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种业翻身仗建设现代种业强国
2021-06-11马淑萍
■ 马淑萍
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要尊重科学,严格管理,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2021 年2月20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再次就“打好种业翻身仗”进行了部署,并提出了八项任务。《意见》为“十四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种业工作指明了方向。这充分体现了种业在新发展阶段中的重要地位,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种业发展的空前重视。为此,要深刻认识打好种业翻身仗的重大意义,明确目标任务,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好落实。
一、打好种业翻身仗意义重大
尽早解决种业“卡脖子”难题,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资料图)
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粮食安全是关乎14 亿人口吃饭的大事,是国家安全稳定的基石,是永恒的主题。种业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的核心产业,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先导产业,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纵观历史,我国的粮食发展史就是一部品种改良史和种业发展史。由于育种方法的不断创新,提高了品种水平,促进了粮食单产的不断提升。如我国水稻育种由上世纪60 年代以来的矮化育种、杂交育种到目前的超级稻育种,全国水稻平均单产也由1965 年的196 公 斤/亩 提 高 到2020 年 的470 公 斤/亩,增加了1.4 倍;在水稻播种面积略有减少的情况下,同期稻谷总产量由8772 万吨增加到21185 万吨,基本满足了人们对稻米的消费需求。但随着我国人口增加、消费升级,粮食消费需求将继续呈刚性增长。在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增加粮食总产量,出路是提高粮食单产水平,而提高单产的关键是种植科技含量高的优良品种。因此,打好种业翻身仗,促进现代种业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种子,才能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二是适应新发展格局的需要。当前,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严峻的国际形势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各种风险。为此,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种业发展要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近些年来,我国大豆进口连年增加,2020 年首次超过1 亿吨,占世界贸易量的60%,占国内消费量的85%以上,高度依赖国际市场;2020 年玉米进口呈爆发式增长,达到1130万吨,同比增加135%,并且随着畜牧业的发展、饲料需求的增加,玉米进口将呈继续增加趋势。目前,虽然国内大豆、玉米生产应用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分别在100%和85%以上,但品种水平不高,单位面积产量仅是美国的50%~60%,竞争力不强。蔬菜种子中的胡萝卜、菠菜、彩椒、洋葱等种子以及甜菜种子长期依赖进口。要逐步减少重要农产品和部分种子大量依赖进口的局面,就必须攻克相关种业的“卡脖子”技术,打好种业翻身仗,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占领科技制高点,变被动为主动,适应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
三是增强种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我国是种业大国但不是强国,主要表现在:第一,种质资源保存数量位居世界第二,但85%是自有资源,引进资源少,种类不够丰富;深度鉴定评价不够,绝大部分是战略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第二,原始创新不够,基础研究支撑不足,大部分领域处于跟跑阶段。种业强国已进入“常规育种+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的育种4.0 时代,我国仅处在以杂交育种为主的2.0时代。如基因编辑技术专利,美国申请1070 件,我国申请700余件。而我国申请的大多是处在技术体系的中间层,缺乏顶层核心技术和底层落地技术。高端技术是买不来、引进不来的,只有靠自己。第三,企业多、小、散、弱,竞争力不强。我国现有6300多家持证种子企业,但95%是中小企业,前10强国内市场份额仅占15.8%,创新投入不到德国拜耳公司的一半。第四,种业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智能化水平不高,检测预警体系不健全,安全审查机制不完善,种业数量质量安全风险依然存在,应对突发情况能力不强。第五,现有植物新品种权保护水平不高、保护强度不够、打击力度不大,严重影响种业原始创新。对此,我们必须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乃至危机意识。可以说,芯片“卡脖子”影响国家发展,而种业“卡脖子”关系到民族生存。因此,只有尽早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打一场种业翻身仗,才能提高国际竞争力,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
二、打好种业翻身仗任务艰巨
打好种业翻身仗涉及整个产业链的各环节,重点是主攻种质资源、自主创新、主体培育、基地建设、市场环境五大任务。
(一)加强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种质资源是现代种业的“芯片”,是打好种业翻身仗的物质基础。一是按计划完成全国第三次种质资源普查收集,做到“应收尽收、应保尽保”;二是尽快启动加入《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加入全球多边系统,可以有序有效地引进种质资源,以丰富我国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和可利用性;三是加强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库(圃)建设,优化资源库(圃)建设布局,增加资源保存容量,丰富保存类型,提高保存水平,强化保存功能;四是依托优势科研院所和种子企业,搭建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与基因挖掘平台,加强对各类种质资源的深度鉴定评价,为培育优良品种提供资源支撑;五是推动种质资源登记交流共享,切实把战略资源转化为现实优势,提高种质资源有效利用率。
