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弹力图在产科出血性疾病患者救治中的应用研究
2021-06-13马秋萍马金春
马秋萍,凌 奇,马金春
(苏州大学附属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 太仓 215400)
产科出血性疾病是临床疾病类型,也包括产后出血。产后出血主要是指产妇娩出胎儿后的24 h内,其中阴道分娩者的出血量为500 mL及500 mL以上,剖宫产者的出血量为1 000 mL及1 000 mL以上。产后出血属于临床严重的产科并发症类型,并且是首要的我国孕产妇死亡原因[1]。临床结合产后出血等产科出血性疾病患者的身体情况、病情特点,给予科学性、合理性评估诊断其凝血功能情况,探究直观性、准确性实验室诊断方法,从而对于预防产后出血及出血合理用血指导等均起到十分必要作用。血栓弹力图能够分析低凝情况、正常凝血、血高凝情况,是有力指导手段,而且能够全面评估纤维蛋白形成过程、血小板聚集过程、纤维蛋白原过程、血块溶解过程等[2]。故此,针对产科出血性疾病患者的疾病特点,在临床积极救治过程中,应用血栓弹力图能够取得良好的指导作用效果。基于此,本文进行了探索血栓弹力图在产科出血性疾病患者救治中的应用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我院收治的60 例产科出血性疾病患者作为实验样本,依照奇偶数法分为对照组(n=30)和实验组(n=30),收集均在2017年09月—2019年09月完成。实验组中,阴道分娩21 例,剖宫产9 例;孕周28~41 周,平均(39.90±3.05)周;年龄26~39 岁,平均(35.05±3.65)岁。对照组中,阴道分娩22 例,剖宫产8 例;孕周28~41 周,平均(39.70±3.20)周;年龄26~39 岁,平均(35.20±3.40)岁。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对比观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于产妇分娩后30 min内给予采集乙二胺四乙酸二钾抗凝血液3 mL作为检测样本,并在2 h内完成检测工作。对照组患者选择常规凝血指标指导输血治疗方法,具体操作如下:选择Sysmex CA500全自动血凝仪(及相应配套试剂)实施常规凝血全项检测操作,其检测项目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INR)及血小板(blood platelet, PLT)。实验组患者选择血栓弹力图指导输血治疗方法,具体操作如下:选择西芬斯LEPU8800血栓弹力图仪(及相应配套试剂),其检测项目包括凝血反应时间(R值)、血凝块形成时间(K值)、血凝块形成速率(α-angle)、血小板功能参数(MA值)及综合凝血指数(CI值)。临床医师将所得数据作临床输血治疗指导参考。当产妇输血过程中,应密切观察记录其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免相关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1.3 观察指标 评比两组产科出血性疾病患者的救治应用效果,包括血液成分输注情况及血液成分输注量。血液成分输注情况包括需输血小板输注情况、需输血浆输注情况、需输冷沉淀输注情况。血液成分输注量包括血小板输注量、血浆输注量、冷沉淀输注量。
1.4 统计学方法 处理数据经SPSS 20.0统计学软件,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血液成分输注情况分析 实验组患者的血液成分输注情况包括需输血小板输注占比率、需输血浆输注占比率、需输冷沉淀输注占比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血液成分输注情况分析[例(%)]
2.2 两组患者的血液成分输注量分析 实验组患者的血液成分输注量包括血小板输注量、血浆输注量、冷沉淀输注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血液成分输注量分析(±s)
表2 两组患者的血液成分输注量分析(±s)
分组 n 血小板(u) 血浆(mL) 冷沉淀(u)实验组 30 0.30±0.23 259.00±60.50 9.30±2.35对照组 30 1.30±0.40 422.50±83.50 16.00±3.35 t值 11.8706 8.6848 8.9679 P值 0.0000 0.0000 0.0000
3 讨论
随着我国近几年来二孩政策逐渐放开,临床高龄产妇越来越多,因此积极保障母婴安全已经成为目前临床医院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临床高危孕产妇占比率不断增加,导致产后出血等产科出血性疾病患者的数量随着明显增加。产科出血性疾病患者由于失血过多,可产生继发性凝血障碍现象,其临床症状表现主要包括持续性阴道流血、全身多部位出血、血液不凝以及身体瘀斑等[3]。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指出,产后出血发生率为5.00%~10.00%。由于产后出血的发生快速,无明显征兆,而且进展快速等,同时产妇凝血功能处于时刻变化中,是第一位孕产妇死亡原因[4]。
临床常规凝血方法检测指标主要包括APTT、PT、Fib、PLT以及INR等,通过上述指标情况以给予临床输血作出有效指导干预。但是,临床常规凝血方法检测指标存在一定不足之处,如:①血浆是常规凝血检查检测样本,其实验反应时间比较长;②各个检测指标单纯能够反映血液凝固阶段启动时相,而对于凝血动态变化及凝血全貌则未能反映[5];③如果产妇持续出血则实施临床常规凝血检测未能达到临床检测目的;④临床常规凝血检测方法未能有效反映出血小板信息、红细胞参与下凝血功能信息、纤溶活性信息、血栓强度信息等;⑤临床常规凝血检测方法未能反映出凝血因子、红细胞、血小板以及纤维蛋白原间相互作用;⑥临床常规凝血检测方法未能反映出血凝块稳定性以及其整体强度[6]。
血栓弹力图是由德国科学家Harter博士发明的动态分析整体凝血功能监测方法,而且近十几年被越来越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中[7-10]。血栓弹力图能够进行动态分析人体各种凝血因子的激活功能、血小板聚集功能以及纤溶动态。分析其原理,主要是模拟人体内环境下整个凝血纤溶过程中,血栓弹力图可以对多种凝血参数自动评估,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借助软件表示血块凝集强度转换成图形,以使患者凝血至纤溶真实全貌完整呈现,并且使血液凝固动态变化得到直观反映[11]。运用血栓弹力图检测包括红细胞成分、血小板成分、凝血因子成分等全血样本的相互影响,并进行动态监测,全面性评估纤维蛋白原功能、凝血因子活性、血小板质量及功能等,与常规凝血功能实验方法相比较,其更具优势[12]。血栓弹力图近年来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产妇凝血功能检测、出血患者输血方案制订当中,其中R指标可以使凝血因子指标有效反映,MA指标可以使血小板功能有效反映,K指标及α-angle指标可以使纤维蛋白原水平有效反映,而CI指标可以给予患者总体判断处于高凝状态或低凝状态[13]。除此之外,血栓弹力图实验结果可以判断患者因外科原因出血或者是凝血功能障碍引起出血,从而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给予有效指导干预作用[14]。分析本次结果,实验组需要输血小板输注占比率、需要输血浆输注占比率及需要输冷沉淀输注占比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血小板输注量、血浆输注量、冷沉淀输注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说明,血栓弹力图指导输血治疗方法能够有助于降低患者血液成分输注情况,以及有助于减少血小板输注量、血浆输注量及冷沉淀输注量。
综上所述,血栓弹力图指导输血治疗方法起到良好的指导干预,用于产科出血性疾病患者中的救治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