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型城市透水沥青路面结构设计与性能研究
2021-06-10万石兵
万石兵
摘要:当前城市道路大多数采用硬化铺装,一旦雨水过大,容易造成城市内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设计了生态型城市透水沥青路面结构,路面结构包括面层、基层、垫层、路基,并对路面的饱水率进行实验测定,模拟降水过程对路面结构的渗水效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3组试件的饱水率分别为2.11、2.09、2.14,路面结构实际水位最高为426.478mm,低于路面结构厚度500mm,表明在整个降雨过程中不会出现路面的积水现象。
关键词:生态型;透水沥青路面;结构;性能
中图分类号:U4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22(2021)02-0127-03
随着城市道路的面积不断扩大及城市的不断发展,对城市透水铺装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现阶段的城市道路透水铺装大多采取“以排为主,先透后排”的渗透模式。
透水沥青路面适用于城市的支路、次干路、主干路、快速路等各类道路,沥青路面的空隙率在18%-25%之间,具有噪声低、防止水漂、抗滑性高等优点,在生态型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国内外很多学者对透水沥青路面进行了研究,Alvarez等研究了透水路面的功能和耐久性能,对路面的平衡性能进行了优化。我国的相关学者研究了透水路面雨水渗透功能的持续性,构建了透水沥青混合料有效空隙率,并重新设计透水沥青路面结构体系。研究中还发现黏性土路基的透水路面可以降低大约93%的地表径流,并对地表径流中的污染物如氮磷、重金属等具有过滤作用。本文主要对生态型城市透水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并研究路面的路用性能,以期为城市透水沥青路面设计提供参考。
1生态型城市透水沥青路面结构设计
和传统的路面结构相比,透水沥青路面在设计过程中更多的考虑的是透水功能和储水功能。透水沥青混合料铺装的主体结构与普通沥青混合料基本相同,只是在路面结构的表面采用了透水沥青混凝土材料,这种结构属于半透水类型,是典型的骨架孔隙结构,生态型城市透水沥青路面结构如图1所示,从上到下依次为面层、基层、垫层、路基。
透水沥青路面面层通常铺筑一层或者两层,采用多孔沥青混合料(porous asphalt concrete,PAC),铺筑过程中使用的集料要求强度高、耐磨性能好,结合料采用高黏度改性沥青。基层在面层的下面,基层的材料主要包括开级配沥青稳定碎石(ATPB)、级配碎石,在降水期具有暂时储水的功能。垫层属于基层和路基之间,垫层的主要作用是隔离路基,避免一些细小的材料堵塞透水层,同时还具有提高路面结构的抗冻胀能力、改善路基的水温状况等作用,垫层材料一般为粒径小的碎石、砂砾、粗砂等,或者是聚丙烯材料、聚醋类材料。路基主要起到存储在路面结构中的雨水下渗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水稳定性,路基的材料中性能最好的为砂性土,如果路基材料选用黏性土,在路基上铺筑透水沥青之前需采用有机结合料如水泥、石灰等进行稳定处理,这样可以确保路基的抗冲刷性、水稳定性。
2生态型城市透水沥青路面路面的渗排水机理在降雨过程中,透水沥青路面结构的雨水渗入过程可以分成浸润、初始渗透、雨水积蓄、蓄水排出四个步骤,随着雨水强度的增大,路基土的渗透系数发生变化。路面的渗排水流程如图2所示。
图2中,Q、Qs分别代表路面的累积降雨量和路面结构不发生渗透的临界降雨量,k代表路基土的渗透系数,D代表路面的排水设施的排水能力,v代表路面结构中的蓄积水量,vs代表透水沥青路面的连通空隙体积。通常降雨過程中降雨强度先变大后变小,将这个降雨过程分成雨头、雨核、雨尾3部分。在降雨的雨头阶段,降雨强度比较小,Q小于Qs,雨水不会深入路基中。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雨水到达路基的顶面,如果降雨强度小于k则路面结构不会产生蓄水,当降雨强度大=Pk之后,路面结构开始进行蓄水,路基土初始浸润。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路面结构蓄水量v的不断增大,当降雨强度达到峰值之后,v逐渐增多但是增长的速度较慢,直至降雨强度减弱至路基土的渗透能力k与排水管的最大流量之和,此时路面蓄水量最大。达到路面最大蓄水量后,路面结构中的雨水逐渐渗透排出。
