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抽象表现主义绘画中的理性主义

2021-06-14黄硕

参花(上) 2021年12期
关键词:理性主义

摘要:本文以现代绘画中具有代表性的抽象表现主义画派为切入点,对抽象表现主义绘画进行溯源,分析批评领域中绘画形式与理性主义的联系,以及理性主义指导下的现代艺术所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现代绘画艺术 理性主义 抽象表现主义

一、抽象表现主义绘画溯源

(一)抽象表现主义的起源

抽象表现主义作为一个艺术流派,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间的美国纽约,又被称为“纽约画派”。实际上,抽象表现主义开启了美国现代艺术的发迹之路,并在整个西方艺术史上拥有重要的地位。

而抽象表现主义真正迎来发展拐点是在1946年,罗伯特·科茨首次将“抽象表现主义”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风格提出。在这一时期,抽象表现主义开始摆脱来自早期奠基阶段的其他艺术流派的影响,转而开始对自身创作风格的探索,这时的抽象表现主义作品已经开始逐渐初步形成属于自己的风格特点,而抽象表现主义作为一种艺术风格,也在这时得以正式确立。

(二)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及理论的发展

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发展逐渐步入成熟阶段,以波洛克(美,1912—1956,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大师)为代表的一批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在这一时期将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基本风格确立下来,并不断发展。而隨着艺术创作行为的不断深入,关于抽象表现主义的艺术理论也在这时逐渐成熟。

与此同时,在艺术机构与国家文化政策的共同推动下,抽象表现主义也开始在其他地区崭露头角,甚至成为欧洲当时最重要的艺术思潮,抽象表现主义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到了20世纪 60年代中期,随着波洛克在内的第一代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的相继离世,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黄金时期也随之终结。70年代后期,随着新现实主义的诞生,以及极简主义绘画对于抽象表现主义的反叛,抽象表现主义绘画逐渐衰落。

二、理性主义视角下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

(一)理性主义视角下的抽象表现主义

尽管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几乎从未刻意提及过理性主义作为一种观念来说,对他们的作品有什么样的直观影响,但实际上,如果以理性主义的视角来审视抽象表现主义绘画,便不难发现一个事实,即无论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用什么样的手法来将他们的作品展现出来,抽象表现主义绘画都没有脱离抽象绘画自身所具有的理性主义特质,尽管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有时喜欢强调要尝试对于情感的多样化表达。

以马克·罗斯科(美,1903—1970,抽象派画家)的作品《赭色(赭色、红色上的红色)》为例,尽管在第一眼看到这件作品时,没人可以否认罗斯科在颜色运用上是十分张扬的,这幅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十分热烈的,不过当观众真正面对这件作品时,却无法在观看中得到更多有关于画面自身的信息。实际上,这也是大部分抽象表现主义作品的共同特征,这些作品向观众展示的实际上是一种虚空的状态。乍看起来,在这种情况下,观众的意志不再被理性所束缚,观看者在这种情况下获得了自由。但实际上看,这样的作品并非真的展示了某种不被理性束缚的状态,反倒是观众不得不在观看的过程中,将思维调整到必须去接受这种虚空的凝视,与其说是自由,倒不如说是画作用其看似不加限制的形式来驯化观众,而观众在这一过程中不可能摆脱理性的作用和束缚,除非他们的注意力根本就不在这幅画上。

实际上,尽管抽象表现主义对于所谓“文学性”和“神秘性”的尝试非常深入,但这种尝试是立足于抽象绘画的基础上的。无论抽象表象主义艺术家同他们的欧洲前辈在理念上看起来有多不同,我们都不能否定波洛克和康定斯基的作品之间潜在的共性——对之前的理念问题的反问,以及试图通过形式的运用来解决绘画艺术面对的理念问题。而在这种情况下,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对于情绪表达的尝试,实际上,便无可争议地具有理性主义的内在特质,即尽管情绪被依靠对线条和色彩的运用直接泼洒在画面中,但这种表达依旧是抽象的,是经过提炼而非模仿自然的,所以抽象表现主义也无法真正摆脱由抽象派带来的理性主义观念的影响。

(二)理性主义与绘画的“扁平性”

尽管现代主义绘画的基本逻辑是来自于理性主义思维指导下的艺术实践行为,但这其中的文学性与幻想性的成分依然被夹杂在绘画的结构之中,这种非理性的因素也是抽象表现主义,甚至整个现代主义绘画面对的模棱两可的问题之一。不同于欧洲艺术界对于心理分析和文学性隐喻的青睐,在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支持者试图通过对形式的应用来解决这一问题。

以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波洛克为例,尽管波洛克并没有在作品中直接强调“平面性”的习惯,但他的确不会刻意地塑造某种空间,尽管因为绘画方式的原因,波洛克的作品具有一定空间感,因为滴落式的创作手法会让颜色错落叠加,但这些作品的确避免了透视技法在画面上的存在,并且最为重要的一点在于,波洛克和其他抽象表现主义画家的作品几乎都无任何文学性色彩可言。尽管这些绘画往往被认为具有饱满的感情色彩,但叙事作为一种创作主题,实际上已经不再被这些绘画作品包含,而这与制造绘画的平面性有很大的关系,例如波洛克的作品《秋韵》,观众很难通过空间关系带来的视觉效果对绘画的内容进行一种文学性的判断,这些作品留给观众的只有绘画属性。尽管这些作品在乍看之下,可以说是一种纯粹的情绪或感受上的直接结果,但这种通过对形式的把控来对绘画性进行发掘的行为本身,就具有理性主义的内核,尤其是当所有人都开始注意“绘画性”这一概念时。

而这也是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在处理作品形式上的指导方法,从某种角度来说,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形式确实是更合乎理性的,因为这是绘画第一次完全拥抱“扁平性”。实际上,这个特性最大的影响在于,使绘画摆脱了对三维视错觉惯例的运用与强调,而这在绘画自身构成的角度来看,确实让那些直观的幻想性因素被彻底消除了,但在对绘画艺术的审视中,我们到底需要多少的理性主义成分呢?

