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从这里树立就没有动摇过
2021-06-11侯莎莎
侯莎莎
青年毛泽东
选择什么主义、确立什么信仰,这是20世纪初中国有识之士探索人生道路、寻求国家出路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五四运动前后,北京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阵地,既是全国进步青年心向往之的地方,更是许多人理想信仰和革命初心确立的地方。毛泽东就是其中的典型。
毛泽东在五四运动前后曾两次来京,在北京大学、长辛店、豆腐池胡同、三眼井胡同、福佑寺、陶然亭、湖南会馆等地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在北京,他不仅组织了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运动,领导了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更接触到了很多新思潮,与李大钊、邓中夏等人有了密切交往,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走上了革命道路。
必须去求世界的学问
在豆腐池胡同,有一处不起眼的小院,外墙上嵌着“杨昌济故居”的标志牌。
时光倒转,光影闪现,标志牌化为了大门上“板仓杨寓”的铜牌。1918年8月19日,在声声蝉鸣中,一个瘦高的身影站在小院门外,轻轻叩门。这便是青年毛泽东。这是他第一次来到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北京。
“板仓杨寓”是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的家。1918年6月,杨昌济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举家从湖南迁往北京。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的毛泽东,受杨昌济之邀来京,和蔡和森在“板仓杨寓”暂住了下来。
1920年1月,毛泽东(左四)与湖南进步团体辅社成员在北京陶然亭合影
毛泽东此行的目的是为组织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之事。
1918年4月,蔡和森、毛泽东、萧子升等人在湖南长沙发起创立了新民学会。学会成立后,毛泽东、蔡和森等人进行了“新村生活”试验。然而,这种乌托邦式的“新村生活”计划难以实现。
道路何在?按照毛泽东当时的话说,是必须去求世界的学问,从中加以研究、抉择。正当此时,毛泽东接到杨昌济从北京的来信。得知蔡元培、李石曾等创建的“华法教育会”正在倡导青年赴法勤工俭学,毛泽东十分赞赏。
随后,毛泽东率领20多名湖南青年来京,组织他们赴法勤工俭学。毛泽东同蔡和森等人日夜奔波,制订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计划,设法开办留法预备班,安排第二批湖南青年30多人进保定留法预备班等等,并想尽办法筹措出国留学经费,还曾两次到长辛店看望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的湖南学生。
直接受到李大钊的影响
毛泽东刚来北京时,生计成了大问题。1918年10月,经杨昌济介绍和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推荐,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李大钊为毛泽东安排了一份“书记”的差事,负责整理图书馆第二阅览室15种中外文报纸以及登记阅览者姓名,月薪8块大洋。
1918年,长辛店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学生住宿的米家胡同
毛泽东曾两次到长辛店探望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学生。图为1918年12月27日高等法文专修馆北京长辛店师范、工业各班师生欢送李石曾赴法合影图为局部放大图,后排中為毛泽东
别看职位不高,这份工作却给青年毛泽东打开一扇大门。北京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北京大学人才荟萃、思想汇聚,各种思想、学术在这里争奇斗艳。
在北京大学期间,青年毛泽东如饥似渴地吸取各种新文化、新思想,还见到了许多新文化运动时期声名显赫的风云人物。
毛泽东积极参加北京大学的两个学术团体——哲学研究会和新闻学研究会,因此结识了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广泛接触了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各种新思潮,还曾组织在京的新民学会会员在北大同蔡元培和胡适座谈。
更为重要的是,在图书馆工作的毛泽东最直接地受到了李大钊的言论和行为的影响。毛泽东聆听了李大钊《庶民的胜利》的演说,还阅读了李大钊发表的《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
这些都使毛泽东开始具体了解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引导他朝着马克思主义方向发展。
创办“平民通讯社”
1919年3月12日,因母亲病势危重,毛泽东离开了使他开始具体了解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北京。
不过,仅仅9个月后,毛泽东就第二次来到北京。1919年12月18日,毛泽东率领湖南驱张代表团赴京请愿。
皖系军阀张敬尧于1918年3月任湖南都督兼省长,蛮横残暴,敌视湖南人民的爱国运动。1919年12月初,湖南各界举行的焚烧日货行动又被张敬尧武力驱散。毛泽东等人决定发动全省学生总罢课,同时组织驱张代表团赴各地请愿。毛泽东亲自率领一个驱张代表团到达北京。
为公开揭露张敬尧的恶行,传播驱张消息,争取全国舆论支持,毛泽东创办了“平民通讯社”,并任社长。平民通讯社自1919年12月22日起,每日印发驱张新闻、稿件150余份,并向全国各大报社发稿。北京、上海和汉口多家报社发表社论或时评予以支持,形成强大舆论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