3透水沥青混合料持水性能分析
3.1路面模型参数
根据《公路沥青路面谢十规范》(JTGD50-2017)、《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等中的相关要求,设计生态型城市透水沥青路面。根据图1中建立的城市生态型城市透水沥青路面结构,评价路面的透水效能。在进行计算之前首先建立路面模型,设计路面的结构厚度和不同层的材料空隙率,如表1所示。生态型城市透水沥青路面的面层采用多孔沥青混合料,面层的上层为PAC-13,面层的下层为PAC-20,上面层和下面层的厚度均为50mm,上基层的厚度为200mm,下基层的厚度为300mm,上基层选择的材料为大空隙沥青稳定碎石ATPB25,下基层选择的材料为级配碎石,碎石的粒径为37.5mm或31.5mm;路基选择的材料为砂性土。垫层选择透水土工布。
3.2饱水率测定
3.2.1试验步骤
根据《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20-201 1)[138],对沥青混合料进行马歇尔试验,通过该试验确定透水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油石比,孔隙率等指标,根据实验结果可知,透水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油石比为4.55%,理论相对密度为2.630,孔隙率为20%,连通孔隙率为17.2%,毛体积相对密度为2.254,连通空隙率为17.2%,稳定度为5.11kN。以该级配为基准,采用马歇尔标准击实法成型3组沥青混合料试件进行持水能力分析,进行饱水率实验。
为了确保制作的3个试件内部干燥,试件制作完成后利用电风扇进行风干12h,每小时测定试件的质量变化,直至试件的质量恒重之后,测定干燥的试件质量m3,将试件放置于常温常压的水槽中,确保水槽中的液面浸没试件,在水槽中放置12h,取出,擦拭干净表面之后称取试件质量m2,根据以下公式计算试件的饱水率s。
3.2.2结果
试件1、试件2、试件3的饱水率试验结果见表2所示。
由表2可知,试件的空隙率为20%时,3组试件的饱水率分别为2.11、2.09、2.14,孔隙率的大小影响饱水率,饱水率随着孔隙率的增加而变大,这主要是因为空隙率越大,在饱水过程中,水分与空隙内壁的接触面积变大,增多了水分的内部迁移通道,最终提高了试件的结构饱水能力。
3.3渗水效能评价
模拟降水过程对路面结构的渗水效能进行评价,降雨重现期为5年,选择降水时间为24h,砂性土路基的渗透速度选择0.0002cm/s,参考文献[8]中的降水过程数学模型,计算降水过程中不同时间段的累积雨量及路面结构中蓄积的雨量,如表3所示。
根据表3中的数据可知,在模拟降水过程中,降雨历时24h,整个路面结构的水位先增大后随着降雨时间的推移而降低,在整个降雨过程中,最大累积雨量和路面结构实际水位出现在大约降水过程的中间,路面结构实际水位最高为426.478mm,没有超过路面结构厚度500mm,表明在整个降雨过程中不会出现路面的积水现象,如果出现强降雨为了避免出现积水的情况,可以进一步加整个路面储水结构层的厚度,铺设排水管道,防止雨水溢出。
4结语
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导致城市雨水的排水系统压力不断增加,一旦雨水过大,容易出现城市内涝,因此,加强透水沥青路面研究可以减少城市出现内涝的风险,降低城市地表径流系数,提高城市路面的使用性能。文章主要设计了生态型城市透水沥青路面结构,并对路面的饱水率和渗水效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路面的渗水效能较好,为透水沥青路面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