊断结果分析
2.2 影像学特点分析
首次CT诊断可见一侧人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患者共30例,占比60.00%;10例可见豆状核轮廓模糊密度稍低,占比20.00%;20例可见岛带消失征,占比40.00%。25例患者表现为灰白质界限不清、脑沟消失或变窄,占比50.00%。存在以上征象2种及以上者共30例,占比60.00%,见表2。
表2 影像学特点分析
3 讨论
脑梗死为临床常见心血管系统疾病,脑梗死具有高致残率、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康与生命安全。很多脑梗死患者在抢救成功以后伴随多种后遗症,如语言功能障碍、运动功能障碍等,影像生活质量。研究表明,尽管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水平明显提高,但在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早期诊断十分重要[3]。大量临床实践表明,早期脑梗死患者科学合理诊断可促使疾病治疗水平有效提高,促进患者恢复健康。当前,我国医疗技术发展迅猛,脑梗死诊断水平明显提高,早期脑梗死患者的诊断方法与手段更加丰富。早期脑梗死常用诊断方式为CT诊断、MRI诊断[4]。其中MRI诊断早期脑梗死患者时,采用灌注加权成像、MR弥散加权成像,有效提高诊断有效性,具有显著治疗效果,特别是应用WI序列,早期脑梗死诊断质量有效提高。然而,MRI诊断存在一定局限性,如诊断费用高,部分患者无法承受;设备与检查者要求较高;检查耗费时间长等。以上不足之处对MRI广泛应用产生严重影响。CT诊断具有明显优势,操作便捷且简单,在诊断中几乎无创伤,且价格方面相对低廉,可广泛应用于基层医院,具有较高普遍性[5]。脑梗死患者在早期采用CT诊断,可间接或直接发现脑梗死CT征象、脑缺血CT征象,表现为以下几点:一,致密动脉症为大脑动脉主干闭塞影像学征象,供血区大范围脑梗死为超早期表现,发病6 h内可见大脑动脉、密度增高现象[6]。二,早期那梗死征象包括基底核消失征、豆状核轮廓模糊、岛带消失征等,在发病6~12 h以后,以上征象更加明显。早起脑梗死患者使用CT诊断,与CT征象、患者临床症状相结合,诊断价值高,可及时挽救患者生命,具有显著应用价值[7]。
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实施CT诊断,结果可见,50例患者中,35例患者异常征象,占比70.00%,未见异常者15例,占比30.00%;首次CT诊断可见一侧人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患者共30例,占比60.00%;10例可见豆状核轮廓模糊密度稍低,占比20.00%;20例可见岛带消失征,占比40.00%。25例患者表现为灰白质界限不清、脑沟消失或变窄,占比50.00%。存在以上征象2种及以上者共30例,占比60.00%。由此可见,脑梗死患者在早期实施CT诊断,有效检出疾病。有学者[8]选取早期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均实施CT诊断,结果可见,首次CT诊断准确率为93.00%,二次复查诊断准确率为98.42%,表明脑梗死患者采用CT诊断具有较高诊断准确率。与本次研究结果保持一致。CT诊断具有扫描多样化、速度快、三维重建等优点,在诊断脑梗死时能够提供出更多信息。在多层螺旋CT诊断中,通过获取三维重建图像,血管成像呈立体型,可置管观察患者的病灶情况。CT重建技术可将病灶形态、大小、边缘、内部密度、强化特点清晰显示出来,在早期脑梗死诊断中具有显著应用价值,追踪病变组织来源,立体观察病变的影像学特点,直观病变间关系,有效提高诊断准确性。
需要注意的是,在CT影像学诊断中,增加造影剂的使用剂量,可强化血管、病灶、周围组织对比,将病灶范围清晰的显示出来。然而,在检查过程中需采用水溶性有机对比剂,这就使得增强CT扫描风险增加,应当加强护理干预[9]。在CT影像学诊断之前,护理人员需与患者、家属交流与沟通,采用音乐疗法、转移注意力法,消除患者抑郁、焦虑、躁动等情绪,促使患者依从性提高;在扫描之前,需实施碘过敏试验,了解患者的禁忌证,对抢救措施进行完善,常规情况下采用1 mL的30%泛影葡胺进行静脉注射,注射后观察20 min,若患者无头晕、发热、心悸等症,则表明为碘过敏试验阴性;对于碘过敏试验阴性患者实用碘海醇前应签署知情同意书,注射造影剂前首先推注地塞米松10 mg,询问患儿是否有不适感,若无则进行下一步操作;CT室温以20℃左右为宜;扫描时严格依照无菌原则开展操作,在注射之前,对针管、连接管等进行检查,观察患儿穿刺部位情况,实施针对性处理。检查结束后静脉留置针保留30 min左右,指导患者在留观室中观察30 min,在没有异常以后才可以离开,患者需多饮水,促进造影剂排出[10]。
综上,早期脑梗死患者可使用CT诊断,明确影像学特点,有效检出疾病,促进疾病的治疗,对患者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