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通州区基础养老金绩效管理的若干思考
2021-06-12曹荣
曹荣
(南通市通州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城乡居保 中心,江苏 南通 226300)
基础养老金绩效管理是指从根本上克服养老金管理低效率问题,提高基础养老金绩效水平,为保障养老金支出提供根本保证的重要手段。
一、基础养老金绩效管理的主要内容
基础养老金绩效管理内容没有专门的管理办法,现在城乡社会养老保险费的征收是税务部门负责,养老保险支出属人社部门管理,但养老金的所有结余都暂存于财政专户,结余额很大,但管理有限。因此,笔者参照财政部财预〔2011〕285号《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文件,《办法》第十条规定,绩效评价的基本内容包括目标设定、资金投入和使用、配套制度措施、实现程度和效果及其他内容。从实践上看,《永顺县人社局2018年度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项目绩效评价报告》为基础养老金绩效管理提供了范本,其项目绩效评价的主要指标包括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可持续性“四性”分析。经济性分析,着重从能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能否增加老人的可支配收入进行分析。效率性分析,着重从能否促进社会公平与效率的角度进行分析,能否解决老有所养问题,实现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和谐。有效性分析,能否足额按标准发放,该发的发到位,不该发的坚决不予发放,防止挤占他人资金。可持续性分析,养老金发放是否可持续。
二、通州区养老金绩效管理分析
2020年度,通州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76980人(含参保缴费和领取人数),养老金平均领取人数283003人。人均缴费水平1119元/年,人均养老金领取水平3802.66元/年,基础养老金领取标准约3036元/人.年(基础养老金是政府对到龄参保人群的养老金补助)。全年收支结余11402万元,年末滚存结余291730万元。
(一)经济性分析
发放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对于保障广大农村无保障人群、失地农民以及城镇不少从事临时性工作,无保障的特殊群体等这类人的生活起到“稳定杠杆”作用。由于城乡二元制的历史原因,农村无保障农民是庞大的群体。通州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开展10年来,参保人数近48万,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发展,还加入了失地农民。从10年前的无保障状态到现在能享受到政府给予的养老保险待遇,余生的基本生活开支有了保障,对于他们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是极大的经济支撑。同时,制度的推广也增强了农村广大无保险意识农民的参保意识,政府补助基础养老金提升了他们的参保意愿,让他们愿意在年轻有能力时做经济积累,等年老失能时享受个人养老金和政府补贴的基础养老金,有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经济社会关系。
(二)效率性分析
随着基础养老金标准的逐年提高,尤其是近些年来政府不断加大财政资金扶贫力度,参保人群享受到的补助资金越来越多,冒领、重复领取社会养老待遇行为呈逐渐上升趋势,对社保基金监管显然愈发重要。为提高基础养老金的效用,降低冒领基金对基金的危害,做好精准扶贫、规范领取,就需要打击非法侵占社保基金行为。在确保工作效率与服务质量的同时,通州区居民养老保险中心建立社保基金风险防控预警机制,通过建章立制,让追缴行为有章可循,过程有法可依。建立重复领取人员动态数据台账,稽核追缴全程留痕,制度化、常态化地稽核追缴。2017年到2020年共追缴冒领多领的基础养老金1400万元,这笔追缴的款项又投入到基金的正常使用中,维护了基金安全,保障了群众权益。
(三)有效性分析
2020年,通州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领取养老金人数26.53万人,发放养老金10.02亿元;建档立卡的低收入人员、低保、特困、重残等群体共计8543人,政府为这类人群代缴保费收入和补助170万元,为困难群体发放基础养老金180万元,被征地保障人员11.25万人,发放保障金6.1亿元。既做好全部人群应保尽保,又针对特定人群给予特定保障,全方位、有层次地为广大农民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
表1 2020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收入表单位:万元
(四)可持续性分析
从表1得知,通州区2020年度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个人缴费收入为18580万元,财政补助收入89726万元,其他收入13939万元,合计收入122245万元。尚没有一套成熟的基础养老金绩效管理体系。《永顺县人社局2018年度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项目绩效评价报告》从“四性”上进行分析;《德格县财政局关于2020年1月至10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绩效评价的报告》从项目决策、项目
表2 2020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支出表单位:万元
从表2得知,2020年度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个人账户支出19948万元,其他支出90894万元,合计支出110843万元。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当期结余11402万元,累计结余291730万元,个人账户基金累计结余292493万元,累计结余小于个人账户结余原因是基础金结余为-762万元,结余赤字不仅侵占个账基金,更主要的是减少了整个基金的累计结余。
三、基础养老金绩效管理若干思考
(一)目前基础养老金绩效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居民社保基金来源于个人缴费、财政补助、利息收入、转移收入、其他收入,而基础养老金收支是财政补助资金。从2020年通州区城乡居民基金收入来看,个人缴纳部分占15.2%;省区两级财政投入98938万元,占80.9%,其中区级财政投入89726万元,占所有财政投入的90.7%;省转移收入占9.3%。由此可以看出,财政补助资金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中最重要的资金组成部分,数额巨大,躺在账上不去管理,产生的只有一点利息收益,没有发挥资金的巨大经济价值,《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还应该精进。其次,从“四性”分析来看,经济性、效率性分析似乎无足轻重,因为无论什么钱,只要发放到群众手中,对社会的经济性都有促进作用;窗口人员的效率性按照统一的标准模式运作,而且这方面的服务意识、服务效率、监管都在不断增强。而有效性、可持续性分析均是站在政府的角度来分析,缺乏基础养老金受益者的参与,尤其是广大群众的满意度分析,评价分析不够全面。
标准不够统一,没有统一标尺。目前,我国管理、项目绩效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权重占比为2∶1∶7。可见全国没有统一的基础养老金绩效管理体系。
(二)基础养老金绩效管理体系构建设想
构建统一规范的基础养老金绩效管理体系。由于基础养老金属于全国性的统一体系,由各个地方政府建立绩效管理体系,容易出现政出多门现象,衡量标准不一、侧重点不一,体系构建不够完善。
把群众满意度作为重要指标来衡量。基础养老金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最能体现政府执政为民的政策效力。基础养老金绩效管理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重要指标,通过民意测评方式采集相关数据,作为改进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
注重内容体系的全面性。目前的管理体系大多站在政府的角度,以减少支出、不出现不稳定因素、能够可持续性为主要考量指标,但不够全面,应在不违反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参照丹麦等国的做法,吸引社会资本、个人储蓄资本等投入,并发挥资金的杠杆作用,获得更多利润及利息,盘活盈余基础养老金,获得基础养老金的可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