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选装配式复合墙板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2021-06-10李艳霞

粘接 2021年2期
关键词:抗震性能

李艳霞

摘要:为了促进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提出适用于中高层建筑的多层生态装配式混凝土墙,对墙体的抗震性能进行分析,试验过程中制作试件1、试件2、试件3,试件1采用马牙槎,试件2采用粗糙面形式,试件3采用T型槽形式,试验结果表明:试件1的承载力最高,位移延性系数最高,相对来说复合墙体的抗倒塌能力最好。

关键词:复合墙板;抗震性能;滞回曲线

中图分类号:Tu3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卜5922(2021)02—0123—04

1传统复合墙板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传统的复合板为钢筋混凝土夹芯保温樯板,该墙板包括内核保温层、内隔板、外隔板3部分,内隔板和外隔板采用混凝土制作而成,保温层为硬质泡沫塑料,这种墙体在应用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2个问题:①板材的生产技术落后,在应用过程中容易产生裂缝,隔音效果也比较差;②不能满足外墙保温复合板的节能要求;因此,为了促进我国选装配式复合墙板的发展,应该研究新型的装配式复合墙结构体系,确保墙体的抗震性能的同时,达到节能环保的要求。本研究中提出的新型的装配式复合墙结构体系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混凝土墙板,暗梁、竖向边缘构件、连接柱等现浇边缘连接构件,现浇或叠合楼板等部分。上下层预制墙板的竖向钢筋通过预埋焊板的可靠方式进行连接,墙板和现浇边缘的接缝设计成马牙槎形式,具有生态节能、经济实用等特点。

2试验概况

2.1试件设计与制作

试验过程中根据“装配式复合墙结构技术规程”对墙体试件进行设计与制作,试件的编号为1~3号,装配式混凝土墙的设计突出生态节能、经济实用的特点,改变影响墙体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试件的设计如表1所示。布筋的肋格形式全部为3x3,竖向连接采用预埋焊板焊接形式,墙板和现浇边缘的水平连接采用马牙槎、粗糙面、T型槽等不同形式,砌块材料全部选用加气混凝土砌块,对比不同水平连接方式对墙体抗震性能的影响。

试件1~3的制作包括3个步骤,分别为底梁制作、墙板预制、墙体装配整浇3部分,底梁制作时先进行场地找平,然后支底梁模板之后进行现浇混凝土,预埋的底梁焊板平面的高度应该比底梁上平面高出10mm。墙板预制时先找平场地,然后组装钢模板并将钢筋骨架绑扎在一起,之后再放置砌块、墙板焊板预埋、浇筑混凝土。墙体装配整浇主要是进行墙板吊装定位、绑扎边缘构件、焊接及座浆等。焊接时,焊接板的尺寸为150mmXl00mm,与焊板搭接的钢筋直径为10mm,座浆为M20座浆。

2.2材料的物理特性

3个试件的混凝土墙体设计强度等级为C30,混凝土试件进行标准养护28d之后,对混凝土试件的立方体压缩强度值进行测量,其平均强度值为29.3MPa,混凝土的压缩强度为25.2MPa,混凝土的泊松系数为0.2,混凝土的弹性模量为2.1x104MPa。应用的钢筋直径为6mm,钢筋的屈服强、极限强、弹性模量、伸长率分别为367MPa、460MPa、2.1×105MPa、10%。

2.3加载装置及加载方法

在对试件进行抗震性分析时,采用的加载装置如图2所示。

加载过程中,根据实际建设的12层住宅的底层墙体的应压力计算得出轴向压力,设置轴压比为0.2,模型的竖向载荷最大值为700kN,一次性竖向加载700kN分配于分配梁顶面中心位置上,竖向载荷稳定之后,采用液压作动器在试件框架梁水平中心处施加往复水平荷载。为了避免在加载过程中试件出现平面外的失稳情况,在水平加载的垂直方向设置侧向约束支撑。3个试件全部采用低周反复加载的方式,水平载荷采用分级施加,每次加载过程中载荷递增30kN,每级荷载加载时进行1次循环,试件屈服之后,以加载点的实测水平位移值作为控制位移,每级循环3次知道构件被破坏。

