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事”孩子的伤痛
2021-06-12宋文娟
宋文娟
在孩子越来越个性化,似乎也越来越叛逆的育人环境下,“懂事”似乎成了学校和家庭对一个孩子的最高褒扬,但随着教龄的增长,我开始怀疑这个教育目标的合理性了。
首先我们要厘清一下,什么是懂事?
在大多数教师和家长的眼里,懂事孩子似乎是教育出来的理想对象:懂得换位思考,能够识大体,明事理,能够显示于眼前的,成为师生眼中的榜样,不让人操心,甚至能引以为豪的那个模样。最重要的是,他让我们做老师、做家长的为孩子的成长基本不操什么心,是我们最放心,最可相信的那个存在。
但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从辩证的角度看。这样懂事的孩子,往往也是最容易被忽视,最容易被“绑架”,更是最容易憋出内伤的那一个孩子,甚至于,其身上有许多难以被发现的伤口和伤痛——
懂事孩子的伤痛,表现在众人习惯的期待里。优秀担当,顾全大局,懂得为他人着想等等,这些美好的品质,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不断磨砺,或者众人的长期期待经营里形成的。于此情况下,所有人都觉得懂事的那个孩子就应该是优秀的,是让人省心的。但事实上。这优秀和省心,本身就让孩子承受着太多的压力,在很多时候,甚至會压抑人的很多天性。比如偶尔的小淘气,不时的恶作剧等等,在他人眼中,这些很少发生在懂事孩子身上。
懂事孩子的伤痛,表现在自我压抑的言行里。为了在众人面前表现出懂事的一面,“懂事”孩子往往会时刻关注自己的言行的正确性。这样的三观自然没错,但有时超正的三观往往会让孩子在一个群体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甚而容易被孤立,被针对。毕竟,大多数孩子,甚至大多数人,都是众生里的“乌合之众”啊。
懂事孩子的伤痛,表现在早熟敏感的心灵里。说一个孩子懂事,其实很大程度上真的是他能够察言观色,甚至于能够体谅到他人的不易,乃至成人的艰辛。这样的早熟心态,无疑会让孩子过早的失去童趣和灵性,享受不到更多属于孩童时代的快乐和成长,过早的被成人思维所挟制。这样的懂事,只会让孩子在成年后对童年的失去而感到耿耿于怀。
有人说,“特别懂事的孩子,会活得很累、很辛苦”。的确,善于察言观色,长于主动讨好,甘于牺牲自我等等,都不是一个正常的少年儿童应该成长的模样。毕竟,我们不能培养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但也不能培养出“完全利他而无我”的苦痛灵魂。此点,当为我们所有教育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