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柯亭地理位置变迁考略
2021-06-11胡佳云
摘要:柯亭位于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段绍兴柯桥,传承千年的文明具有重要意义。从古至今,曾有许多文人墨客流连于此,寄情山水,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同时也发生了许多故事,其中最有名的当属蔡邕与柯亭笛的故事。本文从古籍中记载的有关柯亭的相关文字入手,探寻柯亭的文化起源与地理变迁,寻秘“柯岩柯亭”到“柯桥柯亭”的变迁史。
关键词:柯亭;蔡邕;地理变迁
柯亭,又名高迁亭、千秋亭,坐落于浙东唐诗之路。本文试图通过对古籍中所记载的有关柯亭的历史故事与地理方位,探寻古柯亭地理位置的变迁经历。
一
柯亭,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西南,以产良竹著名。现存一柯亭公园,位于绍兴市柯桥区。柯亭之所以有名,与其历史故事有关。
传闻东汉大音乐家蔡邕曾经流亡会稽时,居无定所,生活十分清苦。
一日,蔡邕来到会稽高迁,四下游玩时看到这里有一片竹林,竹子形态秀丽、竹节匀称,心中十分喜爱,于是决定在这竹林里挑选竹笛的材料。他在竹林中发现了一根特殊的竹子,越看越着迷,干脆搬了一把梯子爬上去近距离观察这根竹子,这根竹子丝纹细密、又圆又直,是做竹笛的绝好材料。
竹笛做好以后,吹奏时声音果然不同反响。由于竹子取材于柯亭的缘故,蔡邕取其名为“柯亭笛”。
这个故事在古籍中也能找到依据: 绍兴文理学院
(1)蔡告吴人曰:“吾昔尝经会稽高迁亭,见屋椽竹东间第十六可以为笛。取用,果有异声。”(《后汉书·蔡邕传》)
(2)初邕避难江南,宿于柯亭。柯亭之观,以竹为椽。仰而眄之曰:“良竹也。”取以为笛,奇声独绝,历代传之。广雅曰,籥谓之笛有七孔。魏略曰,游楚好音乐、畜笛者,每持以自随。(《艺文类聚》)
然而,古籍中记载的柯亭,却与如今的柯亭相差甚远。蔡邕取竹的柯亭,位于大片竹林之中,竹子长势茂盛,郁郁葱葱,方才有“柯亭笛”的问世。现今,柯亭公园坐落于萧曹运河畔,正是河流交汇之处,地势平坦。按照这样的地势,柯亭公园所处地段应为水陆交通发达之处,往来商人较多,不符合蔡邕抒发其郁闷心情的环境条件,当时的官府也不会在这一片码头上种植大量的竹子。因此,蔡邕所吟咏的柯亭,与如今的“柯桥柯亭”,显然是有所不同的。
二
古往今来,柯亭一直都是文人墨客称赞吟诵的对象。柯亭的存在,由来已久,追溯其最早出现的时间,按文献中所记载的朝代来看,可以大致确定是南北朝时期:
(3)《咏笛》:“柯亭有奇竹,含情复抑扬。妙声发五指,龙音响凤凰。”(《玉台新咏》)
(4)盖闻豫章七年,毙于丰草;芳兰九畹,沦于幽谷。是以欲求其真,晋阳有自埋之蒿;若赏其声,吴亭有已枯之竹。(《庾子山集》)
然而,在清代文献中记载的柯亭与其之前朝代记载的柯亭有所不同,通过地方志的记载可以发现其地理位置的不同:
(5)在山阴县西南二十七里。王右军修禊序云: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嘉泰会稽志》)
(6)在山阴县西南四十里,郡国志为柯亭,一名高迁亭。(《山阴县志》)
(7)柯山在县西南三十里。(《(雍正)浙江通志》)
(8)柯亭在山阴县西南四十里,会稽记汉末蔡邕避难,会稽宿于柯亭,仰观椽竹,知有奇响,因取为笛,遂为宝器寰宇记。千秋亭,一名柯亭,又名高迁亭。本朝干隆十六年高宗南巡,有御制题柯亭诗。嘉庆五年,守令于亭后,立祠祀邕。(《(嘉庆)大清一统志》)
(9)柯亭:汉时名“高迁亭”,去县西南,为群时所创,今废十里。汉蔡邕避难于此,仰见椽竹,知有奇音,遂取为笛,故名。张骘《文士传》:“蔡告吴人曰:吾昔尝经会稽高迁亭,见屋椽竹东间第十六可以为笛。取用,果有异声。”今亭已废,为柯桥寺。(《嘉靖山阴县志》)
