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及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清VEGF、TNF-α的影响
2021-06-11孙亚莉
孙亚莉
(临汾市人民医院老年科 山西 临汾 041000)
急性脑梗死为临床常见急危重症,病情发展迅速,致残、致死率高等特点,抑制血小板凝集、溶栓治疗为该病主要治疗办法[1]。阿司匹林为急性脑梗死主要治疗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凝集以稳定动脉血流状态,改善患者脑部供血;阿托伐他汀钙属血脂调节药,可改善动脉内径厚度,以保证血管内血流动力学稳定。目前在对急性脑梗死治疗中,以上两种药物联合使用效果尚可,但对脑组织缺血水肿、改善微循环状态起效较慢,影响预后。丁苯酞具较强抗脑缺血作用,具改善脑缺血部位血运状态,降低患者神经功能损伤之效。为此,本次研究选取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探讨三种药物联合使用价值,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7月86例实施阿司匹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3例。纳入标准:均经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确诊为急性脑梗死;均为首次发生脑梗死;发病至就诊时间≤48 h;患者家属对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用药禁忌者;合并恶性肿瘤者;心肝肾等脏器严重功能障碍者;合并影响脂代谢疾病或近期使用影响脂代谢药物者。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18例,年龄61~82岁,平均(68.10±2.38)岁;病程3~48 h,平均(12.66±2.25)h;研究组男性27例、女性16例,年龄63~84岁,平均(69.54±3.37)岁;病程3~48 h,平均(13.10±2.78)h;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经相同方法救治。对照组予以阿司匹林肠溶片(H20065051)口服治疗,200 mg/次,1次/d;阿托伐他汀钙(H20051408)口服治疗,20 mg/次,1次/d。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H20100041)静脉滴注治疗,100 mL/次,2次/d。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2周。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无效标准分别为治疗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下降>90%、46%~90%、≤45%;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流状态,以血流峰速(Vp)、平均血流速度(Vm)、双侧动脉血流差值(DVp、DVm)表示;(3)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细胞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4)比较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7.67%,高于对照组的86.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
治疗前两组Vp、Vm、DVp、DV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Vp、Vm高于对照组,DVp、DVm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s,cm/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s,cm/s)
时间 组别 例数 Vp Vm DVp DVm治疗前 对照组 43 56.52±1.3830.52±1.6827.95±1.61 18.74±0.36研究组 43 56.19±1.4330.27±2.5328.10±1.79 18.83±0.45 t 1.089 0.540 0.409 1.024 P 0.279 0.591 0.684 0.309治疗后 对照组 43 69.52±2.4834.34±2.2022.43±2.45 11.52±3.52研究组 43 71.51±3.4735.85±3.3620.01±4.67 9.87±1.39 t 3.060 2.465 3.009 2.859 P 0.003 0.016 0.003 0.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EGF、TNF-α水平比较
治疗前组间VEGF、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VEGF水平较对照组高,TNF-α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EGF、TNF-α水平比较(±s,ng/L)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EGF、TNF-α水平比较(±s,ng/L)
组别 例数 VEGF TNF-α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3 908.57±98.83 1137.92±95.81 25.58±7.5419.38±3.46研究组 43 938.84±101.20 1203.49±124.65 25.97±5.2617.97±2.67 t 1.403 2.735 0.278 2.116 P 0.164 0.008 0.782 0.037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
两组研究期间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3.讨论
急性脑梗死,指脑部发生的急性供血障碍,该病发生原因与脑动脉硬化、动脉血管狭窄等因素相关,可引发脑细胞及脑神经损伤,表现出神经功能障碍性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2]。目前该病主要治疗方式包括溶栓治疗、抑制血小板凝集治疗、改善循环治疗等[3]。其中阿司匹林为常见治疗药物,口服用药后可与环氧化酶(COX)中COX-1活性部位发生乙酰化反应,使COX失活,以阻断AA想血栓烷A2转化过程,进而可抑制血小板凝集,以避免血栓继续生成,达到对血栓预防及治疗效果。血栓狭窄为急性脑梗死重要影响因素,血脂异常为诱发血管狭窄主要原因[4]。阿托伐他汀钙为血脂调节药物,口服后可作用在肝脏以减少肝脏对胆固醇的合成,进而降低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以改善血管内壁状态,改善血流动力学。目前在对急性脑梗死治疗中,多以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治疗,治疗效果尚可[5-6]。但临床研究中发现,急性脑梗死患者多伴脑水肿状态,脑组织耗氧量增加,引发血管炎症状态,可加重病灶部位脑组织损伤,延长患者康复时间。
丁苯酞为人工合成的消旋体,在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通过降低花生四希酸含量,以提升血管内皮PGl2、NO水平,降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提升抗氧化酶活性、抑制氧自由基,以阻断脑梗死多个病理环节,抗脑缺血作用明显,用药治疗后可明显改善脑组织血流量及微循环状态,促进缺血区域毛细血管新生,以缓解病灶部位脑组织细胞损伤情况;同时该药具减轻脑水肿、改善缺血部位能量代谢之效,可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在此基础上,丁苯酞具抗血小板凝集、抗血栓形成之效[7-8]。本次研究显示,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显著提升,且在血流动力学、VEGF、TNF-α水平比较中,研究组均具显著优势,考虑原因为,联合丁苯酞后,可协同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共同抑制血小板凝集,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联合治疗后可改善患者脑水肿状态,促进病灶区域内毛细血管新生,以提升VEGF水平,减少脑组织及脑神经细胞凋亡,达到改善其神经功能、减轻炎症反应、提升治疗有效率之效。
综上所述,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应用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丁苯酞可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血流状态,提升VEGF水平,降低TNF-α水平,且治疗安全性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