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内镜下热活检钳电灼术治疗直径<10 mm结直肠微小息肉的效果
2021-06-11田斌何应碧
田斌,何应碧
(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 内镜室,河南 焦作 454000)
结直肠息肉是结直肠表面隆起肿物,呈息肉样生长,而直径<10 mm的微小息肉常呈多发状态,有恶变风险,需及时切除[1-2]。内镜下切除息肉是治疗结直肠息肉、预防癌变的重要手段,常用的内镜下治疗手段有高频电切术、氩离子凝固术、热活检钳切除等,临床选择不同。本研究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7月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3例结直肠微小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改良内镜下热活检钳电灼术治疗直径<10 mm结直肠微小息肉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7月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3例结直肠微小息肉患者(直径<10 mm结直肠微小息肉195枚)作为研究对象,将接受改良内镜下热活检钳电灼术治疗的32例患者(98枚息肉)纳入改良热活检钳组,将接受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的31例患者(97枚息肉)纳入氩离子凝固组。改良热活检钳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22~76岁,平均(48.73±13.25)岁;息肉直径1~<3 mm 33枚,3~<6 mm 39枚,6~<10 mm 26枚。氩离子凝固组:男20例,女11例;年龄20~76岁,平均(46.04±12.81)岁;息肉直径1~<3 mm 30枚,3~<6 mm 42枚,6~<10 mm 25枚。两组性别、年龄、息肉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选取标准(1)纳入标准:①经结肠镜检查确诊为结直肠息肉,息肉直径<10 mm,病理活检显示为结直肠良性息肉;②临床资料完整。(2)排除标准:①病理检查为恶性病变,息肉直径≥10 mm;②凝血功能异常;③合并严重心肺功能不全;④炎症性肠病;⑤既往有结直肠手术史;⑥认知障碍。
1.3 治疗方法术前1~2 d开始少渣半流质饮食,前1 d晚8点开始使用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剂246.6 g(18袋),泡水饮用,反复冲服至排泄物清水样,充分准备肠道;准备产自日本的1套胃肠镜主机、4条内镜(Olympus,CV-290型)和德国消化内镜工作站(ERBE,VIO200S APC2),备好黏膜下注射针、热活检钳、止血夹、结扎环、透明黏膜吸套等一次性器械。氩离子凝固组接受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于内镜直视下,经内镜钳道插进氩气导管至病灶上方3~5 mm,进行氩气电凝治疗,每次1~3 s,氩气电凝后结直肠病灶表面泛白、泛黄,甚至出现黝黑样变,治疗次数依据息肉大小、质地决定,通常1~5次,直到内镜下病灶灼除为止。改良热活检钳组接受改良内镜下热活检钳电灼术治疗:在内镜下充分暴露息肉后,以1∶10 000肾上腺素盐水进行息肉基底部注射,充分抬举息肉,钳夹息肉,提拉离开肠壁6~10 mm,持续灼烧3 s,至切面发白,顺势收回热活检钳,切除的息肉送病理检查,观察结直肠创面情况,充分抽吸结直肠道内气体至肠腔黏膜皱缩,撤出内镜。
1.4 观察指标(1)息肉完全切除率。(2)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肠扩张、肠穿孔、活动性出血、腹部胀痛。(3)疼痛程度。以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术后1、3 d疼痛程度,得分越低,疼痛越轻。(4)胃肠激素。于术前、术后12 h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5 mL,离心12 min(转速4 000 r·min-1,半径15 cm),取上清液待检,由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患者血清胃动素(motilin,MOT)、促胃液素(gastrin,GAS)水平。
2 结果
2.1 息肉完全切除率两组1~<3 mm息肉完全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热活检钳组3~<6、6~<10 mm息肉完全切除率均高于氩离子凝固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息肉完全切除率比较[n(%)]
2.2 并发症发生率改良热活检钳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氩离子凝固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2.3 术后VAS评分改良热活检钳组术后1 d VAS评分为(3.35±1.02)分,术后3 d VAS评分为(2.07±0.92)分;氩离子凝固组术后1 d VAS评分为(3.62±0.98)分,术后3 d VAS评分为(2.34±0.87)分。两组术后1、3 d 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胃肠激素术前,两组血清MOT、GAS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h,两组血清MOT、GAS水平均下降,改良热活检钳组血清MOT、GAS水平均高于氩离子凝固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前术后胃肠激素水平比较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改变与生活水平提高,结直肠息肉发病率逐年上升,临床常规结肠镜检时常遇到微小息肉,切除治疗对患者预后有重要影响[3]。对于结直肠微小息肉临床治疗方案较多,如氩离子凝固术、冷活检钳、热活检钳等,每种术式均存在优缺点。
氩离子凝固术属于非接触性凝固术,借助电离的氩离子体凝固作用实现治疗目的,是将内镜头放置在病灶上方进行氩离子凝固,氩离子束能对组织表面形成自动导向治疗,但通常适用于3 mm以内的微小息肉,术后易导致肠扩张、出血、穿孔,且难以取得完整的病理标本[4]。而本研究使用的改良内镜下热活检钳电灼术不仅具备传统热活检钳快速破坏息肉组织的功能,而且通过改良于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盐水,抬举起微小息肉,便于烧灼息肉及其周边组织,利于电凝止血,减少穿孔发生。钳夹息肉后将其提拉离开肠壁 6~10 mm,直径<10 mm的息肉都能显露,可提高切除成功率,便于术者操作。术中注射1∶10 000肾上腺素盐水能使电灼后患者结直肠血管及内脏小血管收缩,减少术中或术后活动性出血[5]。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1~<3 mm息肉完全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改良热活检钳组3~<6、6~<10 mm息肉完全切除率均高于氩离子凝固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氩离子凝固组,表明改良内镜下热活检钳电灼术能提高结直肠微小息肉切除率,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MOT、GAS主要表达于胃部,能增强胃肠分泌功能、收缩能力及蠕动能力,其水平变化可反映手术对胃肠功能的影响[6-7]。本研究发现,术后12 h两组血清MOT、GAS水平均较术前下降,改良热活检钳组血清MOT、GAS水平均高于氩离子凝固组,说明改良热活检钳术式对肠道功能损伤小,利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
综上,改良内镜下热活检钳电灼术治疗直径<10 mm结直肠微小息肉,能提高息肉完全切除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对胃肠激素水平影响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