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效果观察

2021-06-11邱雪梅苏汉鹏黄美清黄林业

医药前沿 2021年7期
关键词:康复训练肢体康复

邱雪梅,曾 珂,苏汉鹏,黄美清,黄林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24医院康复医学科 广西 桂林 541002)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约3/4的脑卒中存活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肢体活动能力下降、姿势异常、偏瘫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1]。循证医学研究显示,康复治疗是降低脑卒中患者致残率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在脑卒中病情稳定后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对减少病残、提高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2]。目前,临床康复医学发展进程不一,对于脑卒中规范化治疗后的康复治疗介入时间、采用何种运动治疗方案仍未统一,各个康复阶段的针对性运动治疗方案也未达成共识,对康复治疗效果的发挥有所限制[3]。本研究进一步分析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效果,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9年1月—9月在我院康复科治疗的12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40~82岁,平均年龄(63.4±10.7)岁;对照组60例,男37例,女23例,年龄38~81岁,平均年龄(63.2±10.6)岁;所有患者均首次发病,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病程在7~21 d,均经神经内科规范化治疗后病情稳定,伴有中重度运动功能障碍,意识清晰,认知状态良好,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在15分,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an-Machine System Engineering)评分≥18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16分[4];排除、患者严重意识或认知障碍、脑卒中病情不稳定、合并其他影响运动功能的疾病、合并严重脑卒中并发症等。对比两组的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使用采用常规治疗。遵医嘱用药,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待患者病情康复后再开始康复训练,由治疗师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包括肢位摆放、肢体活动训练、日常动作训练等,由患者自行完成训练,每周无详细训练项目要求,30 min/次,1次/d,每周5次,逐步增加运动量,直至达到1.5 h/次。观察组实施早期康复治疗:(1)制定康复训练方案。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医护人员即评估患者的肢体功能及活动能力,制定康复训练方案并开展康复训练,一般急性脑梗死在病后5 d、急性脑出血在病后2周内进行康复训练,具体视患者个体情况而定。通过检索最新的脑卒中指南以及脑卒中康复治疗相关的循证文献,形成初步康复治疗方案,然后与专家访谈,评判初步治疗方案,经二次整理后确定最终治疗方案,包括脑卒中急性期训练内容[5]。(2)肢体训练内容。上下肢被动及主动活动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床上躯干运动、床边坐起训练、立位平衡训练、步行训练等。(3)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内容。穿上衣训练、洗漱训练、进食训练、转移训练、洗澡训练、上厕所训练等。(4)训练强度。每天训练1.5 h,1次/d,每周5次,手法训练与一对一训练为60 min/次,视患者耐受情况逐步延长训练时间、增加训练强度。(5)康复训练要求。治疗师需要严格执行标准化康复训练流程,严格完成上述训练内容,待每周的训练内容完成后进入下一周训练内容,若患者在一周训练结束后未达到进入下一周强度训练的标准,则继续上一周训练内容,直至能够顺利过度到更高强度的训练[6]。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运动功能明显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基本恢复正常或大部分能自理;有效:运动功能有所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有所改善;无效: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均无明显改善[7]。

1.4 观察指标

评估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的FMA评分、下肢Brunnstrom分期、FCA评分;评估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BI指数、SAS评分、SDS评分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率(%)表示计数资料,行χ2及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1、3个月的FMA评分、下肢Brunnstrom分期、FC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运动功能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运动功能评分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FMA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1个月 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 60 34.52±6.73 66.84±7.49 74.25±8.02对照组 60 34.47±6.81 60.16±7.78 65.69±8.37 t 0.209 4.613 4.892 P>0.05 <0.05 <0.05组别 例数 下肢Brunnstrom分期治疗前 治疗后1个月 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 60 2.40±1.05 3.54±1.03 4.46±1.06对照组 60 2.39±1.08 3.04±1.06 3.51±1.07 t 0.143 2.079 2.985 P>0.05 <0.05 <0.05组别 例数 FCA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1个月 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 60 3.12±1.17 5.76±1.45 9.02±2.13对照组 60 3.15±1.09 5.02±1.68 6.75±2.48 t 0.197 2.769 3.908 P>0.05 <0.05 <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及心理状态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的BI指数高于对照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及心理状态比较(±s,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及心理状态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BI指数 SAS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3个月 治疗前 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 60 35.79±5.43 71.57±4.82 62.46±4.37 40.29±4.15对照组 60 36.12±5.51 60.94±5.65 62.28±4.42 54.36±4.71 t 0.337 4.898 0.279 5.326 P>0.05 <0.05 >0.05 <0.05

表3(续)

3.讨论

脑卒中是由脑组织缺血缺氧所致脑细胞坏死凋亡、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大部分患者在病情稳定后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导致残疾率较高[8]。临床研究显示,脑卒中后早期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仍具备一定可塑性,在病灶周围的脑细胞在外力刺激或干预下,能促进部分神经元活化或再生,代偿受损部位的神经功能,从而有助于大脑功能的恢复、重建肾功能、建立皮质功能区之间的联系和协调[9]。本研究中,早期康复治疗在脑卒中病后5 d~2周内进行康复训练,持续训练1~3个月,可获得最大限度的康复效果,但在3个月后各种继发性障碍会导致康复进度减慢。首先制定个体化的康复方案,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肢体功能等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同时运用多种神经肌肉促通技术,利用机体正常的反射活动,促进瘫痪肢体产生主动活动,抑制异常姿势及活动,减轻肌张力,从而提高肢体的协调和控制能力,并刺激大脑中枢,提高神经元兴奋性,唤醒休眠神经元,调动机体潜能,从而重建皮质功能,增强肢体运动能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67%(P<0.05);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的FMA评分、下肢Brunnstrom分期、FC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的BI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SAS评分和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充分证明早期康复治疗能更好的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有助于调整高级神经中枢的功能,激活休眠状态的神经元,重建新的神经通路,提高神经功能的康复效果,从而提升肢体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促进并恢复全身关节、肌肉的协调能力,改善患者的身心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效果确切,能有效提高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调节心理状态,值得在临床使用。

猜你喜欢

康复训练肢体康复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肢体语言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肢体写作漫谈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
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