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舞》中城市元素的作用探析
2021-06-14姚冬青
摘要:《起舞》是迟子建的中篇小说,写的是在哈尔滨这座城市发展过程中,因为动迁而发生在一个棚户区里的故事。它有六个独立单元,由中心人物“丢丢”连接在一起,展现了城市发展变迁的过程,以及人们的思想变化。本文从作品中描写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元素切入,尤其是具有东北地域特色的要素,简要分析它们在故事呈现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进一步探讨作品的深刻性以及带给人们的思考。
关键词:《起舞》 城市元素 地域特色
《起舞》是迟子建的中篇作品,讲述了主人公丢丢在哈尔滨的生活和她周围的环境与人所共同构成的故事。作品分为《老八杂》《水果铺》《傅家甸》《半月楼》《蓝蜻蜓》《雪中莓》六个部分,分别从不同的视角讲述了丢丢的生活,从她的眼睛里,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变迁、城市的发展、人们思想的转变。跟随着丢丢的步伐,一幅城市变化图景展现在人们面前,同时也让人们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关于人性、关于城市发展、关于地域。
《起舞》有六个部分,每一个都是独立的单元,但彼此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每一个故事单元里都有倒叙、插叙,使得我们在看故事时得到的体验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呈现,而不是有缺失的片段。每一个故事里都有着城市元素的特征,不管是20世纪初还是20世纪中后期,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都有所体现,人也随着旧城区变成新城市而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城乡各自的特色在这个变化中不断闪现,展现着它们的不同。
第一个单元《老八杂》交代了背景和主人公,以及故事的主脉络。开篇第一句“丢丢的水果铺,是老八杂的一叶肺。而老八杂,却是哈尔滨的一截糜烂的盲肠,不切不行了”[1]引出故事背景。20世纪初,中东铁路的建成使得俄侨大批涌入,商铺随之耸立,所以“哈尔滨开埠了,街市繁荣起来了”“中东铁路就像一条横跨欧亚大陆的彩虹,把那个‘松花江畔三五渔人,舟子萃居一处的萧瑟寒村照亮了。”[1]西餐、带有俄式风格的服饰、西式文化等这些不同于传统生活方式的要素一同进入了哈尔滨这个当时新兴的城市,影响着丢丢的父辈、丢丢及下一代的生活。而“八杂市”是俄语“集市”的音译,代表市井中最喧闹、杂乱之处,“老八杂”则是一处棚户区的名字,故事就是发生在这里。城市建设中,一幢幢高楼崛起,而老八杂却是破败暗淡的,显得格格不入。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老八杂的居民按照自己的节奏,清贫而知足地生活着,身居城市却保持着传统生活方式,用不同的形式对城市建设表现出排斥,尤其是在棚户改造拆迁上。从尚活泉、王来贵等几个人物的话中可以发现,改造开发的高楼及相关的基础设施、健身器材、游泳馆、花园、车库等都是和他们的生活格格不入的,都是对他们的生活造成不便的障碍。丢丢在老八杂居民们遇到动迁这个难题而不知道怎样不损失自己利益的时候出场了,伴随着她一起的,是她的“半月楼”,从而把齐如云、齐耶夫这两个她生命中重要的人牵引出来。
《老八杂》里城市要素对比鲜明,以中东铁路修建前后为节点,之前是一座“萧瑟寒村”,之后则是高楼林立、商铺密集的城市。在高楼商铺等城市标志的映照下,作为萧瑟寒村中的老八杂的存在就显得很突兀,如一座海上孤岛。老八杂的生活节奏是固定的,安逸而满足,是慢生活的体现;城市生活是快餐式的,步调不一致,矛盾冲突必然会发生。城市要素在老八杂的生活中处处都有体现,已经融进了他们的方方面面,老八杂的居民们在适应着充满城市要素的生活中,又用自己的方式把它的节奏或者说速度放缓了,这样动迁的矛盾就有了基础。《老八杂》是第一个故事,开篇就把城市要素放出来,在这个城市视角下,让读者进入到对比鲜明的故事场景中,感受着从内到外的变化,从而引起读者进一步的思考。
第二个单元《水果铺》里的城市气息浓郁,直接体现就是丢丢的水果铺——半月楼。它是一座极具典型性的俄式建筑,西式架构和设计,把城市的先进性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关于半月楼的故事和历史,在第四个单元《半月楼》和第五个单元《蓝蜻蜓》中有了介绍,这三个单元之间虽然是有关联的,但是它们每一个的内容又有不同。城市要素在这些不同篇章里像涓涓细流一样沁入人们的生活,又勾连着彼此。俄式的半月楼由于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呈现了不一样的水果铺,老八杂人们的生活在这照耀下,充满了烟火气和鲜活力,发生在这里的一切都显得那么质朴而生动。
建筑是最能直接体现城市发展状况的标志之一。尽管半月楼是俄式建筑,它的特点还是非常明显的,经过几十年的沉淀,它成了老八杂人的精神寄托。当动迁的消息传来,对老八杂的人来讲不亚于发生地震,于是慌乱的情绪做了主导,人们的平静生活被打破,半月楼和丢丢却是这种慌乱情绪平稳下来的关键,只要这个精神寄托还在,人们的心里就神奇地平静下来。半月楼这种欧式建筑在当时的哈尔滨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与传统的建筑风格截然不同,它体现着这座城市的大气和包容性。不管遇到什么变化,它都能镇定自如地对待,这就是老八杂居民从丢丢那里得到的底气,同时也安抚着他们的心理,人与城市很好地相处了。这种城市要素在单元故事里对人物及情节发展是起到推动作用的。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半月楼最终也没有成为历史文化遗迹,和整个老八杂一起成为城市建设发展中的历史片段。