(二)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是现代种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打好种业翻身仗的关键。一是长期稳定支持种业基础性研究,打牢底部技术、基因、方法储备,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为种业应用研究提供支撑;二是加快实施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迎接以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发展为标志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抓住机遇,力争实现种业创新的跨越式发展;三是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全国优势科研力量开展联合攻关,培育突破性优良新品种,在重大技术上有突破;四是积极引进种质资源、核心技术和高端人才。
(三)培育有竞争力的种子企业。企业是现代种业的主体,企业强,种业才能强。一是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支持大型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进入农作物种业;鼓励种子企业间,尤其是大型优势种子企业整合农作物种质资源、优化配置,培育具有产业主导能力的种业“航母”。二是支持种业企业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充分利用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成果,按照市场化、产业化育种模式开展创新研发,提升核心竞争力。三是引导特色企业做专做精。根据产品市场多样化需求,细分种业市场,聚焦特色作物,主攻专用品种,做精特色种业。
(四)建设现代化制(繁)种基地。制(繁)种基地是种子生产的第一“车间”,是供种能力和水平的保证。一是优化基地布局。根据自然禀赋、基地规模、制种技术、发展环境等条件,调整优化基地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规模化制种基地。二是推进标准化生产。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配套基础设施,提升基地水平,实现基地标准化。三是加强信息化管理。推动基地管理智能化、生产监测实时化、质量追溯信息化。
(五)优化种业市场环境。一是营造激励种业原始创新、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二是深化种业“放管服”改革,为企业提供快捷便利的优良服务环境;三是加快种业信用体系建设,开展信用评价,实行“红黑”名单制度,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四是进一步完善科学立法、严格守法、规范执法、公正司法的法治环境。
三、打好种业翻身仗的对策建议
打好种业翻身仗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措并举,重点在知识产权保护、体制机制创新、政策支持方向、加强市场监管等方面下足功夫,抓落实,抓到位。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吴树江/摄
(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一是提高保护水平。加快构建高水平的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引入UPOV91文本内容(《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简称UPOV),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保护原始创新,以调动创新积极性和能动性。二是提高法律位阶。建议将现行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上升为《植物新品种保护法》,与《专利法》《著作权法》《商标法》等知识产权法律具有同等效力。三是拓宽保护渠道。植物新品种权可以通过品种权保护,也可以通过专利法保护,加大保护力度。四是加大执法力度。将种业市场监管的重心由“管质量”转到“保护知识产权”,严厉打击一切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保护品种权人的权益和积极性,为种业创新保驾护航。
(二)深化机制改革创新。一是明确种业创新分工。对于种业打基础、管长远的基础性、公益性尤其是“卡脖子”技术研究,应发挥举国体制优势,以优势科研教学单位为主联合攻关;对于市场化程度高、企业愿意做也能做好的以品种为核心的应用创新,应以具有创新能力的种子企业为主体,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整合优势科技资源,建立商业化育种模式,协同攻关。二是改革种业创新机制。建立和完善种质资源、技术成果有条件共享和权益按比例分配的开发利用机制。三是改革科技成果评价体系,不以发论文、评职称为导向,而以市场需求、成果转化为导向,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三)调整政策支持方向。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并且是持续投入,采取激励措施,下决心让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富起来”,心无旁骛搞研究,一心一意攻克“卡脖子”技术;支持应用研究的育种人才、资源、成果从科研单位向种子企业流动,使企业真正成为种业的创新主体;支持创新型种子企业享受科技企业税收优惠及研发后补助等政策。
(四)完善法律法规。加快《种子法》配套规章的制(修)订,完善种子管理制度,尤其是农作物种质资源进出口管理、种业安全审查等制度亟须出台,以适应种业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需要;加快修改完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有关规章制度,为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提供支撑;清理一切不利于种业发展的地方保护的规章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种业大市场,规范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