2.4应变数据采集

在竖向千斤顶上和水平千斤顶的顶端都部署压力传感器,竖向边缘构件侧面布置水平拉线位移计,分析墙体的变形形态和墙体的形变能力,布置的位移计见图3。位移计布置于墙体的端部、中部、底部。

3实验结果分析

3.1试验过程及现象

试件1、2、3墙板和现浇边缘的水平连接采用马牙槎、粗糙面、T型槽等不同形式,试件1采用马牙槎,试件2采用粗糙面形式,试件3采用T型槽形式,在试验中,在对试件1、试件2、试件3一次性竖向加载700kN载荷时,没有明显变化,竖向载荷稳定之后,水平载荷每级增加30kN开始加载。

试件1当水平载荷达到270kN时,墙体两侧的边缘约束构件遭到破坏,开始出现裂缝,部分裂缝较大,贯穿南北,当载荷继续增大至360kN时,复合墙板的约束构件马牙槎连接处出现明显的裂缝,之后再增大载荷,墙体底部座浆层裂缝进一步扩大,当载荷达到450kN时,马牙槎处出现的裂缝进一步加宽,角部混凝土出现压碎、脱落现象,并且伴有明显的脆响,此时水平方向的加载已经到达极限。位移控制的循环加载阶段,当水平位移达到20mm的循环阶段时,墙体承载力达到了极限。试件2当载荷继续增大至330kN时,复合墙板的约束构件连接处出现明显的裂缝,之后再增大载荷,墙体底部座浆层裂缝进一步扩大,当载荷达到420kN时,约束构件连接处处出现的裂缝进一步加宽,伴有明显的脆响,水平方向的加载已经到达极限。位移控制的循环加载阶段,当水平位移达到22mm的循环阶段时,墙体承载力达到了极限。试件3当水平载荷达到240kN时,墙体两侧的边缘约束构件遭到破坏,开始出现裂缝,部分裂缝较大,贯穿南北,当载荷达到420kN时,水平方向的加载已经到达极限。位移控制的循环加载阶段,当水平位移达到18mm的循环阶段时,墙体承载力达到了极限。

3.2滞回曲线

滞回曲线是是分析结构抗震性能的主要指标依据,本研究中试件顶点水平力P一位移△的滞回曲线见图4~6,图4~6中正向加载时为推力,反向加载时为拉力。根据图4~6可知,试件1、2、3的滞回曲线都呈现梭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捏拢现象,当加载的载荷较小时,试件1、2、3滞回环包围的面积很小,试件的结构耗能和残余变形都较小,试件屈服前加载曲线斜率变化小。由于试件1、2、3墙板和现浇边缘的水平连接采用马牙槎、粗糙面、T型槽等不同形式,试件1采用马牙槎,试件2采用粗糙面形式,试件3采用T型槽形式,因此,3个试件的滞回特点不同:对于同一级加载下的曲线,试件1的承载力比试件2、试件3更高,表明试件1复合墙板的支撑作用更好。试件1加载初期刚度大,裂缝出现晚,试件2的极限位移最大。综上,试件1的承载力最高。

3.3位移延性分析

延性系数也是衡量构建抗震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指骨架曲线下降到0.85Fmax时所对应的极限位移与屈服位移的比值,试件1、2、3的位移延性系数见表2。根据表2可知,试件1、2、3的位移延性系数相差不大,试件1的位移延性系数最高,相对来说复合墙体的抗倒塌能力最好。

4结语

文章主要分析了选装配式复合墙板抗震性能,通过设置不同试件的墙板和现浇边缘的水平连接形式进行试验分析,结果表明试件1墙板和现浇边缘的水平连接形式采用马牙槎的抗震性能最好,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在今后的研究中,将继续分析试件的应变能力、耗能能力、變形能力、刚度退化等,为复合墙体在实践中的应用提供更多的理论数据。

猜你喜欢

抗震性能
薄壁节能砌块薄灰缝组合墙体抗震性能试验
预应力节段预制拼装桥墩抗震性能研究综述
群桩承载力及抗震设计分析
CRB550级钢筋约束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研究
考虑不同预拉力的新型混合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
超高层钢结构抗震分析与优化设计
现浇与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
高阻尼混凝土钢板暗支撑双肢剪力墙数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