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和新问题
2021-06-11张玲朱水萍
张玲 朱水萍
摘 要: 劳动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对高校劳动教育提出加强价值观的引导、提升劳动综合技能等新要求。调查发现,高校劳动教育存在边缘化、教育方法简单、考评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基于教育信息化2.0的时代背景,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拓展劳动教育平台、健全劳动教育考核机制三方面,对高校的劳动教育提出建议,希望能为高校更好地开展劳动教育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新时代; 高校; 劳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21)05-94-03
New requirements and new problems of labor education in the
background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Zhang Ling, Zhu Shuiping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Jiangsu 226019, China)
Abstract: Labor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The state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labor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strengthen the guidance of values and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skills of labor. The investigation found tha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labor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ch as marginalization, simple education methods and imperfect evalu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the era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2.0, this paper proposes suggestions for the labor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ree aspects: strengthening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expanding labor education platform and perfecting labor education assessment mechanism, hoping to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 for the better development of labor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new er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abor education
0 引言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便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指导方针,2015年4月28日,我国继1979年后时隔36年再次对劳动群体进行最高规格表彰,此后形成了大力倡导劳动教育的新形势。2020年3月,首次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并对高等学校的劳动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即高校需要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增强劳动意识,树立正确择业观,具有奮斗精神、公共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等[1]。
1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新要求
信息化时代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知识劳动、虚拟劳动等多种形态[2],劳动教育不再是“劳动”加“教育”的简单结合,是以劳动为载体、结合多种技术手段开展的一种教育,目的是培养热爱劳动、会劳动的新时代劳动者。高校劳动教育的最终指向是引导大学生在劳动创造中追求幸福感、获得创新灵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
1.1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劳动教育强调加强价值观的引导
李顺德认为“真正意义上的价值观与历史观、时空观一样,是对某个领域的学说系统;而价值观念并不是完整的学说系统,价值观念代表的使人们内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4]。”高校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的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即加强劳动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方面的引导。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念容易出现波动。高校是学生接受价值观教育的主场,智慧校园劳动教育系统等信息化手段有利于高校创设劳动价值观教育氛围。
1.2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劳动教育强调提升劳动综合技能
习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的表彰大会上强调了劳动者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对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如今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芯片产业、VR、AR、MR等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劳动岗位,这就对高校的劳动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培养符合信息化要求的、具有创新意识的技能型人才。新时代的高校劳动技能教育包括教学实验、专业实习等教学计划内的劳动技能教育和产业结合、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教学计划外的劳动技能教育,强调与社会的融合。
2 调查数据分析
此次研究对256名大学生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为212份,有效率为82.8%,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的劳动理论素养较高、综合劳动技能优秀,但由于我国高校劳动教育起步较晚,劳动教育的长期缺失造成大学生的综合劳动素质尚不能满足社会所需。调查发现,许多高校目前施行的是文件层面的劳动教育,即只是在文本上相应号召,缺并未将劳动教育落实。大学生劳动综合素质尚未达到新时代的新要求,高校劳动教育存在边缘化、组织结构零碎化、教育方法单一、考评机制不健全、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等现实问题。
2.1 大学生劳动理论素养和职业平等观念较强
问卷通过“理论素养”“功利态度”“尊重平等”三个因子对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理论素养和尊重平等的因子均值高于3分,说明大学生群体受到了较多理论层面的劳动教育,素养较高;另外,劳动价值观的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理论素养与平等尊重之间存在中度正相关关系,即理论素养越高,大学生对待职业平等的观念越强,劳动价值观越正确。
2.2 大学生综合劳动技能优秀,具有奋斗、奉献和创新的劳动精神
