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单”有效提高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2021-06-10刘进强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7期
关键词:学习单等量长方体

刘进强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所说的“解决问题”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利用有关知识经验,通过学生的探究和教师适当的点拨指导,既解决了问题又学习了数学知识,并能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学习单”是指教师在教学新课之前,针对知识的内容、学习方法、思维特点等设计出对学生的学习有辅导性作用的问题,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进行自主探索、学习、交流,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尝试解决新知,使学习有更明确的目的,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一、在“生活情境”中起步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所说的“解决问题”教学,就是将数学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还原,取之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也就要求我们把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在情境中理解、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并利用以往掌握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所以在“解决问题”教学中,我经常结合生活情境巧妙设计“学习单”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讨论分析,自主解答的训练,把抽象的数学慨念生活化,把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从中体验到解答成功后的喜悦,以此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去学习,去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一课,根据信息和问题设计了—个“学习单”如下:

学习单

班级__ 学生__

一、学习指南

1.课题名称:用小數乘法解决实际问题(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15页例8)

2.达成目标

(1)通过微课视频的观看及“学习单”的完成,唤起对小数及整数乘法相关的知识回忆,在生活情境中自主探索,能找出具体情境中的数学信息。

(2)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解决问题。

(3)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体会小数乘法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小数乘法的实际应用价值。

3.学习方法建议:

二、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阅读与理解。(结合教材第15页例8的情境图)

例8妈妈带100元去超市购物。她买了2袋大米,每袋30.6元。还买了0.8kg肉,每千克26.5元。想再买一盒10元的鸡蛋,剩下的钱够吗?够买一盒20元的吗?

①观察情境图,并说一说从情境图中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②观察情境图,然后说说自己的发现。

③填一填:为了方便直观,可以将这些信息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出来。(教材第15页表格)

学习任务二:分析与解答。

1.题中的问题是什么呢?那么怎么解决第+问题呢?

大米的总价:我的列式为:__

肉的总价:我的列式为:__

剩下的钱:我的列式为:__

剩下的钱买一盒10元的鸡蛋?为什么?

2.题中的问题是什么呢?那么怎么解决第二个问题呢?

大米的总价:我的列式为:__

肉的总价:

我的歹0式为:__

剩下的钱:我的列式为:——剩下的钱买一盒20元的鸡蛋?为什么?

3.我发现:__

4.尝试练习:

妈妈想买3千克苹果,6千克西瓜和4千克梨,带50元够吗?

三、回顾与反思

我对自己自主学习的评价:☆☆☆☆☆

我的疑惑:

我的建议:

我这样设计的理念是融数学知识于生活情境,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评析]通过用小数乘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然后说说自己的发现。学生1说:妈妈买了2袋大米,每袋30.6元。学生2说:妈妈买了0.8kg肉,每千克26.5元。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亮点,这些亮点是瞬间的,教师要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智慧闪耀光芒。老师的一句:“多么有创意的见解呀!”大家情不自禁地认同他,这样一来,其他学生也兴趣盎然。教师再顺势而为,放手给学生充分讨论,激发学生新的想法产生。我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设计理念,结合“学习单”的分层导学,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阀门。当学生有不同说法时不急于定论,而是让他们充分讨论,当学生回答不出时,就适当“导航”,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互相交流,达成共识。

二、在“等量关系”中成长

在数学的“解决问题”教学中,正确找出“等量关系”是解题的关键一环。教师根据题目设计合适的“学习单”,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学习单”的指引下读懂题目中有什么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问题和信息间有什么“等量关系”?这里“学习单”就像我们汽车上的导航仪,准确定位,设定路线,引领学生直抵目的地,这样学生就能准确列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式来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乘减方程解决问题》一课,根据信息和问题探究列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式时,就设计了—个“学习单”如下:

1.说一说: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已知条件:();未知条件:()

2.想一想:根据信息和问题你能找出它们之间有什么等量关系吗?

