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众志成城打好疫情防控攻坚战逆流而上开创公共文化服务新局面

2021-06-10唐洁

参花(上) 2021年5期
关键词:公共文化

摘要:2020年,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文化服务发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凝聚人心、汇聚民力、鼓舞士气,苏州市吴江区在危机中寻找新机遇,公共文化服务及时调整工作重点和工作方式,以抗击疫情为工作重点和出发点,工作地点在防控岗位,文化服务走上“云”端,实现了“持续在线不打烊”的目标。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迅速恢复各项工作,进一步发挥线上服务优势,探索线上服务与线下活动有机结合的新路径,提高抗风险能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公共文化 线上活动 服务精准化

“古人患难忧虞之际,正是德业长进之时。”危与机相伴相生,在危中寻找机遇,在机遇中找到突破,变危机为生机,是应对突发事件必须具备的责任意识和工作方法。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疫情来势汹汹,公共文化事业也如其他行业一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吴江区公共文化艺术中心众志成城,打好疫情攻坚战,逆流而上开创公共文化服务新局面。

一、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面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首先是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事件的危害。正如这场疫情,全国上下一盘棋,第一任务是防控疫情、战胜疫情,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庚子新春,当阖家团聚准备共迎新年时,一场疫情让整个国家按下了停止符,当医护人员白衣为甲,大义逆行时,后方的无数志愿者走上了防控战线。吴江区公共文化艺术中心立即调整工作方向,全体工作人员穿上了肥大的防护服,奔赴街头巷尾的一线防疫站卡。离开了舞台与观众,冷风中,体温成为我们最关心的数字,“我是党员我先上”是我们出征的铮铮誓言,“请戴好口罩”是我们最真诚的呵护,“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是我们最关注的内容,“如何科学防护”是我们最努力学习的知识。第一批符合条件的上岗人员只有寥寥数人,在缺少防护用品,不知疫情发展趋势的情况下,没有人退缩,没有防护用品就自己想办法,电动车头盔、护目眼镜、家用雨衣、厨房手套……能用到的东西都往自己身上套,闷、热、重不说,还要尽可能少喝水、少上厕所。一有解封的同事就主动要求上卡口,替换新一波的同事。5个卡口,33个日夜,44名志愿者,风里雨里雪里,中心发扬了“拼”的精神,全员上下没有人打退堂鼓,大家握紧手中的防疫“枪”,站好脚下的防疫“岗”,绷紧心里的防疫“弦”,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用最美的坚守,为抗击疫情奉献了自己的力量与忠诚。

二、文化服务顺势求变,线上活动展风采

疫情带来的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场馆全面关闭、阵地服务全部停止、文化服务全部取消上,但是“宅家”的群众需要精神文化生活,抗疫前线的医护人员需要文化力量的鼓舞。文化是精神的载体,它总能在危难关头激发民族的精神,凝聚民族的力量,激励人民披荆斩棘、奋勇前进。吴江公共文化艺术中心在全体服务防疫工作的同时,挤出时间,制定线上服务方案。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文化服务奠定的坚实基础,中心把艺术普及资源、群众文化活动搬上了网络,“线下关门、线上开花”,为群众提供足不出户的公共文化服务。先后创作评弹《众志成城战瘟神》、歌曲《我们是长城》《热血出征》《逆行者》、同里宣卷《万众一心抗疫情》,并进行线上展播,推出“万众一心 抗击疫情”苏州市吴江区舞台艺术类创作作品选登8期,“万众一心,抗击疫情”苏州市吴江区美术、书法、摄影展(网络)15期,展出作品700余件,男声小合唱《雨后垂虹》、歌曲《旗袍》、短篇苏州评话《金魂》、苏州弹词开篇《半条红军被》登上“学习强国”平台,推出“文艺战‘疫每日一课”文化慕课27期等,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工作者和广大人民群众鼓舞士气、振奋精神、凝聚力量发挥积极作用。

三、疫情防控常态化,文化服务精准化

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中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 一方面要努力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按下生活重启键,尽快复工复产,另一方面要做好长期应对疫情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打好防控持久战。这是包括公共文化服务在内的各行各业都应遵循的工作原则。

吴江区公共文化艺术中心进一步发挥互联网优势,大型活动线上与线下互动举办,向细分群体提供精细化服务。今年6月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吴江非遗首次集中试水,开展“云”系列活动:同里剪纸云展览、吴江灯谜云展猜、吴江非遗展厅云体验、吴江非遗直播云购物。吴江非遗直播云购物更是将直播间搬到了黎里古镇,以直播方式推广介绍吴江非遗文旅产品,云集吴江的10个省、市、区级传统技艺类非遗代表性项目,众多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走上“云端”,与观众“云相见”,通过介绍、演示、现场制作等方式,推介21个非遗文旅产品。整场活动,直播时间长达2.5小时,在线观看人数10256人,粉丝点赞互动19139次,粉丝互动留言9471条,抽奖13次,送出奖项116个,累计参与抽奖人数6872人,活动传播页面总曝光32952人次,直播间商品总点击次数12398次,锦鲤同时在线秒杀411人。除此之外,活动还吸引了张家口市桥西区、芜湖市南陵县、中山市石岐区、潍坊市临朐县、镇江市京口区、上海市普陀区、福州市仓山区、盐城市东台市、天津市北辰区等地网友的关注和参与。“云”展开拓了吴江传统非遗文化活态传承新途径,促进了非遗传承人、产品与受众、当代健康生活无缝对接,促进了非遗历史、技艺、记忆、精神活化共享的深入探索。