三、绘画是否为理性——以抽象表现主义为例

(一)绘画形式与理性主义的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在抽象表现主义之后,极简主义绘画迅速展开了对抽象表现主义的“反攻”。尽管在表面上看来,极简主义绘画在立场上与抽象表现主义水火不容,但实际上,抽象表现主义依赖运用形式来实现的理性主义实践,反而被极简主义绘画继承了。作为抽象表现主义的挑战者与后继者,极简主义绘画彻底放弃了抽象表现主义在绘画中仅剩的、带有个人情感色彩的部分,绘画彻底变成一种机械的,不在符号角度上带有任何暴力与支配性色彩的产物。

与抽象表现主义最大的不同在于,极简主义绘画的处理手段,是让作品将其最终的解释权交给了观者,而这也是将理性主义的实践寄托于形式这一行为最讽刺的部分。随着彻底的对形式主义的实践,对绘画作品本身解读权利的移交和解读视角的转换,让理性主义的内核只能存在于艺术实践的行为之中,尽管观者在面对作品时的思考确实是合乎理性主义信条的,但實际上没人知道这样的解读到底多大程度上是由直觉决定的,又在多大程度上取决于理性支配下的思维活动,而前者是以格林伯格为代表的理性主义支持者最为唾弃的。有趣的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似乎和抽象表现主义在形式上体现出理性主义特质的原因是一样的,实际上,二者在形式上不同程度地拥抱了理性主义,只不过极简主义更加直观而已。

(二)绘画艺术不完全是理性主义

实际上,如果将视角转到绘画的角度上看,抽象表现主义,乃至现代主义绘画所面临的根源问题是在于其立场,即绘画自身应具有的理性主义视角,而这样的视角是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和它的继承者们都具有的精神内核。

但另一方面,绘画是一种依托于视觉进行延展的艺术形式,直观的、具有直觉性的感官上的经验,是审视绘画的基本手段,尽管在形式上可以进行的尝试或许依然存在,但绘画的形式无法脱离依托于视力的直觉性的经验感受而存在,除非它不再依托于视力。无论理性主义如何在审视绘画这一艺术形式时运作,艺术家本人和观者都无法抛弃这种直觉性感受对于其感官的直接作用,除非这一过程本身不依赖于视力,甚至是任何身体感官进行。尽管基于理性视角对抽象形式进行批判性的尝试,可能是绘画艺术最合理的前行之路,但我们无法抛弃绘画本身所具有的原始属性带来的非理性因素。

四、结语

对于现代绘画艺术来说,如果将自身置于单纯的“理性主义”的视角之下,不免是一种极端狭隘的视角,难道对于高度的抽象形式的追求和对绘画的表意属性,以及更私密的精神性体验的追求,真的只能被视作矛盾的两方吗?就目前的状况来说,很明显,并不如此,或者说,我们不只有这一条道路可以选择。

在依旧保持批判性的前提下,今天的环境让所有人能以更为多元化的视角与观念来审视绘画,乃至其他艺术门类。而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单方面倒向理性主义,还是其他指导思维,实际上,都是一种行为上的保守和退后,相对于日趋多元化的艺术领域而言,这种行为对于目前的环境来说,毫无裨益。尽管包容与放任或许不能带来进步,但过分的谨慎与克制,肯定不会让我们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美]格林伯格.艺术与文化[M].沈语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美]迈克尔·弗雷德.艺术与物性[M].张晓剑,沈语冰,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

[3]吕靖,段运冬.抽象表现主义的背后——画商利奥·卡斯泰利的美国认同[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20(04):62-68.

[4]王文娟.简述抽象表现主义的发展历程[J].艺术家,2020(08):157-158.

[5]张志杰.浅谈波洛克抽象表现主义的绘画语言[J].明日风尚,2020(06):90-91.

[6]毛秋月.为纽约画派代言?为理性主义代言?——格林伯格的理性主义及其相关论争[J].当代美术家,2020(03):42-47.

[7]朱橙. 物性、知觉与结构——极少主义艺术批评的哲学化及其后现代转向[D].中央美术学院,2016.

(作者简介:黄硕,男,硕士研究生在读,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方向:艺术学)

(责任编辑 葛星星)

猜你喜欢

理性主义
包豪斯理性主义设计思想刍议
从理性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利益观的形成理路研究
用理性支撑学生发展
理性主义、功利主义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
麦克尤恩小说《爱无可忍》的电影改编
论政治哲学对确定性的追求
理性主义在当前公共舆论中的作用分析
欧克肖特对理性主义政治的批判与重构
论马克思最初探索人类自由道路的两个立足点
论梁遇春散文中的非理性主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