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影像“记住乡愁”

2021-06-10张俏平

参花(上) 2021年5期
关键词:价值

摘要:村庄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是百姓用勤劳和智慧耕耘在土地上的最生动的语言,是历史长卷中不可缺失的最可靠的真实篇章。但有些村庄在未来的发展中极有可能在我们的视野中消失,这是我们的一种遗憾。那么,应该如何积极面对这种情形,并让这种遗憾减小?我们能否将这种遗憾转化为我们心甘情愿的牢记与怀念?联想到未来将有许多村庄自然消失的情况,笔者认为如果基层文化单位的档案中能增添一份村庄的自然面貌影像资料的留存,那将是非常有参考价值的。

关键词:影像资料 乡村文化档案 价值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当下许多地方出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现象:年轻人在城市买房、结婚,将来有了孩子在城里入学,有条件的帮父母买房,或者把父母接到自家一起生活,久而久之,导致一些村庄正逐渐消失。笔者认为在基层文化活动档案中应增添一份村庄完整而自然面貌的影像资料的留存,意义重大,用影像“记住乡愁”,群文工作者重任在肩。

一、用影像“记住乡愁”的意义

快速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从农村走向乡镇、城市,一些乡村不复往日的热闹。在无声无息中农村在变,社会在变……我们不妨把目光投向乡下那一座座绿树环抱的村庄,山乡巨变,也让人心生“时间都去哪了”的感慨。

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2014年7月《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2016年10月《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这些政策的密集出台集中体现了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和勇气,对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着深刻且深远的影响。

眼下,新型城镇化建设在各地正如火如荼。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各行各业各个基层都在关注的焦点。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城镇化未来将成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

按照新型城镇化建设这条有利于强国富民的路线发展下去,农村中的大量劳动人口将被就近转移到城镇,乡下的土地将由少数人以规模经济的形式经营管理;此外,“新型城镇化还将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些举措将改善农村转移人口的生活水平、促进城镇常住人口消费稳定增长,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由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创新驱动转变。”[1]

农村户口急剧减少,散居于村落的人們势必要迁入为他们专建的居民点,也就是说,眼下许多的自然村庄可能会消失,许多村庄以及它们亲切的名称将走入人们的记忆,成为历史。到那时,那些因城镇化建设离开村庄从而富裕起来的村民,再回到当年自己出生并生活过的村庄,相信他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我们的村庄都去哪了?虽然腰包鼓了,但精神上总会留有一定的遗憾。

当前,我国正处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无疑会使无数农民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但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新生活的到来必会失去一些旧的事物,尽管人们对早已拥有的事物有一种深深的不舍,但必然会有一些村庄在未来城镇的建设当中逐渐消失。

村庄是一代人的精神家园,但有些村庄在未来的发展中极有可能在我们的视野中消失,这是我们的一种遗憾。面对这种情形,我们能做点什么,能否将这种遗憾转化为我们的心甘情愿的牢记与怀念?

如今,各地的农村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人们熟知的群众文化名词有秧歌、广场舞、文化大院、文艺志愿者等。每一次活动的进行,基层的文化单位都留有照片及文字资料。但是,遍览档案中那些留存的各种活动的照片,联想到未来将有许多村庄自然消失的情况,笔者总觉得基层文化单位档案中应增添一份村庄的自然面貌影像资料的留存。

笔者认为,应充分发挥档案“存史资政、奉献社会、服务发展”的作用,认真组织开展“记住乡愁”村居音像档案资料征集活动。走进农村、走上街头,在全县13个乡镇、235个村,对涉及村容村貌、主要道路、学校、卫生室、村办企业、山川河流、水利工程、标志性建筑物、名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进行拍照和影像录制,并按照要求附上简短说明,记录村居日新月异的变化,展示各村的新面貌和农村新生活。

笔者说的村庄影像资料指的是村庄的整体自然风貌,包括每座农舍,院落以及四周的土地山水。若画面中有自然劳作的人,玩耍的孩子,再传出几声牛哞鸡鸣,同时配有文字说明,则是更理想的。笔者曾在乡下遇到一位四十多岁的村民,他无限感慨地说:“以后我可能会离开这个村庄了,我们的村庄再过一些年可能就不存在了,现在我打算用摄像机把我的村庄从头到尾拍下来,把每一户,每个院落,每个人都拍下来,留给我们以后看,留给子孙后代看……”

