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上马送一程”:基层党员干部的“衔接期”
2021-06-10梁骏
梁 骏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这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
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要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扶上马送一程。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确保工作机制和政策体系平稳过渡,成为新时代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基层党员干部的重要任务。
脱贫不止于“摘帽”
脱贫攻坚的任务不单单是贫困的“帽子一摘了之”,脱贫的成效好不好,攻坚的成色足不足,尤其是群众的评价高不高,这道“加试题”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把脱贫的群众“扶上马”后再“送一程”。
不止于“摘帽”的目标是确保脱贫质量和成色。实现已脱贫人口的稳定脱贫,防止“脱贫不稳定人口返贫、边缘易致贫人口致贫”的任务依然紧迫。“两不愁、三保障”的基本问题是解决了,还要让脱贫群众不仅摆脱贫困,更逐步走上致富路。后脱贫时期,扶贫产业是不是能够持续发展起来,脱贫果实是不是能守护的住等等方面都是“摘帽”后对确保脱贫质量和成色的检验。
不止于“摘帽”的关键是坚持“四个不摘”。贯彻落实“四个不摘”,就是对前期的脱贫攻坚工作杀一个“回马枪”。对于基层干部而言,要在“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上下功夫。对“四个不摘”的贯彻落实,直接彰显了干部的责任与担当,直接影响着脱贫攻坚成效,直接关系到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将脱贫地区内生发展能力的不断增强作为消除贫困根源的致胜“不二法宝”。
不止于“摘帽”的重点是明确三农工作方向。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聚焦脱贫地区,明确了有效衔接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目标任务、主要原则,部署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有效衔接,为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重要遵循。国家乡村振兴局的建立更是从制度层面落实了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不止于“摘帽”的保障是坚守初心使命。作为基层干部,不仅要抓牢“时间节点”,完成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的同时,更注重“高质量”完成,让脱贫攻坚的成效经得起人民的考核,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在“新起点”整装再出发
新形势下,广大基层干部要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向乡村振兴过渡。基层党员干部要在“新起点”整装再出发,避免可能出现的观望心态和懈怠情绪,带领脱贫群众在奔向小康,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越走越宽阔。
农村基层干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排头兵”,是“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核心隊伍。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农村广大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群众,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志愿者等基层干部要持续奋战,这不仅考验着基层干部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还时刻锤炼着基层干部的党性修养!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出台,人民日报评论员用了“正当其时、十分必要、意义重大”来形容。《意见》明确,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设立5年过渡期。《意见》同时也明确了到2025年、2035年,每个阶段的目标任务。维持防止返贫的内生动力。对脱贫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过渡期内“现有的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这表明尽管脱贫攻坚的成果显著,但是不能有丝毫松懈。需要从根本上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发展壮大脱贫地区产业,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分层分类加强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基层工作重心也面临历史性的转移,接下来的任务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央一号文件为“摘帽”之后的基层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一二三产的相融合,打造“第六产”,运用“互联网+农业”、智慧农业、精细化管理等多种现代化技术,运用科学的管理模式不断提升农产品品牌质量、延伸农产品产业链,发掘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用现代化的科技力量为乡村振兴的目标实现夯实基础。
接续乡村振兴
基层一线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上难度大、挑战多,要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扶上马送一程”这句话涵盖了对新形势下,由脱贫攻坚向接续乡村振兴过渡的过程中,对党员干部的工作要求。
首先,“送”的对象要进一步明确。民政部党组书记、部长李纪恒在《人民日报》发表的署名文章《筑牢脱贫攻坚兜底保障的坚固防线》中指出:“全国已脱贫人口中有近200万人存在返贫风险,边缘人口中还有近300万人存在致贫风险。”是政策“兜底”,还是逐步“放手”?这需要基层干部准确把握。
其次,“送”的方向要进一步明确。脱贫群众最大的返贫风险在于自身造血功能不强,导致保持小康生活水平的根基不牢。很多基层单位开设了专门面向农民“家门口就业”的招聘会,对农民进行劳动技能培训,推动灵活就业,针对农村企业纾困惠企等等,从而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还有的地方从促进农村消费入手,通过直播带货等方式为滞销农产品打开销路,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村和农产品出村进城。需要特别补充的是,长江流域自2020年1月1日起实施十年禁捕,部分世代打渔为生的渔民面临的返贫风险也不能忽视。
最后,“一程”的时间段要进一步明确。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一程”不是一个时间点,而是发展过程中脱贫政策的延续期,是对脱贫成效的保障期。巩固脱贫基础,就是补足“短板”,持续“造血”,让“弱变强,强更强”,进而“实现三农的现代化”。这需要基层党员干部树立现代化科学管理意识。除了干部的思路转变,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也需要开拓新思路。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推动农民思维方式的现代化,打破陈旧的观念和思想,主动突破创新,“扶智”的同时,也改变农民的传统思维模式,以现代化甚至是超前的思维,积极接受和主动运用科技建设农业。面对科技的更新敢于迎难而上,培养相应的本领。
推动实现乡村振兴是一次跨越式发展,是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全面共同发展。要做到注重乡村振兴具体办法,进一步明确基层发展的重点产业和主攻方向,紧扣产业链、供应链,部署创新链,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走出适合本地区实际的乡村振兴之路。要做到注重基层人居环境,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推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要做到注重精神文化建设,加强乡村振兴的社会宣传工作,把脱贫攻坚精神宣传出去,营造共同推进乡村振兴的浓厚氛围,把贫困群众精神面貌从“迷茫”变为“幸福”。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将脱贫地区内生发展能力的不断增强作为消除贫困根源的致胜“不二法宝”。
(作者单位:肥西县严店乡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