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研究
2021-06-10丘红映谢东良
丘红映 谢东良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趋严重。本文通过分析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以及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从而提出通过转变高校培养理念、完善培养模式、增强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等措施来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方式
就业能力是指个人在经过学习之后,能够独立完成社会实践和工作的能力。影响就业能力的因素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个人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社会因素。个人因素是指个人所具备自学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环境因素是指个人学历以及毕业院校的影响力;社会因素则是指整个市场、行业的饱和度。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
(一)毕业人数不断增长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大规模扩招,高校毕业生数量一直在增加,这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就目前而言,每年高校毕业生的增长趋势和就业岗位的增长趋势不完全匹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供需不足,导致很多岗位的竞争压力大,有很多的高校毕业生无法就业。
(二)疫情影响毕业生就业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各行各业都适当进行了裁员或者减少招聘人数。岗位需求减少,失业人员又大批流入市场,意味着毕业生要与这些有着更多工作经验的人进行岗位的竞争,这对毕业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更大的挑战。另外,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很多用人单位的面试也由线下转为线上,在线上进行交流面试的时间短,无法让毕业生对公司岗位进行全面了解,这也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的一个因素。
(三)学校对学生就业指导不足
就业是大学生最重要的选择之一,也是人生中的关键转折点之一,帮助大学生作出正确的就业选择,可以让大学生在人生道路上少走很多弯路。就业指导就是教师帮助学生对时下社会市场的需求、就业环境、国家的就业政策等进行一些系统的了解,同时传授学生一些职业和面试的技巧等。大学生如果无法充分地了解社会,在步入社会时就无法进行正确的选择,无法完成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转变,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就显得极为关键。但是目前很多高校过于重视就业率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导致就业指导难以发挥功效;同时,很多高校也没有高水平的指导教师,缺少对就业指导的认知,只能是照本宣科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统一的指导,不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针对性的指导,无法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致使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一)就业选择地域差异大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就业政策、发展条件都不尽相同。一二线城市的薪资相对较高,并且环境优越,经济发展迅速,教育条件发达,这些因素都使其成为很大一批毕业生首选的就业地区。而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的基础设施不齐全,交通不方便,工资待遇低,福利少,生活环境艰苦,很多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去这些相对贫穷的地方发展。另外,受过去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家长和毕业生认为毕业后应该在发达城市发展,而不是在经济落后的地区发展。
(二)缺乏创新创业能力
现在的大学生生活条件较为优渥,没有经受过挫折,缺乏创新创业能力。而且从家庭的角度来看,很多家长更希望孩子可以找一份安稳的工作。大学生应该是创业的中坚力量,但是在我国,创业育人的思想出现得较晚,很多高校在对学生的创业培训上也不成熟,只是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这些课程更多的是就业指导方面的内容,与创业相关的内容极少,学生无法在课堂上收获与创业相关的知识,并且缺少一个好的创业氛围。
(三)不适应行业发展需求
大学生缺少实践经验,不了解自身所学专业的发展状况,无法适应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高校一味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以致大学生毕业之后无法很好地将理论运用于实践。而社会缺少的正是实践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大学生没有经过社会磨练,无法在短时期内适应社会的快速运转,容易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除此之外,大学生的理论知识并不能够真正与岗位职业要求相匹配,因此造成了自身现有能力不适应行业发展的窘境。
三、高校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一)转变培养理念
为了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使大学生能够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减少与社会脱节的现象,高校要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在课程设置中,不仅要把理论知识纳入知识体系,更要把社会实践作为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一环,将大学生培養为能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并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从而为社会注入优秀的新鲜血液,为社会整体发展作出贡献。同时,高校应建设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使教师能够利用创新的思维为大学生传授社会所需专业知识技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思维能力、辨识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为学生提供精准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做出合理的职业规划,为学生早日适应社会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完善育人模式
培养人才应做到整体培养而不是局部培养。高校不应以单一的考试成绩作为区分学生好坏的标准,而应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备更高的就业竞争力。因此高校在重点传授学生知识以外,还应关注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如身体素养、心理健康、思想道德等,这些都应纳入育人模式中。比如,高校可开设多元化选修课加大对学生的心理辅导,鼓励教师不断与学生进行情感维系与交流,举办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等丰富学生课外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构建校企合作机制
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相应的合作机制。高校为企业培养优秀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才,而企业为高校大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推进。高校与企业结合发展,培养出全能型人才,不仅能为高校树立良好形象,赢得口碑,同时也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创新思维,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因此,高校要依托企业实践平台,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做好铺垫。
四、结语
由于高校毕业人数激增,许多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工作不适应等压力,这容易衍生出一系列社会问题。高校大学生更好更快地融入社会,解决就业问题,离不开高校、企业、大学生的共同努力,只有多方参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才能使得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闫恒滔.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选择及适应性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20):100-101.
[2]梁亚文,安增龙.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选择影响因素分析[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5):125-129.
[3]周倩.新世纪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济南:齐鲁工业大学,2020.
[4]王小菲.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就业绩效的关系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7.
[5]王倩.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培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5.
[6]刘京.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
(作者单位:广东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