第三個单元《傅家甸》里写的是丢丢出生后的故事。开始介绍了哈尔滨的三个区,南岗、道里、道外,南岗和道里充满着现代都市风味和欧式建筑,中西结合得到非常好的体现,道外则不同。丢丢就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道外航运站附近的一座民房里,道外曾经是松花江畔的一片沼泽地,随着变迁,它一点一点地改变了模样。从一开始,傅家甸就是小手工业者的聚集之地,直到现在。[1]丢丢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这里有着明显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特点,也保留着最初的特色,不管生活如何变化,留在人们心中的都是最朴素、最真挚的对于生存地域的认同和归属感。丢丢很好地继承了这些,并在和齐耶夫结婚后带到了半月楼与老八杂居民的生活中。作品的第六个单元《雪中莓》是写人们在经过动迁改造后的“老八杂”,也就是现在的龙飘花园的生活。在这里,现代化的楼房建筑与配套的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原来的老八杂居民在新的生活环境中开始了新的一天,尽管还有不适感和对于老八杂的怀念,新的生活环境带给人们的却是不同的体验和改变。丢丢和大家一样住进了龙飘花园,但她依然怀念着半月楼,尤其是生病后。从老八杂居民和丢丢的经历中可以看到整个城市的发展变化,这种变化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变成了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而传统文化和习俗同样也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作用,两者经过磨合,达到了和谐。744B818B-C6BD-427A-BA6B-607C6AE2D9CD
《起舞》的六个单元彼此独立又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在这个作品中,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人们思想和生活上的改变。丢丢和老八杂的居民们从最初抗拒、排斥动迁到最后搬到新建楼房里,他们的变化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这种改变,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除了高楼林立的建筑之外,还有商铺、餐饮、服饰、通信设施、银行等现代化的具有城市印记的要素出现在作品里,比如在《傅家甸》里关于中央大街的介绍,老建筑和新兴商厦、酒楼就是一种共处的状态,共同构成了中央大街的特色。这些具有现代化的城市要素对作品主人公和情节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起舞》的故事不复杂,六个单元每个部分也都清晰,组合在一起带来的思考却是深远的。城市要素的存在本身就是这个故事的基调,它写的是城市生活,与迟子建之前写的关于故乡传统生活有着不同。城市的基础还是来源于传统生活,发展中互相融合,形成新的方式,于是我们在《起舞》里就看到了以老八杂居民为代表的传统生活的保留痕迹,与动迁后城市新兴要素逐渐占据上风的不同形态的对立冲突、融合相处。新生事物从出现到被人们接受,这个过程是充满着矛盾冲突的,只不过在不同领域里的表现程度不同而已。老八杂的居民们如果一开始就在现代化的小区楼房里居住,那么就不会有动迁带来的那种慌乱感受,也不会有那么多对动迁带来的结果的排斥。丢丢如果不是居住在半月楼,她也不会成为老八杂的“主事人”的角色,当然和她的处世方式与性格也有关系,如果丢丢没有居住在半月楼,那么半月楼的故事、傅家甸的故事、蓝蜻蜓的故事、雪中莓的故事就没有了关联,城市的发展变迁就缺失了一部分。由此可见,城市要素的重要性,不仅仅是整个城市发展的体现,更是历史进程中的见证。
从某种意义上讲,《起舞》中的城市要素是必然的,但它又有着传统文化的留存,因此,城市要素的作用和意义就不同于以往。在城市故事里,现代和传统形成了對比,更彰显着作家的侧重,《起舞》写的是城市生活,动迁是最明显体现城市发展的事件,是一个城市发展变化中的一段非常有意义的组成部分,在动迁中最能体现出人们的思想和变化,而老八杂又具有代表性,丢丢也性格鲜明,用她连接起六个部分成为一个整体,故事的完整性就得以呈现。和其他作品相比,《起舞》里的城市要素不多,分布也散,可是作用没有减少,当我们从主人公和故事情节中找到这些要素,并通过它们去到六个单元中,整个故事的走向就把握住了。因此,《起舞》的城市要素不论是在推动情节发展还是侧面展现人物方面,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迟子建.布基兰小站的腊八夜[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项目“城市文化视野下的黑龙江女性文学研究”(项目编号:1353094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姚冬青,女,硕士研究生,齐齐哈尔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文艺学)
(责任编辑 葛星星)744B818B-C6BD-427A-BA6B-607C6AE2D9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