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 增强中两种注射方式下碘造影剂对肾功能的影响分析

2021-06-12王琦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10期
关键词:注射器造影剂肌酐

王琦

增强CT 是经静脉迅速将碘造影剂输注到体内并进行扫描,进而帮助临床医师寻查到病灶或更清晰的呈现出病灶范畴与性质,进而提升了影像诊断精确度的一类检查手段。但CT 增强扫描时注射造影剂会诱导肌酐水平改变过程,增加发生CIN 的风险[1]。CIN会拖延患者住院时间,严重时会造成患者死亡。当下,临床多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造影剂,结合实况设置造影剂注射时间及速度,明显提升了扫描的敏感性,为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检测方法。注射器有双筒、单筒之分,两种注射方式下造影剂对肾功能的影响,始终是众多临床医生不断探究的问题[2]。作者采集60 例患者资料,比较不同注射方式对肾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4 月~2019 年12 月来本院进行增强CT 检查的60 例患者,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每组30 例。甲组中男20 例,女10 例;年龄26~77 岁,平均年龄(56.25±10.09)岁。乙组中男17 例,女13 例;年龄24~78 岁,平均年龄(58.17±11.39)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影像检查前肾功能正常;②患者及其家属对本次试验知情同意。

1.2.2 排除标准 ①对碘造影剂过敏者;②合并哮喘、不能较好调控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③合并糖尿病且不能停用降糖药物者;④心功能严重不全者。

1.3 方法 两组均采用频率较高的低渗造影剂碘海醇,均依照1.8 ml/kg测算注射剂量。乙组采用双筒注射,操作时先装A 筒与B 筒,结合事前测算好的注射剂量A 筒抽吸碘海醇,B 筒抽40 ml 左右的生理盐水,抽好后衔接Y 形管和连接管,注射筒头向下,以防空气经连接管进到患者体中,把注射器调整到开启状态,而后组织技师操作,造影剂注射在前,盐水注射在后,在操作全程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状态,及时处置造影剂过敏或者外渗情况。因两筒的开关驱动装置相互关联,A 筒注射结束后开启B 筒注射。甲组采用单筒注射,操作环节闭合B 筒,仅开启A 筒。连接、组装注射筒,依照测算好的剂量抽吸碘海醇,其他操作和乙组一致。CT 增强扫描后告知患者多饮水,结合患者心肾功能调整水化量,确保增强后24 h 尿量≥2 L。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CIN 发生情况及检查前后肌酐水平。分别记录两组患者CIN 发生情况,造影检查后72 h 肌酐值升高>44.2 μmol/L 或与检查前相比升高25%,则可判断为CIN。分别在造影检查前及检查后1、3、7 d 检测肌酐水平。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CIN 发生情况比较 甲组中4 例发生CIN,发生率为13.33%(4/30);乙组中5 例发生CIN,发生率为16.67%(5/30)。两组患者CIN 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1,P=0.718>0.05)。

2.2 两组检查前后肌酐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检查前和检查后1、3、7 d 的肌酐值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检查后1、3、7 d 的肌酐值水平与检查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检查前后肌酐水平比较(,μmol/L)

表1 两组检查前后肌酐水平比较(,μmol/L)

注:两组比较,P>0.05

3 讨论

近些年,影像诊断学在欧美乃至全世界均有广泛应用,是临床诊断检查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并且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对影像诊断结果的依赖性有不断提高趋势。和传统CT 扫描技术相比,多层螺旋CT 扫描有很多优越性:非侵入性、扫描时间短暂、多重观察、成本低廉、辐射剂量少。2000年引入了双筒高压注射器,这是CT 检查技术领域中的重大改革,达到了迅速注射造影剂的目的,有益于提升CT 血管成像增强检查方法的精确度[3]。经静脉将大量碘造影剂输注至机体内,碘造影剂会进入到体循环,在这样的生理状态下,主动脉中血造影剂浓度会快速上升,CT 值也会在短期内提升,抵达峰值。而后碘造影剂经血管渗透到血管外组织间隙,促使两者形成平衡状态。当下,很多学者投身到碘造影剂循环过程的研究中,对其分期情况持有两种不同观点。第一种是把动静脉内CT 值差异设为凭据,将其设定为3 期,第1 期为动脉期,该分期中主动脉内造影剂浓度明显高于腔静脉,两者CT 差值>30 Hu,持续时间与团注时间相持平,待团注完成后就会随之终止;第2 期为非平衡期,该期中腔静脉与主动脉两者的差值降低,在10~30 Hu 范围内波动,脏器显著被强化,持续时间大概是团注以后的1 min;第3期为平衡期,该期腔静脉与主动脉的CT 差值<10 Hu,脏器的强化峰值缓缓跌落,团注持续2 min 以后,就开始显现平衡期,持续时间和患者的肾排泄速率相当。第二种是依照主动脉以及肝脏的时间密度曲线走形,划分为3 个时期。

高压注射器应用阶段能确保注射与扫描操作同步进行,对造影剂也有加热预温的功能。既往也有临床研究证实,加热后的造影剂能对静脉血管形成较大压力,加热后造影剂粘稠度降低,能帮助临床医生采用较低的注射压力取得较快的注射速率。

CT 增强检查中高压注射器的注射速率达到了2~ 5 ml/s,因造影剂快速注射,故而会对注射材料与被检查者血管均形成较大冲击力。高压力、高速率会增加针头掉落、造影剂渗漏等不良情况发生的风险,引起不良反应,使患者出现较明显的不适感,故而应以最严谨态度选择血管,以提升成功率[4]。

结合以上碘造影剂在体内的循环特点与分期情况,参照螺旋CT 的特征,将高压注射器细化为两种,一种为单筒注射,另一种为双筒注射。本课题研究中不管是采用单筒还是双筒注射器注射造影剂,增强检查后1、3、7 d 时,两组肌酐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检查后1、3、7 d 的肌酐值水平与检查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等同剂量的造影剂经单筒或者双筒注射检查对患者肾功能的影像均较小。故而从理论层面上分析,单筒注射器是可被推广应用的。但因单筒注射操作阶段没有用盐水冲洗造影剂,经肘静脉至右心之间10~15 ml 的对比剂均由造影剂填充,浪费了部分造影剂,在肘静脉、右心房及右心室处形成伪影,对局部图像质量形成一定负面影响[5,6]。依照以上原因临床在对患者胸部、心脏等进行冠脉检查时推荐使用双筒注射器,有益于减少局部位置形成的造影剂伪影,优化图像质量;而在检查腹部、盆腔等部位时,因不受造影剂伪影的影响,故而可使用单筒注射器,有益于提升临床工作质效,节省医疗成本,提升护理质量,完善CT 增强检查流程。

综上所述,CT 增强中经单筒或双筒注射碘造影剂对肾功能的影响均较小,临床医生应明确不同注射方式的优劣势,应结合患者实况选用适宜的注射方式,最大限度的提升工作质量,更有效的完善CT 影像检查工作流程。

猜你喜欢

注射器造影剂肌酐
循证护理在增强CT检查中减少造影剂外漏发生的作用
用错注射器,西班牙浪费上万剂疫苗
造影剂肾病的研究进展
行动吧, 液压挖掘机!
肌酐升高就是慢性肾衰吗
注射出来的画
从“手枪注射器”说起
血肌酐升高非小事,你的肾可能已“坏了一半”
尿蛋白正常了肌酐为何还是高
“造影剂肾病”你了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