在乡下有这种想法的村民不止一个,可以想象多年之后,那些离开了家乡走入城市的人们如果看见了已经消失了的当年自己村庄的完整影像,将是怎样激动的心情,这虽然是个体的感受,但村庄完整的自然面貌影像资料还是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的。

乡愁不能只留存在父辈的故事里、孩子的想象里。所以,“我们的艺术家、作家、文化学者、新闻媒体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记住乡愁的责任,留住这些蕴含着中华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价值的‘历史地标,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借助文学作品、影像记录重回故乡、记住故乡,让这份乡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2]

每个地方都须有人撰写它的历史。多年之后,那些研究并编撰地方历史的专业机构若得到了已消失了的村庄当年完整面貌的影像资料,一定会让那些无翔实资料的编撰者们雀跃欢欣。他们会将那些已消失的村庄影像资料收进史籍,让消失了的村庄仍存活于未来的时光中,而未来的人们也会有机会看见消失了的村庄当年的模样,并感受到这些影像所传达出的历史信息。

所以,笔者认为在基层文化活动档案中增添一份村庄完整自然面貌影像资料的留存十分有必要。

二、用影像“记住乡愁”的方式

笔者认为做好这项工作并不难,大体可以分两种方式去开展。一是文化单位亲自去乡村选择重点的村落进行拍摄;二是搞好与此相关的活动,动员并鼓励乡村农民自由拍摄。可以以村小组为单位,各家各户把自家院落、房前屋后的小桥流水、果树等拍摄下来,写上姓名,统一交到村里。村里汇总后做成文件夹,统一上报乡镇,乡镇统一汇总,做成文件夹,自己保存一份,最后再把这些资料都存进县乡及村级的文化活动的档案中。在拍摄工具已普及的当今,做到这一点并非难事。

留下当今村庄完整自然面貌的影像资料,是我们对家乡的怀念,更是对未来的负责。

影像资料是展示乡村发展最直观、最形象的表现形式,记录着每个阶段敢于探索、奋勇前行的时代故事,极易唤醒埋在我们脑海深处的记忆。去做好这项工作,让多年之后的人们能看见曾经存在的村庄模样,让未来回首时能看见它当年真实的身影,聆听到它当年真实的声音。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对于一些重要的村镇,县里(应以我们文化部门为主)应组织相关专业人员,采取航拍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对一些村庄的风貌进行多角度“声像”留存,必要时,可以加一些村里的“老人记忆”,他们是“活着的历史”,听他们讲述村里过去的故事,让他们帮助我们、帮助子孙后代回忆历史,记住乡愁。

影像资料在档案收集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为此,需要我们群艺工作者付出更多辛劳和努力。据报道,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一种新的记录历史形式——“影像志”正逐步走入大众的视野。很多前瞻之士早在多年就开始这种工作,以电视记录的手法,对当地的人文历史等进行全面的梳理与展示,从而使历史典故和珍贵资料通过影像方式,得到更形象的记录和更广泛的传播。

有专业人士认为,“拍摄乡村影像志,是记住乡愁、延续文脉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的有益探索。伴随着城市化进程,我国每年有大量的自然村消失。一些村庄倒下了,但乡村的历史不能倒下。”[3]如何记住乡愁,留下乡容、乡貌、乡俗、乡情、乡音,成为文化工作者一項迫在眉睫的任务。

三、影像保存工作中的注意事项

保存的方式十分重要,应建立村里自备、乡镇自备,县里统筹汇总,拷贝留存的存放机制。为防止地震、火灾等意外灾害发生,这些资料应存放于不同地点的不同电脑和硬盘之中。

笔者相信,多年之后,这些村庄完整自然面貌的影像资料的价值,不会低于那些平日群众文化活动留下的照片的价值。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群文工作者,我们应以群文人的文化自觉和责任担当,下大气力记录时代发展的脚步,记录时代发展的足音。用影像“记住乡愁”,群文工作者重任在肩,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杨明.让新型城镇化建设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EB/OL].央广网,2017-10-14.

[2]周吉良.记录影像记住乡愁[EB/OL].太原文明网,2016-03-4.

[3]高建进.用影像让地方志“活起来”[EB/OL].人民网,2018-01-10.

(作者简介:张俏平,女,本科,吉林省辽源市东辽县文化馆,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价值
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价值3.6亿元的隐私
一分钟能创造多少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七月》价值新解读
“给”的价值
俆卫:用梦创造价值
“活着就要体现自身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