文化志愿服务惠及企业。企业在加快复工复产的同时,员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要同步恢复。区公共文化艺术中心借助吴江区文化馆总分馆制平台,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在世界500强企业——恒力集团,我们发挥该企业文化分馆阵地优势,根据企业需求,配送舞蹈培训服务,总馆派遣业务骨干人员、舞蹈文化辅导员、文化志愿者送服务上门,为职工提供经常性、专业性的培训,不仅协助恒力集团分馆挖掘文化人才,也让职工从“文化看客”变身“文化主角”,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在精神上获得更多的满足和快乐。在小微企业,中心党支部与小微企业党支部开展“结对子 种文化”支部党建项目,实现党组织优势互补,党建促进发展,努力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党建工作新模式,邀请文艺專家、非遗专家、文化能人走进小微企业举办“文化讲堂”,内容有苏式月饼制作技艺、同里剪纸、苏州评弹、桑蚕丝织技艺、吴江农民画、苏式糕点制作技艺、七都提线木偶等,通过互动性、观赏性、实用性的授课内容,丰富企业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开阔文化视野。

文化精品促交流。为慰问医护工作者,邀请吴江医护工作者家庭参与“我们的节日·端午”民俗文化亲子体验活动。为深入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举办“美丽长三角 共创新时代”第十七届吴江区域文化联动暨长三角群众文化优秀节目展演,按照疫情防控要求,严控观众数量,通过国家文化云进行网络直播。依托文化活动,深入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举办“美丽长三角 共创新时代”第十七届吴江区域文化联动暨长三角群众文化优秀节目展演活动,来自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十四个群众文化优秀节目齐聚吴江,联袂组台,为吴江市民奉献了一道精彩丰盛、极具长三角文化特色的精神大餐。演出整合融入道情、苏州弹词、黄梅戏、田歌等长三角区域独具的非物质文化因子和传统艺术元素,既充分彰显了长三角区域深沉的历史积淀和丰厚的艺术潜力,又呈现出长三角群众文化在转化创新中的生机与活力,具有浓郁的长三角精神气质和文化面貌。建成长三角城市文化馆联盟第一个实践基地——苏州湾实践基地落户吴江,将进一步加强长三角群众文化的交流、融合、共享,促进长三角区域文化“高质量”发展,开启区域“一体化”融合的新征程。开展京杭大运河文化馆联盟交流活动,加快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发挥“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文化馆合作发展联盟”机制,践行《北京市西城区第一文化馆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公共文化艺术中心建立友好馆合作协议》,北京西城区第一文化馆原创话剧“北京人家”《武学宗师》在吴江举行展演活动。参加2020江南民歌节——长三角田山歌展演暨嘉善县第二届全民文化艺术节,三地以田山歌为媒,加速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发展,为区域协同发展凝聚更强的向心力。组织“幸福好家园”苏州市吴江区群众文艺专场演出,赴南通的海安、如东、崇川等县(市、区)开展文化走亲活动。献礼建党100周年,加快文化精品成果转化。创演原创苏州評弹情景组曲《我的长征》,中篇苏州弹词《柳亚子历险记》,中篇苏州弹词《两弹元勋程开甲》等三部大型文艺作品。启用文化新阵地——憩楼书场,开展系列惠民演出。

四、结语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疫情防控期间,公共文化服务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群众需要文化生活消解疫情带来的病痛和焦虑。各地的文化机构共克时艰,尽可能地为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吴江区公共文化艺术中心以防控疫情为工作重点和出发点,创作品、上慕课、放展演,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让“宅”生活丰富起来,实现了“持续在线不打烊”的目标。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应对这场疫情时的不足,总结经验和教训,创新服务思路,在危机中寻找新的机遇。在疫情防控的新阶段,吴江区公共文化艺术中心将进一步强化线上服务,不断拓展线上内容和丰富表现形式,进一步恢复线下活动,不断探索线上服务与线下活动有机结合的新路径,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精准化的公共文化服务。

(作者简介:唐洁,女,硕士研究生,苏州市吴江区公共文化艺术中心评弹部,馆员,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群众文化)

(责任编辑 徐参文)

猜你喜欢

公共文化
基层群文队伍人才建设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岳阳市市直公共文化场馆布局的问题导向研究
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研究
社会力量参与档案公共文化服务路径探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人才队伍建设