例(5)南宋《嘉泰会稽志》中曾提到柯亭位于“山阴县西南二十七里”,例(6)《山阴县志》则为“西南四十里”,例(8)《大清一统志》同意其“西南四十里”的说法。三本文献记载的柯亭位置均为山阴县西南方,其中《山阴县志》的“四十里”与其更新时代偏向清代有关,若以此定论柯亭地理位置较为不妥。具体多少里说法不一,但例(9)《嘉靖山阴志》中所提到的“去县西南,为群时所创,今废十里”的说法比较有说服力,加上清代地方志大多支持“四十里”的说法,若“四十里”可靠,以此“废十里”,便只剩“三十里”。如此,“柯山在县西南三十里”正巧是柯亭的地理位置。同时,例(5)《嘉泰会稽志》中“西南二十七里”的说法与之相近。以此得出,清代大部分诗文中提到的“柯亭”,其实是“柯岩柯亭”(柯山同柯岩为一处),绝大多数文人墨客作品中所记载的柯亭也是“柯岩柯亭”。如:
(10)蔡邕避难会稽,宿于柯亭。其后柯山、柯水、柯岩、柯桥市,皆以柯名。(《后汉书·蔡邕传》)
清代的文人们认为他们笔下的柯亭必然是当年蔡邕等人吟咏的柯亭,故而纷纷以之典故入文。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实则不然。如:
(11)柯桥,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文选《伏滔长笛赋序》云:“蔡邕避难江南,宿柯亭之馆,取屋椽为笛。”(《嘉泰会稽志》)
(12)融光教寺,在县西北三十里。本名柯桥接待院,旧传柯亭即其地云。(《嘉靖山阴县志》)
例(11)《嘉泰会稽志》提到,明嘉泰时曾认为距离山阴县二十五里的地方叫做柯桥,而此柯桥是蔡邕当年所宿柯亭之处,即认为柯亭在此处。而例(12)《嘉靖山阴县志》也是如此,“在县西北三十里”之处“旧传柯亭即其地”。显然,上文中清代文献记载柯亭应当位于“山阴县西南三十里”处,而明代的文献则认为是“西北三十里”,此间方位大相径庭。在《嘉靖山阴志》中,其为“今亭已废,为柯桥寺”(柯桥寺即柯桥接待院的后称),这里直接便把蔡邕时期的柯亭当作了“西北三十里”的柯亭。
由此可得,明时已经在“西北”方的柯桥地区建立了柯亭,而这个“柯亭”与蔡邕时期记载的“柯亭”不是同一个柯亭,明朝人将两者搞混认为是同一个,这一认知延续到了清代,直到民国时期才有所发现与纠正。
(13)柯亭,在城西二十五里。汉时名高迁亭。汉蔡邕避难江南,宿柯亭之馆。取屋椽为笛,有异声。中经废圮,今已修复。(《绍兴地志述略》)
例(13)的《述略》称“中经废圮,今已修复”与明清时记载的“今亭已废,为柯桥寺”已然不同,柯桥寺即“柯桥柯亭”早已在明时便已修复过,而民国《述略》中提到的显然是“柯岩柯亭”,民国时期发现了两者的区别并指了出来。
那么,从“柯岩柯亭”到“柯桥柯亭”的错误认知发生在明朝,即明朝时建立了“柯桥柯亭”。
参考文献
[1]余茂法、葛美芳.柯水明珠[M].西泠即社出版社.2008.
[2]童志洪.绍兴古柯亭位置及变迁考略[J].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8.
[3]邹志方.浙东唐诗之路[M].浙江古籍出版社.2019.
[4]冯建荣.越语[M].中华书局.2018.
[5]王云根.绍兴村落文化全书[M].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
[6]吴玫.浙江古亭研究[J].浙江农林大学.2013.
作者简介:胡佳云(1997年10月27日),性別:女,民族:汉族,籍贯:浙江慈溪,学历: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专业.
课题名称:柯亭历史文学文献辑 课题编号:201703 课题来源: 绍兴文理学院
(绍兴文理学院 浙江 绍兴 3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