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龙江特色蔬菜的“种业名片”
2021-06-11冯国军
■ 冯国军
“菜篮子”虽小,但关乎民生。蔬菜是日常消费品,也是农业产业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产国,蔬菜种子却是我国种子进口最多的领域,“卡脖子”问题十分突出。打好蔬菜种业翻身仗,黑龙江省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黑龙江提出的“由大粮仓变成绿色粮仓、绿色菜园、绿色厨房”重要指示精神,推动蔬菜育种关键技术创新,牢牢掌握自己的“菜篮子”。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黑土优势及优异蔬菜种质资源优势,黑龙江省逐步形成了具有龙江地方特色的蔬菜“种业名片”,如油豆角、薄皮甜瓜等。在加快现代种业创新、解决蔬菜种子“卡脖子”问题上,一方面我们要根据全国大宗蔬菜生产实际,培育引导科研育种单位、大专院校,立足龙江开展蔬菜生产技术服务,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另一方面我们要对龙江特色蔬菜尽快摸清家底,组织技术攻关,保持龙江蔬菜的“特色”领先,促进黑龙江省地方特色蔬菜产业发展。
一、加强优异地方品种的收集、整理和利用,建立独具龙江特色的蔬菜种质资源库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过去黑龙江农村一家一户种植的古老地方品种,如油豆角等,正逐渐消失。同时由于目前生产上主要采用产量更高的商业化品种,也加快了地方品种的淘汰。可以说,黑龙江省特色蔬菜种质资源正遭到严重的“遗传侵蚀”。而这些优异的地方品种资源,才是保持龙江特色蔬菜品质的遗传基础。因此,我们要尽快组建一支黑龙江省特色蔬菜种质资源考察队伍,对特色蔬菜种质资源进行抢救性挖掘,保存好地方品种中的优异遗传基因,为我省特色蔬菜产业发展奠定种质基础。目前,特色蔬菜种质资源收集一般还属于纯公益事业,因此建议政府能加大这方面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
二、加大对特色蔬菜科研的持续稳定投入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培育地方特色蔬菜创新团队
黑龙江省从事特色蔬菜研究的科技人员少、科研立项难,研发的品种多为常规种,加之品种保护力度不够、研发成果的经济效益差,造成了蔬菜育种研发能力不强、研究人员积极性不高的恶性循环。破解这一难题,有以下三个途径:
一要加强对龙江特色蔬菜品种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促进科研生产的良性发展。龙江特色蔬菜品种中的一些常规品种,在科研单位育成后,存在侵权使用的情况。育种者的劳动得不到充分尊重,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极大地损伤了育种者的积极性,不利于优秀人才向这一研究领域集聚,进而影响了龙江特色蔬菜品种科研的可持续发展。
二要加强对黑龙江省地方特色蔬菜的立项支持。由于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农业科研的主要投入集中在粮食作物上,立项侧重于主粮项目,往往忽视了专门进行地方特色蔬菜研究的“小”项目,造成特色蔬菜育种领域很难得到稳定持续的科研项目投入。
三要加强地方特色蔬菜研究团队建设。目前,黑龙江省的人才考评等相应机制不利于农业科研团队建设。以目前主攻多年的油豆角项目为例,黑龙江省从事油豆角育种研究的科技人员现在不超过10 人,存在人才断档风险,而且人才考评侧重于个人价值、绩效,忽视团队作用,不利于增强团队合作效能。
三、加力开展联合科研攻关,培育以企业为主的龙江特色蔬菜创新主体,促进地方特色蔬菜产业发展
目前,黑龙江省特色蔬菜产业发展还处于小而散的状态,未能构建起全链条产业发展体系。以油豆角为例,黑龙江省油豆角生产除供鲜食使用外,在延长产业链条方面,进行速冻加工就是很好的选择。根据全省调研情况来看,虽然各个县几乎都有速冻加工企业,但这些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线只能满足加工农户种植的农家品种,难以保证达到油豆角速冻加工产品的质量标准。同时,农民种植油豆角的生产过程中还存在滥施化肥农药等问题,这些都制约了油豆角产业的发展。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深入实施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联合攻关,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这将有助于探索构建以市场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为后盾、以政府为保障的种业联合攻关机制。目前,黑龙江大学与兰西县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组建黑龙江油豆角产业研究院这一新型研发机构。该机构由政府、科研单位、企业共同参与,从全产业链条层面解决油豆角产业发展上存在的问题,通过研发鲜食和速冻加工的专用品种,研究生产过程中的标准化施肥、植保、采收、速冻加工技术及产品质量追溯技术等,将科研成果直接在企业进行转化。这种围绕种质资源引进、育种技术改进、性状改良、品种选育、种业成果产业化推广等关键环节和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的模式,改变了过去龙江特色蔬菜科研工作主要集中在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成果转化效率低下的情况,让科研单位从育种到推广销售全程介入,为黑龙江省特色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推动蔬菜育种关键技术创新,牢牢掌握自己的“菜篮子” (资料图)
打好种业翻身仗,仍需“硬核”攻坚。黑龙江省应抢抓发展机遇,精准支持蔬菜种业创新,从而推动龙江特色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