近日,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针对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进行了细化规定,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大学生的整体劳动精神风貌较好,“劳动精神”频次调查结果表明新时代的大学生群体大都崇尚劳动、崇尚奋斗,并且具有创新的意识。我们对“个人卫生”“公共卫生”“社会实践”“勤工助学”“志愿服务”和“家务活动”六类活动进行五级计分统计,大学生在志愿服务类活动中的得分为705分,这是除“个人卫生”劳动情况外,大学生劳动行为表现最好的一项活动,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确实具备奉献劳动精神。
2.3 大学生劳动综合素质尚未达到新时代的新要求
在肯定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综合素质有所提高的成绩基础上,我们也需要客观认识到大学生现有的劳动综合素质尚未达到新时代的新要求,主要表现在大多数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一些学生尚未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部分学生在思想认识和行为表现上存在问题这三个方面。另外,部分大学生存在功利主义、经济主义的倾向。其中“哪个更能吸引您进行劳动”的调查结果显示,相比较于“强身健体”和“实践经历”,大学生更容易被“荣誉证书”、“评奖评优加分”、“学校宣传报道”所吸引,有利可图的劳动更易获得学生的青睐;部分学生会将劳动与金钱挂钩,并且调查数据显示这一倾向在农村学生的身上表现更为明显[5]。
2.4 高校劳动教育处于边缘化的地位
在有效的调查问卷中,46位同学表示自己还没有在高校接受到任何有关劳动方面教育。30.66%的学生表示不清楚高校是否开展了劳动教育课程,25%的学生表示所在高校还没有开设劳动教育的通识课程;26.42%的学生表示自己所在高校不存在劳动教育的专职教师。高校劳动教育依旧是零碎的和不成体系的,边缘化的现状反映出高校作为教育主体尚未完全担负起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2.5 高校劳动教育组织结构零碎化
高校的组织机构设置具有规模精简、权责明晰和职能明确等特征,组织机构是高校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托。调查发现,目前尚未有高校开设专门的劳动教育组织机构,多数高校是通过所在院系或团委对劳动教育进行组织管理。66.5%的数据表明,高校劳动教育存在部门交叉管理、归属不明的情况,多数高校劳动教育处于“谁都管又谁都不管”的组织结构零碎化的状况。
2.6 高校劳动教育尚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高校劳动教育存在普及度不高、提供的劳动机会不能满足学生等问题,在此次调查中,11.3%的学生表示还未参与过学校提供的劳动活动,18.9%的学生表示除了专业实习和寒暑期社会实践外,未参与过其他形式的劳动活动,可见高校开展的劳动活动尚未普及到全体同学。另外,高校开展的劳动教育形式丰富但受众面小,同一学生参与活动的重复率高,即拥有良好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的学生常重复参与多项劳动,而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相对薄弱的学生参与的劳动项目少,不同学生之间的劳动综合素质差距较大。
2.7 高校劳动教育存在教育方法单一、考评体制尚未健全等问题
高校常通过对榜样人物进行宣传报道以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形式单一,且多数情况下是为了特定的活动或节日而开展的劳动教育活动,如校庆、劳动节、雷锋日等,在劳动教育的形式创新上存在困难,高校劳动教育仍多以理论知识灌输和网络宣传的形式进行,空泛的劳动教育无法调动起大学生的劳动兴趣。另外,很少有学校能将学生劳动教育课成绩纳入考核范围,高校劳动教育考评机制的缺失限制了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质量。
3 劳动教育的再思考
基于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和面临的新问题,我们从校园文化、虚实一体化平台和考核机制三方面对高校劳动教育进行了思考。
3.1 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劳动氛围
劳动教育不等同于倡导吃苦,但是吃苦耐劳是优秀的劳动精神。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自动化的设施越来越便利,跑腿、外卖服务更便利了学生,在高校的日子,大学生们就像是享福,针对大学生奢侈浪费现象严重和崇尚金钱、利己主义等问题,高校需要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加以影响。校园文化的建设与进行劳动教育的关系紧密。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引导起着导向作用,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高校需加强智慧校园建设,用活校园数据,为营造高校劳动氛围提供有效数据的支持[6]。
3.2 搭建虚实一体化的劳动教育平台,提供足够的劳动实践机会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高校劳动教育要组织学生走向社会,以校外劳动锻炼为主[7]。劳动教育强调学生学有所用、知行合一。高校应加强校企合作力度,搭建并拓展多元的劳动教育平台,以培养具有创新性科研能力为目标,结合信息技术这一学习、交流和展实的工具,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活动相结合,与专业教育、科研实践、志愿服务、党员发展等活动融合。
3.3 健全高校劳动教育考核机制,提升学生劳动积极性
劳动教育的考核包括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并以实践考核为主。在健全劳动教育考核机制的过程中,高校可通过以下三点对劳动教育的考核机制进行完善:第一,高校可采用双向综合考评的形式,即教育者方可以对受教育者进行考核,受教育者方同样也可以就教育者的教育开展情况进行考评;第二,劳动教育的成绩应纳入到学生的学业成绩中,严格管理。完善的考核机制是提高劳动教育质量的保证,针对学生劳动功利主义、经济主义等倾向,考核可以学生实践的现实表现为主,建立长效考核机制;第三,高校劳动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活动的策划者、执行者和监督者,提升学生劳动参与的积极性。
4 结束语
大学生正处于信息接受便捷、科技环境发达、网络影响深远的时代,教育信息化能够更好地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着高校劳动教育思维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化。本文基于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对高校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和新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拓展劳动教育平台、健全劳动教育考核机制三方面对高校劳动教育提出建议,研究建议是基于现实问题而提出的,对完善高校劳动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然而,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如何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改进劳动教育、如何有效完善“互聯网+劳动教育”模式都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这也是我们接下来研究的重点所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QL].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2020-3-20/2020-7-7.
[2] 孙瑞芳.信息化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认识澄清与实践应对[J].中国德育,2019.21:7-10
[3] 曲霞,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辨析与体系建构[J].中国高教研究,2019.2:73-77
[4] 李顺德.价值论(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 梅海达.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6:15
[6] 耿珍.教育信息化的新阶段: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J].计算机时代,2019.2:76-79,83
[7] 教育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 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2020-3-26/202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