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后的白细胞计数与疗效的相关性分析

2021-06-11林俊明邓文斌

医药前沿 2021年7期
关键词:溶栓计数出院

林俊明,邓文斌,乔 娜

(江门市中心医院 广东 江门 529000)

现今社会逐步步入老龄化,脑卒中已成为了我国成年人致死和致残的首位原因[1]。ACI是指脑部血供突然中断后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发生坏死[1-2]。近年来研究表明白细胞(WBC)等炎性细胞在脑梗死(ACI)缺血脑损伤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3]。在时间窗内行包括静脉溶栓及介入治疗的再灌注治疗是治疗ACI的有效手段。但再灌注治疗后对ACI患者WBC水平的影响以及再灌注治疗前后的WBC水平与疗效、预后的关系却鲜有研究。NIHSS评分可评价ACI神经功能,再灌注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差值可作为评价疗效的参考指标。出院时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评分可作为预后的评价指标。本文分析ACI患者再灌注治疗前后的WBC分别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MRS评分等的关系。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到诊江门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就诊诊断为ACI,经过卒中中心绿色通道行早期再灌注患者111例,其中女性40例,男性71例,年龄27~87岁,平均(63.22±12.65)岁。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8.97±5.84)分,平均发病到接诊时间(204.32±150.79)min,接诊至再灌注时间(50.25±11.05)min,发病到再灌注时间(254.88±155.43)min。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接诊距发病时间≤24 h;(2)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4]诊断为ACI,头部CT排除颅内出血;(3)既往无出血病史。排除标准:(1)脑动静脉畸形、颅内肿瘤等溶栓、取栓禁忌症;(2)有严重慢性感染性疾病;(3)合并任何其他可能影响WBC水平的疾病。根据医疗实际情况选用再灌注方法,使用的再灌注方式主要包括静脉溶栓与血管内介入性治疗。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江门市中心医院伦理审查编号:江心医伦理审查[2020]50号)。

1.2 方法

静脉溶栓:按照0.9 mg/kg备RT-PA,首剂10%l min内静脉推注完成,剩余90%静脉滴注l h;准备尿激酶100~150万U,溶于100 mL 0.9%氯化钠溶液中,滴注30 min。血管内介入性治疗:使用1%利多卡因局麻,采用改良Sedingger技术穿刺右侧股动脉,结合患者情况置入6F或8F动脉鞘,完成后通过导丝引导将6F或8F Guiding送入,头端部位需处于病变动脉的近心端;行常规造影检查,将导管头端输送至血栓远端;最后输送Solitaire FR支架,待完成后再释放留置支架,3 min后将支架撤出,行造影检查,以明确血管再通情况。患者分别于到诊时以及再灌注后1天抽取3 mL静脉血,检测WBC计数。患者于到诊时以及再灌注后1天均进行NIHSS评分。患者情况基本稳定出院时进行MRS评分。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介入治疗病例以及接受静脉溶栓病例的灌注后WBC计数、到诊时NIHSS评分、灌注后NIHSS评分、MRS评分。(2)将纳入病例的就诊时以及再灌注后WBC计数,分别与入院时NIHSS评分、再灌注后1天的NIHSS评分、再灌注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差值=(到诊时NIHSS评分-再灌注治疗后NIHSS评分)、出院时MRS评分进行相关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用t检验,数据相关分析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选择介入治疗的ACI患者发病至接诊、接诊至再灌注时间静脉溶栓患者显著比介入治疗时间短(P<0.01);介入治疗的ACI患者和静脉溶栓患者的到诊时的WBC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的ACI患者对比静脉溶栓患者的灌注后WBC计数、到诊时NIHSS评分、灌注后NIHSS评分、MRS评分高(P<0.01)。见表1。

表1 两种再灌注方法临床指标对比

2.2 ACI患者到诊时WBC计数与MR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187,P<0.05)。见表2。

表2 到诊时WBC与临床指标相关性分析

2.3 ACI患者早期再灌注治疗后WBC计数与发病距离再灌注治疗时间、再灌注治疗后NIHSS评分、MR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269,r=0.286,r=0.290,P均<0.01),与到诊时NIHS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215,P<0.05),与灌注前后NIHSS评分差呈显著负相关(r=-0.231,P<0.05)。见表3。

表3 再灌注后WBC与临床指标相关性分析

3.讨论

研究发现,外周血WBC数量增加、活性增强,黏附于内皮细胞上并影响微循环促进脑梗死发生以及进展[5]。WBC计数和ACI严重程度相关,可用于判断ACI患者的预后[6]。早期WBC升高可增加ACI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性,是病情变化的一个预测指标[7]。WBC计数与ACI梗死面积有关,可作为临床上评价梗死面积的一个指标[8]。本研究发现ACI患者到诊时WBC水平与MRS评分存在正相关性,但是与NIHSS评分无相关关系,可能由于采血时距离患者发病时间较短,ACI引起的生理病理变化还未对WBC造成足够影响导致。而再灌注治疗后的WBC水平与再灌注距离发病时间、再灌注前NIHSS评分、再灌注后NIHSS评分、出院时MRS评分均存在明显正相关性,与再灌注前后NIHSS分差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说明发病时间越长,病情越重,再灌注后WBC越高,且再灌注治疗后WBC越高,神经功能缺损可能越重,恢复越差。再灌注前后NIHSS分差与再灌注后WBC相关,提示了再灌注后WBC计数可作为评价再灌注疗效的参考指标,且对ACI预后的判断有价值。因此,对比入院WBC,再灌注治疗后WBC对于评价病情、治疗效果、预后更有价值。

结果显示,介入治疗的ACI患者再灌注治疗后WBC水平、再灌注后NIHSS评分、出院时MRS评分均比选用静脉溶栓的患者高,可能与介入治疗适用时间窗较长,介入治疗的患者发病时间比静脉溶栓长、NIHSS评分高有关。研究表明,ACI开始再灌注治疗越快,患者预后越好[9],到诊NIHSS评分越低,患者溶栓后功能恢复越好[10],与本结论一致。

猜你喜欢

溶栓计数出院
古人计数
54例COVID-19患者出院1个月后复诊结果分析
递归计数的六种方式
古代的计数方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一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出院患者的疗效观察
这样“计数”不恼人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第五回 痊愈出院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