3.写一写等量关系:

4.利用例1的经验,自主列方程解答:

[评析]在教学“例2”这道应用题时,学生在读懂题目之后,大部分能找到这种等量关系:黑皮块数×2=白皮块数一4,列出方程计算:2x-4=20。但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我没急于小结。我问学生,还有没有不同的解法呢?教室顿时安静下来,同学们流露出迫切想知道的眼神:还能怎么解答?我抓住机会马上启发,引导他们从问题入手,进行小组讨论,看能不能找出不同的“等量关系”。学生积极讨论了一会,纷纷举手发言:“老师,还有这种等量关系:黑皮块数×2-4=白皮块数。就可以这样列方程:2x-20=4。”“还有这种等量关系:黑皮块数×2=白皮块数+4,还可以这样列方程:2x=20+4。”我马上给予表扬一一你们真聪明!这里用“学习单”作领航,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既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解题能力的形成,又使课堂成为了他们快乐学习的乐园。

三、在“寻求策略”中发展

解决问题是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它需要寻求策略做支撑,也就是寻找出解题的思路。高年级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变的关键期,从思维的拓展性上,“学习单”为学生在课堂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创造了条件,通过“学习单”的提示,学生明确讨论对象,在“学习单”的指引下,学生进行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习单”就相当于为每个学生架设了—个个数学学习阶梯,让学生在阅读理解、探索思考、讨论交流中,逐步寻得策略进而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如在教学《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一课,为了引导学生寻找解题的策略:“排水法”,设计了一个“学习单”如下:

学习单 班级__ 学生__

二、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感知转化思想

把不规则物体橡皮泥转化成长方体(正方体)(变形),通过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来计算橡皮泥的体积。

(板书:转化→ 改变形状)

学习任务二:感知排水法,寻找解题策略

1.梨也是不规则物体,你能估出它的体积是多少吗?

2.能把梨转化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吗?那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比较准确地测算出梨的体积?

实验:把梨浸没在水中,分别读出水的体积,梨和水一共的体积。

(师拿出学具箱里的梨、水和量杯,请两个学生上台操作,两个学生上台做好笔记)

梨入水前体积()梨入水后体积()上升()

操作学生进行汇报有关数据。

完成等量关系式:()-()=()

(小结并板书:入水后体积-入水前体积=上升体积)

想一想:上升体积是谁的体积?为什么水上升的体积是梨的体积呢?

(小结并板书:入水后体积-入水前体积=不规则物体体积)

学习任务三:变形运用

如右图:观察这个长方体水槽,你发现什么信息?完成下表。

1.长方体水槽的长是()、宽(),倒入水后测量出水的高()。

2.将珊瑚石放入长方体水槽中,并且全部浸没在水中。这时长方体水槽的长是()、宽(),水的高()。

3.珊瑚石的体积是多少?请根据数据算出珊瑚石的体积。

交流、汇报计算方法:

(方法一:不规则物体体积=入水后体积-入水前体积

方法二:不规则物体体积=底面积×水上升的高)

方法指点:现在你能说说测量珊瑚石的转化过程吗?(珊瑚石一成长方体)

[评析]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體积计算的基础上,借助水、橡皮泥,梨和珊瑚石等,利用实验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我从学生主体出发,层层递进地设计了“学习单”,突出对学生寻找解题策略思维过程的启发,让学生在合作实验的活动中围绕“学习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增强寻求策略意识。同时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引导,特别是当学生有不同的想法时,教师要充分肯定,合理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思考分析,解答反思等解决问题认知过程的达成。探索掌握利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应用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结语】利用“学习单”来进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其重点在于为学生独立思考提供更多的空间,导航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学习单”就是解决问题的导航仪,所以“学习单”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从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任务等方面,由浅到深列出学习指南,让学生形成“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这一解决问题模式,进而感受到实际问题背后所包含的数学思想。“学习单”既能导航学生到达解决问题的目的地,又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学习单等量长方体
一道等量约束关系下的不等式证明探究之旅
拆拼长方体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哈哈果熟了
找准等量关系巧列方程解决问题
多角度寻找等量关系
数学“学习单”,激发学生自主生长的潜力
表面积是多少
问题征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